浅析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保障问题
2014-06-28黄芹
黄芹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从以往的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毕业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也在增加,但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过程中实施劳动保障制度中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劳动保障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32-02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就业保障制度,但是,就现今的大学生劳动保障制度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有1/2左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制度,通过立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安全性。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699万人,成为历年来“最难就业年”。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陷阱多,且就业合法权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都实施计划招生体制,且很多高校设置专业,主要是针对本校的师资力量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以及招生计划,并没有面向市场,导致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人数剧增。自1999年开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00年有107万人,2003年迅速突破了200万,增加了105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几乎是200年的5倍;直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基本达到700万人。虽然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但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增加,导致人才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紧张。
2.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非理性选择。根据对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结果分析,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不愿意去经济欠发展的中小县级城市;其次,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非常看重个人的发展空间以及薪资福利,一旦未达到自己的标准便选择离职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准确定位,并未充分了解自己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眼高手低,导致离职率较高。其次,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针采取的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双向选择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观念影响,认为自己应该选择一份待遇好、稳定、地位高的终身职业,为自己选择一个稳定的“铁饭碗”的就业想法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想法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基层艰苦工作岗位极为排斥,导致很多学生的就业门槛较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供需矛盾。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求稳心态与竞争心态等种种形式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怀着这些矛盾冲突心理在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时会感到怀疑和迷茫,在就业道路选择以及人生价值观选择上难以抉择。在就业竞争市场中,主要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配置劳动力,而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目标也势必会以效用最大化为主,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培训费等额外支出成本。然而很多大学生虽然在校的文化课成绩非常优异,但对于相关的岗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经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但由于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在人才供过于求的背景形势下,会主观地提高大学生的选择标准,对于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会着重强调,而看轻新员工的远期培养价值。
4.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商业诈骗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施劳动保障制度中常见问题
1.劳动保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运用率较低。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主要将劳动保障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由于大学生的专业不同,可能在大学期间并未学习劳动保障的相关内容,导致对劳动保障制度认识不够,更不用说能够在择业的过程中灵活运动劳动保障的相关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就业岗位与待就业大学生的供需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大学生待业人数较多,而用人单位处于属于招聘方市场,对招聘大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且常常有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存在性别歧视,而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维权手段,导致劳动保障的运用效率低下。
2.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弥补社会市场经济的缺陷,劳动保障制度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自1951年将社会保险法第一次纳入法律、法规开始拉门序幕,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段实践与发展,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未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法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劳动保障制度、法规非常欠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常常由于一些隐性问题或者边缘化问题导致大学生的权益遭受侵害。
3.用人单位避签劳动合同,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根据《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且应以书面形式订立,但很多用人单位一味的追求降低用工成本,避免承担解雇成本以及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律责任,常常会签订就业协议来代替劳动合同签订甚至不签劳动合同。然而就业协议明显不能等效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仅仅是用人单位、学校三方以及毕业生三方达成,主要作用是用人单位表示同意接收该毕业生而做出的承诺,但并未涉及到劳动合同中的具体条款,并没有真正的就业法律保障。且就业协议的效力起始于协议签订之日,在大学生到工作岗位报道时便终止。endprint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劳动保障的措施
1.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首先,各大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劳动保障制度以及知识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并熟练掌握一些维权手段。因此,高校应指派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指导队伍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高校应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展开,其中运作经费是最为重要的基础保障,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经济投入,保证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运作资金支持。
2.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常识。为以防遇到商业诈骗行为,首先应认真、仔细检查招聘用人单位是否具有齐全的证件,且检查证件有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检查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是否佩戴齐全上岗证或者工作证,以及其佩戴的上岗证或者工作证有效日期是否在有效期限内。对于一些以任何名义收取一定押金或者各种费用的中介机构,应多加注意。若发现有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合伙骗取钱财,应立即向当地的劳动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坚实后盾。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求得一个“铁饭碗”将自己的择业目标投向了公务员、国企等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具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处于国家保障体系之内,因此备受广大毕业生的青睐。但由于国企职工规模限制以及一线城市接纳的人员限制,导致学生就业较困难,因此我们应通过劳动保障制度尽可能减小企业以及区域之间的福利待遇差距,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让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目标逐渐向二线县级、市级城市转移,同时也可以促进偏远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4.应注意劳动合同签订细节。部分大学生是通过“走后门”进入用人单位的,很多大学生由于情面问题,并没有以有效的书面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利益关系,而是以口头形式达成协议,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无论是以什么背景进入用人单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应清晰地列出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一些模糊的条款或字句。合同书写应用大写汉字,确保用人单位不能做手脚,且所有签订的合同应一式两份,以免日后出现争议,可以以此为凭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建立完善的立法保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法的维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安全以及就业率。首先,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劳动保障制度知识的教育以及宣讲力度,让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维权手段,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其次,大学生应注意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具体细节,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 王雪燕.有关大学生就业热点问题的法律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5):44-45.
[2] 聂杜艳.浅析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2,(8):245-246.
[3] 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3).
[4] 刘正发,何继秀.当下我国大学生打工现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