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

2014-06-28王良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替代真实盈余管理

摘 要: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关键词: 替代;互补;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2-0066-07

一、引 言

本文主要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证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相互关系。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1-3]。Zang(2012)明确指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相互替代关系,主要是因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具有相互比较优势①[4]。但是,Wan(2013)的研究发现,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外部监督严的情形下并不具有相互替代关系②[5]。因此,这意味着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除了替代关系之外的其它关系,从而有待进一步考察。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动机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6-8]。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小可能表现不同,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注重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忽略与其收益的比较,也会影响到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

选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市场展开研究,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力求从中国市场上考证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注重从制度层面比较分析其成本收益的内在驱动因素,为其提供理论解读和经验证据,丰富该领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经理人可以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来管理盈余[9]。真实盈余管理采取偏离公司正常的业务活动来管理盈余,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而损害了公司长期价值。应计盈余管理是在财务报告过程中采取改变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来管理盈余,只影响公司的应计利润而不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因此,一般而言,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要高。

然而,相比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容易被审计师和监管者察觉,因而公司经理人更偏向于真实盈余管理[10]。Cohen et al.(2008)研究发现,在通过SOX法案(SarbanesOxley Act)后,美国的监管环境趋严,真实盈余管理受公司经理人青睐而大幅上升[1]。随后,Chi et al.(2011)也有类似的发现,当面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时,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比较困难,从而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3]。

因此,公司经理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取决于两者的成本比较优势。同时,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成本比较优势,可细分为内在成本比较优势和外在成本比较优势。

内在成本比较优势指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影响现金流对公司未来价值的损害与应计盈余管理由于反转对公司未来会计利润的损害之间的比较。一般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具有内在成本比较优势,如Cohen and Zarowin(2010)发现,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损害更大[11]。外在成本比较优势指由外部因素引发的成本之间的比较,取决于外部因素的状况。Zang(2012)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压力、财务状况、审计质量、法律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让两者表现出替代关系。市场竞争压力低、财务状况好、审计质量高、法律环境严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因为此时选择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所付出的成本比选择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的低。所以公司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4]。

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转型经济新兴市场,法律环境等市场力量比较薄弱[12-14]。因此,上述以美国发达资本市场得到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如刘启亮等(2011)发现中国的法律环境水平提高后,应计盈余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变得更激进,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并不具有替代关系[15]。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受法律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假定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可能依然表现出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压力小的公司,竞争优势突出,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要低于其它公司,因而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市场竞争压力大的公司,倾向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4年第2期2014年第2期(总第188期)王良成: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

假设H1:市场竞争压力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较优势,致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替代关系。

如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中国证券市场上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并且,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的控制利益非常巨大[16-18]。以关联交易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是我国控股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途径[19,20]。此外,控股股东的控制力强,为了获得控制利益,其应计盈余管理也会得到加强[21,23,24]。

综上可知,控股股东为了实现控制利益,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不会采用单一化策略,可能同时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外在的法律约束力量薄弱,在巨大的控制利益面前,控股股东不管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还是应计盈余管理,其付出的成本相对很小。因此,控制利益是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内在驱动力量,从而使得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可能表现出互补关系,非替代关系。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H2:控制利益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内在驱动力量,致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互补关系。

转型经济国家的另外一个制度特征是“管制”,管制对公司的经济活动影响很大[22]。中国市场也是如此[23]。管制的一个直接后果,特别是以会计业绩指标来进行管制的直接后果,容易迫使公司选择盈余管理来迎合管制要求[25]。Chen et al.(2001)和Jian and Wong(2010)发现,当面临退市和再融资的管制压力时③,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很强烈,其行为也很极端[26,8]。因为当面临管制压力时,公司迎合管制要求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如宝贵的“壳资源”价值和融资及向资本市场“圈钱”的便利,而为此采取盈余管理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而言非常小。因此,管制压力是盈余管理的驱动力量。进一步而言,公司不管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管制压力都是其内在的驱动力量,使得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并不表现出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H3:管制压力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内在驱动力量,致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互补关系。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样本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

1.应计盈余管理。

(四)稳健性测试

为了考察结果的稳健性,做了如下的敏感性测试:(1)采用Jones(1991)模型[31]进行横截面回归估算应计盈余管理,放入模型进行回归;(2)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Directctrol和市场占有率Marketshare采用滞后一阶的计量,放入模型进行回归;(3)为了控制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上的自相关性,进行了Cluster的参差矫正,采用控制内生性的联立方程进行回归。以上敏感性测试均显示,上述的检验结果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

五、研究结论和启示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盈余的两种方式,厘清两者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多数研究认为两者具有替代关系,但也存在争议。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受到其成本收益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要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市场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中国证券市场上2001~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经验数据表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在中国市场上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本文的启示:(1)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即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这对审视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市场竞争压力让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替代关系,市场竞争压力是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3)控制利益、管制压力让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互补关系,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其作为关注的重点。

注释:

①Zang(2012)列出市场竞争压力、财务状况、审计质量、法律环境等成本约束的外部因素,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如公司的财务状况好,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低于应计盈余管理,因而,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就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公司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公司财务状况差,公司倾向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4]。

②孙刚(2012)、程小可等(2013)在中国市场上研究发现,监督动机强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表明两者并不存在替代关系[33-34]。

参考文献:

[1]Cohen, Daniel A., A. Dey, and Thomas Z. 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2]Badertscher, B.A. Overvaluation and the choice of altern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e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5):1491-1518.

[3]Chi, Wuchun, L.L.Lisic,and M.Pevzner.Is enhanced audit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11,25(2):315-335.

[4]Zang, A.Y.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5]Wan, Wongsunwai.The effect of external monitoring o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venture-backe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1):296-324.

[6]Leuz, C., D. Nanda, and P.D.Wysocki.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7]DeFond, Mark, Mingyi Hung, and Robert Trezevant.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3):37-67.

[8]Jian,M., and T.J.Wong.Propping throug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J].Reviews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0,(15):70-105.

[9]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1989,(3):91-102.

[10]Graham, J.R., C.R. Harvey, and S. Rajgopa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3-73.

[11]Cohen, Daniel A., and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19.

[12]Allen, F., J.Qian, and M.Qian.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 57-116.

[13]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21-27.

[14]王艳艳,于李胜.法律环境、审计独立性与投资者保护[J].财贸经济,2006,(5):32-38.

[15]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1,13(1):57-87.

[16]La Porta, Rafael, F.LopezdeSilanes,and A.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471-517.

[17]陈汉文,刘启亮,余劲松.国家、股权结构、诚信与公司治理——以宏智科技为例[J].管理世界,2005,(8):134-142.

[18]Jiang,Guohua, Charles M.C.Lee, and Heng Yue.Tunneling through intercorporate loans:the china experi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8):1-20.

[19]刘俏,陆洲.公司资源的“隧道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4,3(2):437-456.

[20]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12):3-13.

[21]周中胜,陈俊.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盈余管理[J].财贸研究,2006,(3):128-135.

[22]Pistor, Katharina, and Chenggang Xu.Governing emerging stock markets:legal vs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J].Corporate Governance,2005a,13(1):5-10.

[23]Pistor, Katharina, and Chenggang Xu.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J].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2005b,(7):184-210.

[24]丁方飞,李苏等.机构投资者持股、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59-63.

[25]Watts, R.L., and J.L.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 1990,(65):131-156.

[26]Chen, J.P.C., S.Chen, and X.Su.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evidence from china[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September), 2001,20(2):9-30.

猜你喜欢

应计盈余管理替代真实盈余管理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