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陆地港发展战略研究

2014-06-28

科技视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武夷山陆地

汪 倩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1 陆地港的概念、功能及特征

陆地港又称干港(Dry Port),内陆港(Inland Port)是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一种,地理位置上处于内陆地区,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1]。陆地港范围内的组织包括提供便捷通关服务的卫检、商检、动植物检验检疫和海关等机构部门;提供收货、还箱、多式联运提单签发的船公司、船代和货代等分支机构。和外部环境联系上看,陆地港还依托于公路、铁路、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正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上述的功能,陆地港具有的特征包括:经济腹地的拓展性、服务的便捷性以及对沿海港口的依托性。

2 武夷山陆地港发展现状

由武夷山市政府和福建武夷山港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武夷山陆地港项目,位于武夷山火车站货物场北侧,规划用地210亩,计划总1.29亿元[2]。主要业务有港口货物及国内集装箱装卸、仓储、港口货物国际中转、海陆空铁联运、一级货物代理、进出口贸易代理、报关报检服务。武夷山陆地港项目以铁路为依托,以公路、航空为辅,是一个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平台。其把港口功能向内陆城市全面延伸,把内陆纳入沿海港口功能服务范围,提供免费揽货的“门对门”服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以及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成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物流平台。

2010年12月26日,武夷山陆地港试运行,成为全省首个投入运营的陆地港。目前,武夷山陆地港已完成占地210亩、总投资1.3亿元一期建设,建成综合楼、联检通关大楼、集装箱堆场、厂房仓库等,年吞吐量为10万个标箱。二期占地1500亩,将建保税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提供保税加工和国际国内货物的仓储、集散、配送服务,年吞吐量将达30-50万个标箱,预计关税可达10亿元[3]。

后续,武夷山陆地港将利用保税平台,计划设立进口酒类交易中心、进口木材交易中心、进口石材交易中心等。

3 武夷山设立“陆地港”的意义

设立武夷山“直通式放行”陆地港及监管场所,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繁荣海峡西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整体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建设目标。武夷山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是海峡西岸与长三角、珠三角互动发展的连接点、辐射内陆的延伸区。由于受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分布等因素制约,福州、厦门等口岸无法直接有效地辐射闽北腹地,更无法向江西等周边内陆省份延伸。在武夷山设立“直通式放行”陆地港,将有利于带动资金流、物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资源整合,扩大区域协作,加快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推动整体协调发展,充分体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成效。

3.2 有利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腹地发展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闽北地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着力引进工业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正在武夷山市兴田镇一带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作为工业项目集聚平台,形成物流、行政服务等功能配套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并以此为依托,规划建设闽北新兴中心城市。若在武夷山设立“直通式放行”陆地港,将极大促进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并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腹地繁荣发展。

3.3 有利于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

武夷山作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对外形象窗口。随着浦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宁上、武邵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京福高速铁路、浦建龙快速铁路的规划建设,武夷山正逐步成为闽北地区境内外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其辐射面将涵盖至以武夷山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内的江西鹰潭、上饶、抚州等地以及南平境内各县市。若在武夷山设立“直通式放行”无水港,将方便闽北及周边区域的企业,提升货物通关效率,切实解决属地报关难、通关难问题,有利于提高闽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影响力。

4 武夷山陆地港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4]。该方法对公司或区域进行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及外部挑战的分析,被普遍运用于公司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中。

4.1 内部优势分析

4.1.1 产业发展支撑

武夷山是闽北的旅游经济中心,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 “窗口”。工业经济渐成规模,初步形成竹木加工、食品茶叶、纺织服装、旅游工艺和钼矿生产等重点工业体系。近年来,武夷山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旅游业、商贸业和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闽北地区,邵武、武夷山等县市的工业发展迅速,正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比邻武夷山的江西省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城市,与武夷山市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例如在省口岸办的安排下,鹰潭市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已与武夷山市初步达成物流合作方案,该加工区每年9万个出入境标准箱的运输需求,由武夷山港务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免费揽货的“门对门”服务,肖厝港物流有限公司负责海铁衔接。随着闽北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国际、国内贸易的稳步增长,将为武夷山陆地港提供充足货源。

4.1.2 口岸机构完备

武夷山海关、边检、国检、口岸办等口岸机构齐全,彼此之间关系融洽、通力协作,能为企业提供订舱、排载、报关、报验、拖装、签发提单等一票到底的一条龙服务。

4.1.3 便捷的综合服务

武夷山陆地港在通关模式上,实行一站式报关、报检,货物通关电子关锁全程监管,直达港口码头装船起运,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每箱可降500元人民币。此外,武夷山陆地港是省级甩挂运输试点单位,可大大减少客户的滞箱费。针对陆地港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政策的制订已纳入计划。

海关部门还将支持武夷山陆地港拓展保税仓储、保税物流配送、提供流通性增值服务等业务,规划设立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实现出口货物的入港退税、进口货物的入港保税,进出口货物在仓内进行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还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此外,陆地港已与金融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开办出口货物仓单质押贷款、进口货物抵押贷款业务,疏解企业资金压力,真正实现就地通关。

在市场培育期,陆地港为企业提供的是“门对门”免费揽货服务,成为闽浙赣三省内陆物流中心,吸引周边物流汇聚武夷山,提升港口吞吐量,全力打造新兴的“海西”绿色腹地物流集散中心。

4.2 内部劣势分析

4.2.1 发展初期市场需求较小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长久的合作关系以及港口的管理经验、发展成熟度等因素,武夷山及周边大部分货主企业如果选择从福建省进出口,首选的是福州港。由于市场对陆地港这一新型物流节点和运营模式尚不了解,大部分企业很可能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武夷山虽在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但由于长期以来闽北地区工商业底子薄弱,国际贸易进出口量有限,可能导致货源不足[5]。这两方面原因都会造成陆地港发展初期市场需求较小,业务量不足。

4.2.2 直通关模式尚未真正到位

目前,武夷山陆地港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直通关模式,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但是这种快速便捷的通关模式只适用于守法水平较高并且海关企业管理级别为AA类或A类的企业,对于不符合资质认定的企业仍然需要采用异地转关的做法[5]。由于海关规定的门槛较高,陆地港货物的属地通关率仍比较低。此外,武夷山陆地港主要是与福州港合作开展直通关业务,覆盖范围较小。可见,直通关模式无论是在货物占比上,还是在覆盖范围上都还未形成相当的规模,仍需进一步优化。

4.2.3 铁路客运占较大比重,海铁联运优势难以发挥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此游玩,因此客运在武夷山铁路运输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挤占了铁路的货物运输能力。此外,武夷山及其周边为山地、丘陵地形,铁路修建难度较大,工程量繁重,火车运行难以提速,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山海”的高效无缝对接[6]。

4.2.4 人才资源匮乏

福建省虽有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若干高校开设物流管理课程,但本地院校物流专业起步较晚,水平不高,而愿意在山区工作的高水平人才匮乏。陆地港在职人员现代物流、航运、关检等方面的教育水平尚不高,制约了武夷山陆地港通关水平的提升。

4.3 外部机遇分析

4.3.1 福建省经济及区位优势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曲折,港口资源丰富,诸如厦门、福州这类发展比较成熟的沿海港口可以在建设陆地港的过程中起到领军带头的作用,与陆地港形成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地理位置上,福建东临台湾岛,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辐射粤东、赣东南和浙南等地区,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区位优势明显。第三,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刺激了社会物流需求的增加,并且随着临近内陆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量进出口货物急需寻找就近的出海口,甚至渴望能在本地直接实现通关。这两方而的需求为建设陆地港提供了市场基础。

4.3.2 政策优势

2009年7月,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了“鼓励本省企业在内陆地市和中西部省份建立无水港,拓展纵深腹地”。同年《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快泉州、三明、龙岩、南平等地无水港建设”。 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陆地港项目建设的通知》,提出了11项具体要求,以确保武夷山陆地港的首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晋江、沙县、龙岩陆地港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加强沿海港口与腹地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省内陆地港”,《福建省“十二五”外经贸发展专项规划》分别对晋江和龙岩、沙县、南平陆地港提出各自发展的侧重点。这一系列政策从提出宏观发展方向到给出明确的目标再到提出具体的发展要求和侧重点,既一脉相承又循序发展,保障着武夷山陆地港的项目建设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推动着陆地港项目稳步前进。与此同时,武夷山市政府还赋予陆地港四大优惠政策,即政府对进出陆地港的货物提供箱量补贴和进出口额补贴,为通过陆地港进出口的企业提供质押贷款贴息并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保险。在市场培育期,为通过陆地港进出口的企业提供门到门的免费接驳服务。

4.3.3 便捷的交通优势

武夷山是海峡西岸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已形成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福建连接浙江、江西、安徽的交通中心之一。2008年建成通车的浦南高速公路与已动工建设的宁上、武邵2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规划建设中的京福高速铁路、浦建龙快速铁路均在武夷山设立站点。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武夷山陆地港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4.4 外部挑战分析

4.4.1 福建省内四个陆地港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首先,由于四个陆地港都布局在福建省省内,分布比较密集,地理位置上较为靠近,因此陆地港的直接腹地存在交义重叠的现象。其次,四个陆地港都是在2009年省政府出台 《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后开始规划建设的,在建设时间和周期上也重叠到一起。因此,陆地港之间在争取货源、开拓市场、寻求沿海港口合作和政府优惠政策等方而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对于这些既存的竞争关系,如果不加强引导,造成盲口竞争,那么不但会影响陆地港的建设与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海西物流网络的构建。

4.4.2 区域内同类港口的竞争

随着沿海港口间的竞争加剧,如何争取到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货源成为港口经营者最关注的事。近年来与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已逐步成为沿海港口占领内陆货源“高地”的重要手段。武夷山陆地港计划辐射的区域也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陆地港。如:宁波海关、宁波港集团公司等与上饶市、鹰潭市分别签订了建设无水港合作备忘录,目前由宁波港投资一亿元,在鹰潭铜拆解加工区内建设的无水港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同时,宁波市与衢州市进行“山海协作”项目建立无水港,并已正式开通。

5 武夷山陆地港的发展战略

5.1 主动推介,寻找货源,稳定货源

加强市场开拓力度是陆地港发展初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短期措施来说,一是应该着力于市场调研,分析腹地进出口企业的类型、货物结构,努力开发适箱货源;二是宣传推介陆地港,通过专题推介会、客户走访、广告宣传等形式,提升品牌和知名度,吸引企业从陆地港走货或入驻;三是,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如:为客户提供200公里以内的免费揽货服务。从长远来看,主要是发展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和培育临港产业,利用产业集群的效应吸引货物资源在陆地港集聚。可以通过改造和升级批发市场、建设专业化经营交易中心、发展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等途径,促进商贸与物流的协同发展。

5.2 推行优惠政策,吸引物流、货代公司入驻

加强港行合作,设立土地使用优惠、租金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大型航运企业进驻武夷山陆地港,在仓储、运输、货物出口等物流领域加强与航运公司、班轮货运公司的合作。各项航运活动的展开能够吸引众多的金融、贸易、保险等服务机构,运输、仓储、出口代理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陆地港。这些服务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入驻,将积极带动武夷山陆地港的发展,增强陆地港对腹地货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3 进一步落实直通关模式

直通关是陆地港的优势所在,决定着陆地港业务的运转效率,因此必须继续优化通关服务,提高直通关模式的利用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5]。建议福州海关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属地报关的适用范围放宽至部分B类企业。同时,陆地港也要积极向进出口企业进行宣传,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属地报关的资质。从这两方而入手,提高陆地港货物的属地通关率。武夷山陆地港应与福州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加强配合、互认资质,共同推行“陆地港便捷通关模式”,真正实现“属地报关,属地报检,属地验放,口岸通行”的大通关目标。

5.4 加强海铁联运优势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整合水陆空等物流运输资源,使陆地港、码头、公路、铁路和机场实现“无缝对接”,推进多式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的发展[6]。在省级甩挂运输试点单位,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基础上继续增强海铁联运的能力,例如积极吸引班轮公司在陆地港设点、提高铁路集装箱班列与港口船期的对接程度、逐步解决铁路箱与海运箱的换装问题等。

5.5 加强电子信息平台建设

陆地港管理可推行电子化办公,通过建设陆地港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利用网络系统实现与政府部门、船公司和企业的无纸化沟通,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的资源共享,将沿海港口服务功能虚拟并集成到信息平台,与陆地港服务进行对接,以科技手段完成货物的进出口操作,并通过区域性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追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信息化激活陆地港。

5.6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一方面,加强物流人才的在职培训,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岗位特征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知识。通过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物流实务培训、物流专题研究,培养出熟悉物流产业政策、系统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与本地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港口物流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1]彭峰.龙岩陆地港项目发展规划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

[2]中国新闻网.福建首个陆地港试运行[EB/OL].(2010-12-26)[2014-3-26]http://www.chinanews.com/df/2010/12-26/2746976.shtml.

[3]福建省交通厅运输厅.武夷山陆地港“启航”[EB/OL].(2011-9-16)[2014-3-26]http://www.moc.gov.cn/st2010/fujian/fj_jiaotongxw/jtxw_wenzibd/201109/t20110916_1053844.html.

[4]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4-11.

[5]施丹璐,朱东红.福建省陆地港发展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31-34.

[6]陈玲.福建省无水港的发展水平与潜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武夷山陆地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大美武夷山
陆地开来“宙斯盾”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海西”开发奏凯歌——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