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2014-06-28

科技视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两条路弗罗斯特旅行者

焦 阳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隐喻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1943)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易懂,但是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地设计、构造、在平淡、简单形式下运用隐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以下是对罗伯特·弗罗斯特两首诗歌的隐喻分析:

1 《雪夜林边小驻》

《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歌描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旅行者牵着一匹马停在了一片树林边,这片树林很美,昏暗而幽深。一切的一切都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他独自地享受着这美丽的宁静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然而为了他的诺言他不得不继续前行。大量的隐喻在本首诗歌中出现。

树林(“Woods”)频繁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其隐喻的是充满着奇妙和吸引力的大自然。幽静的树林,在白雪的覆盖中透着神秘的气氛。这里没有人类的印迹,它远离尘嚣,远离喧哗与骚动。眼前的自然美景完美而神秘,使诗人对那彼岸世界无限向往,意欲永远地沉浸在那幻想世界中。一方面,树林被白雪覆盖 ( “fill up with snow” ),充满活力的 (“lovely”);而另一方面, 树林又是昏暗而幽深的(“dark and deep”)这暗示着大自然是干净的,纯洁的,每一个人都对它充满着无限的期待与向往之情。它使每个人迷恋它。但同时,自然是神奇的,危险的。人们不得不克服许多苦难才能在最后享受到它的美。对于那些想逃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苦恼的人来说,大自然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又非常具有挑战性。

马(“horse”)在这首诗歌中被拟人化了。它隐喻着现实世界中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理解不了诗中的这个男人为什么会在飘雪的夜晚久久地停留在这片树林边不肯离去,这附近并无农舍,也无食物供应,只有软雪和清风(“easy winds and downy flake”),为何在此停留。他对于这次停留非常的困惑。他试探性地提出疑问通过轻摇挂在脖子上的铃具(“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是要提醒这个男人真实世界的存在。诗人从铃声中惊醒,也从幻想中走出。却又陷入了幻想一与现实的矛盾中。诗人并未回答马儿。风,柔和地吹;雪,轻轻的落;除此以外,四周一片寂静。马儿在此担当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而又显然的偏向于后者。他在诗人完全陷人幻想中时将诗人拉回现实。这里的马可以隐喻生活中的一个好朋友,一位老师,也可以是一位家人。在我们迷失的时候给予我们有价值的建议,使我们清醒过来。可能他不是浪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至关重要的。

诺言(“promises”)被用来隐喻现实世界中的责任和义务。诗歌中的男人被雪夜中的树林美景强烈吸引不肯离去,不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尘世的责任与义务,生活的素愿未完,不能任凭自己沉浸在幻想中。是责任,义务,个人的使命感打破了他的驻足,使他返回现实世界。

一年中最黑暗之夜(“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被用来隐喻生活中最艰难的时期。是日夜更换的时间点。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黑暗之后就会有光明。尽管是生活中最艰难,最低沉的时候,但是终将结束。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我们想我们不能继续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想放弃。但是一旦我们客服困难,胜利就在向我们招手。胜利往往是紧随困难之后的。

雪(“snow”)也是经常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雪隐喻着生活中纯洁,美好的事物,隐喻着大自然,是人们长期向往的东西。

还有一段路要走(“miles to go”),表示了诗人的无奈,被用来隐喻生活中的道路。在他面前的生活之路既长又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在生活中有重重的责任。其隐喻着生活中许多未完成的任务。直到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就会有许多许多的事情去完成,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沉醉(“sleep”)隐喻着生命的尽头,是放下一切的时间。只有在那时才能真正感觉到放松。人活着就是要经历各种磨难,时刻精神紧张着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首诗用隐喻手法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使他想停下来欣赏眼前的美景,可是他不得不继续赶路。

2 《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歌描述了这样一个选择——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two diverged roads in a yellow wood”),游客(“traveler”)选择了很少有游客足迹的路。诗歌也描写了这个选择而带来的结果。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

一片黄色的树林(“a yellow wood”)隐喻一个男人的中年时期。为什么诗人选择黄色而不是其他颜色来形容树林呢。黄色代表了一年中的秋天这个季节。很明显诗人把生活分为四季。一年中的秋季对应着一个男人的中年时期。黄色树林(yellow wood)就隐喻着他处在中年时期。中年时期是一个男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可能面临很多选择,例如,是继续现在的事业还是选择新的方向前行。

两条路(“two roads”)被用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两条路。这条路可能是学业之路,可能是事业之路,或者是婚姻之路。黄色树林中道路的选择隐喻着生活中道路的选择。每个人总是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不可能同时选择两条路。一个人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定在同时就放弃了另一件东西。汉语中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

旅行者(traveler)被用来隐喻人类世界中的每个个体。宇宙间存在无数个个体人。但是每个人都会停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诗歌中的旅行者就是生活中不同人的具体体现。

荒草凄凄少有足迹的路(“Grassy and wanted wear”)被用来隐喻很少被人选择的生活之路。与第一条路相比较,第二条路荒草凄凄很少有人走。它长满了杂草。看上去非常孤立。它隐喻着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会选择的路。这条路充满了孤独之意。诗歌中旅行者的选择就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选择诗歌写作作为她人生的事业选择。诗歌的标题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隐喻着未被诗人选择的路——其他的事业。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这首诗看上去像:一个旅行者站在一个岔路口,从两条路中选择一条来旅行。但是道路隐喻着人类世界中的生活之路。不是简单的道路选择,而是人生中重要的抉择。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3 小结

隐喻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心理语言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多元研究。隐喻是诗歌写作的有效工具。它颇受广大诗人的欢迎。罗伯特·弗罗斯特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在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隐喻。他创作了许多使用隐喻的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其中两个最好的例子。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诗歌中通过隐喻阐述了表面看起来简单而实际非常深刻的问题。他是诗歌创作历史中运用隐喻非常成功的一位诗人。

[1]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许楚娟.A Symbolic Study of Robert 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 and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8.

[3]赵彤.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J].山东外语教学,2010.

猜你喜欢

两条路弗罗斯特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一片云彩
The road not taken
旅行者之歌
怎么走
要走的路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