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写生创作的人文感想
2014-06-27王明芝
王明芝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风景写生创作的人文感想
王明芝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本文主要表达和阐述了自己对风景写生创作的人文感想及学习心得,风景写生重在不断地认识和发现自然,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自然,从而在自然中获得启示,我们在描绘自然时要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独立价值的写生作品。
写生;感受;精神;纯粹
在这里想谈一下外出写生创作的体悟,学习艺术几年来也出去过几次,每一次都有一段新的经历。写生的生活太惬意了!既是旅游又是画画,外出写生感受其地域文化的不同,感受山形水势即地缘环境的不同,这是最大的收获。其次就是在写生中基本确立了自身的艺术语言。在艺术史上我们看到,中外风景油画大家都是在不懈的写生中获得成就。吴冠中先生就是从持续不断的写生中获取和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还有苏天赐、陈均德、庞均等等。我们学生生活在校园里,生活在一种可能的预设好的秩序之中。这种秩序提供了一种常态的异域,我们在这里和太多的熟悉之物相遇,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走出校园,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并依靠着一种长久的传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光荣而艰巨的职业性特征。在我们接受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这样做的意义绝不仅在于把课堂搬出去,选一个景色俱佳之处画几张写生。这些固然重要,甚至我们的许多感受正是在写生过程中获取和验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界域中,面向万事万物并有所体察。通过这种体察,我们真实地认识事物,认识生活;通过这种体察,我们开始思考,并开启自身;通过这种体察,我们得以与世界同在的根源深处,去遭遇所有可能的问题。
风景写生,那是面对自然时将自我完全交给这个世界的一种无我的感受,再不能平息的世间忧怨都可以在那一刻消失散尽。于我来说,写生就是创作,我的创作离不开触动心灵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总能不断的增加我鲜活的创作力和感受,如果总是被动的描摹自然就会失去画画的兴趣,而主动的表现就会把握好主客体与绘画的关系。作画时要参照两个影像,一个是在眼前,一个是在心里。重要的是它所显示的,正是我所要表达的,虽然还是不能尽善尽美,但一切都已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如同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一样不可作部分的移易。所以,我们要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中寻求自己感动的东西。风景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描模,而是一种精神述求。好的风景写生作品,它不仅仅要描绘外景,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要靠自我的体会与自我的想象迁移到景物的内部去,通过这样的迁想后再经过我们的迹化表现出来,把对象的真实神态,客观对象的真正特征,内在的精神表达出来。将自己在写生时的一些感受记录在这里:对于绘画我死掉了,我不断的舍去些什么,又不断的追求着某些未知的东西。画一张画之前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对自然色彩和线条的体悟。而色彩与线条是较文字语言远为丰富与完美的表达方式,用这种方式所讲述的内容永远无法以文字语言来重复。风景写生时不断感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不断调动个人内心的人文情怀去理解感受自己所看到或所眼见的。每一次风景写生都是人文精神建立的过程。
画画是极为个人的事,每个人的习惯、个性、偏好都会自然地融入其中,风景画也是如此,而这些连同手上功夫最后落成一幅画时,就会形成形成中国画所谓“格调”的这种东西。带着既定的模式似乎失去了写生的意义,而过于忠实地描写自然则又流于平庸。如何平庸,有难度,也有意义。具体就画画而言,我首先先去选取最能表达这个特定地域特征的景物,因此构图往往决定这幅画具有的特定意义。尽力的捕捉住并强化它,会使画画具有超越仅仅写生的价值尽量删除多余的东西,不要使画面信息过于庞杂,让画面单纯。单纯往往是最具有力量的,也是最能表现个人性格特点的。单纯的绘画的“格调”的高低也就不言而明了。
我向往的艺术,是发自内心诚恳的作品。它朴实自然,不哗众取宠;它激情澎湃,不装腔作势;它深刻动人,不轻漂浮华。我喜欢那样追求本质的艺术家,罗丹、弗洛伊德、莫兰迪、伦勃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虽然面貌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追求艺术的“纯粹”—“真实”。他们渴望真实,但并非是平凡的准确,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拼命的想从自然之中捕捉到那本真的世界和密码,那提纯后的艺术精华。这是永恒不变的,是艺术的源泉。自己在创作练习中,尽量做到这种“纯粹”,思想的“纯粹”,感受的“真实”。让自己更接近艺术的本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想,或是憧憬,它是生命的动力。这种无形的力量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是生命中最有尊严,最感人的部分。这种内在的力量会呈现在身体语言中,有如砥柱支撑着一个人的生命气场。人们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皆是由此种气场变化所至。在风景写生创作时,不停的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的吗”,“这是我想表达的吗”。尽量抓住这种力的走势,使思考和感受能够全面深刻。
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身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平等的,和谐生活。在这个世界渐趋一体,都市化进程极快,物欲横流的当下,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归依是当下大众在烦嚣都市生活中寻求的心灵慰藉。我虽然现在生活在城里,却时常想逃离都市,长久以来,寻找一个桃花源,一处乌托邦。远离都市的乡间生活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求,诱惑宣泄的都市生活充满了各式趋利的竞争和欲望的陷阱。如同一个诡异的透镜,将人性折射的光怪陆离,这种生活环境令我感到紧张和焦虑。像米勒那样安家于乡间,靠耕种糊口我做不到;像高更那样抛弃现在文明,不顾一切地奔向异域,寻求理想和信仰的价值我也做不到。面对种种现实,我无法做到绝对与纯粹,太多的无奈成为我退却和苟且的借口,向往与现实的矛盾常使我感到一种折磨,于是绘画就成为我逃离与解脱的选择,艺术帮助我平息了现实生活带给我的纠结与不安。我想去画我熟悉的东西。
学画初期,有两件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激励,那是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懵懂的少年憧憬中,绘画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经历了大学的阳光雨露、勤勉劳作之后,这颗种子慢慢成长,现在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绘画撑起了我人生的精神空间,使我的生命有了寄托和追求,让我有机缘进入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享受到他们最宝贵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体验到追求画艺进步的苦恼和欢乐。感谢艺术,为我们打开了一片缤纷多彩而又辽阔深邃的世界。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的每次风景写生都是在不确定中开始,又在不确定中结束。呈现的效果其实是过程的痕迹。反复的肯定又否定,否定再肯定,矛盾与挣扎,一遍又一遍地堆积在画面之中。原本预期的画面在生成过程中总会一再被自己怀疑并不断地发生变化,自己很难被过去那种一蹴而就的痛快打动。于是绕来绕去犹如在大山中转悠,山峰总是时而就在眼前,时而又脱离了视线。当自己怀疑是否迷了路时,突然又从树林的间隙中辨出了山峰隐约的存在,就是它,于是赶紧迎上……就这样反反复复。绘画有很多可能性,不变的直觉可变的因素,画面的偶然性会带给我们许多提示。这些可能性与偶然性时常带给我们许多新的东西,有时候使我们兴奋,有时候使我们茫然不知所措,这就是绘画的魅力吧。
J205
A
1005-5312(2014)11-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