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祠李耕壁画赏析
2014-06-27林沁心
林沁心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瑞云祠李耕壁画赏析
林沁心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创作灵感主要来自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人情,为世人呈现出神秘壮丽的画卷。宗教神灵通过对宗教信仰和宗教礼仪的图像表现,把汉民族在形成时期的宗教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宗教富有想象的美丽故事,构成了壁画的主要内容。仙游瑞云祠作为本土宗教的祠堂,其壁画是由国画大师李耕先生创作的,壁画内容描绘了画家家乡的秀丽风景,也描述了一个个宗教故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壁画;瑞云祠;李耕
在佛道两教产生并兴起之前,中国便有了原始宗教,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比如一些常见的涂鸦和稍微讲究的祭祀礼仪美术。众所周知,夏代是上下五千年的第一个朝代,此时已有鬼神思想。《尚书》便有“筑倾宫、饰瑞台”之事,据此推测,那时的建筑壁画应该就已经初具规模了。夏朝的壁画已无遗存,寡于研究,但是从当时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各种装饰纹样的精巧华美,令人叹为观止,不禁令人想到当时的壁画应该也有丰富的图案和纹样。
到了隋朝,寺庙壁画就已十分发达,大多集中于北方二京(长安、洛阳)一带,南方很少。当时的著名画家,诸如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郑法轮、尉迟跋质那、释迦佛陀、释玄畅、释昙摩拙义等都画过寺庙壁画。唐代寺庙壁画更加发达,两京大寺都有壁画,其中有不少大师手笔。诸如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王维、周肪等都曾在寺庙中画过壁画,都是规模宏大的经变画(佛经变相)。据说吴道子在两京寺观画壁多达300多间,其中还有道教壁画。他画的《地狱变相图》使“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由此可见,君权的确立尤其需要思想上的控制,尤其是在宗教信仰上,当时的君主通过宗教来警戒社会、规范民众,因此壁画不仅有装饰功能,也被赋予了教化功能。在国家的支持下,寺庙壁画得到了发展,许多大师在成名前便在本地区寺观宫庙留下墨宝,这些遗存不仅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留下珍贵的一笔,同时对研究其作者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佛教壁画还是道教壁画,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有了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其人性的描绘已经超越了神性的表现。以纯粹的宗教思想而论,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不是属于佛教便是归于道教,要不就是脚踏佛道两只船。因此,莆田一个科场失意的才子林兆恩在潜心研究儒、道、释三教理论后创立了“三一教”。“三一教”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林兆恩是古代中国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且对古代宗教进行改革,自己创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宗教。林兆恩在传播三一教的过程中,被其追随者不断神化,逐渐由原来的讲学者、教书先生、慈善家、隐士演变为万众奉祀的宗教主,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崇拜的圣像,除了林兆恩外,还有张三峰、卓晚春等。
著名画家李耕早期的壁画作品便是在仙游度尾镇一间供奉“三一教”的祠堂“瑞云祠”内。在该祠堂的主殿上厅左右两壁,各有15幅壁画。与后来新作的壁画不同,这些壁画的色彩只有黑色。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很浅,有些线条隐隐约约。除了上厅留下的30幅小型壁画,李耕还在下厅留下4幅大型壁画,分别绘有龙、虎及仙游四大景中的菜溪岩和九鲤湖山水画。
仙游瑞云祠壁画的绘制也遵循了以平衡、对称为传统美学的原则。上厅绘制着三十幅小型壁画,主要内容为林兆恩生平讲学事迹,李耕在人物故事创作中吸收民间木板年画和戏曲舞台的空间观念,运用平面近距离的视觉图式,人物前后并非绝对的近大远小,而是主大宾小,人物疏密错落有致,人物与景物搭配得极为贴切自然。并且在设色上精巧别致,在吸收了文人画以墨打底的特点,使得画面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极富艺术感染力。让人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置身于艺术的殿堂,欣赏着画家别具匠心的叙述手法。
下厅的门口两边绘制有两幅仙游著名风景九鲤湖和菜溪岩。山水画通常是以自然为法,但是外师造化并不单纯是临摹,更重要的是功夺造化,抓住自然的特点,抒写性灵。为了画好家乡的山水,李耕年轻时便徜徉在家乡的山水中,九鲤湖、菜溪、麦斜、仙门等好山好水都留下了李耕寻找美、发现美的足迹。据李耕弟子回忆,李耕是一个具有很强默写能力和造型能力的画家,他外出并不带速写本,而是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储存在大脑里,这边看看,那边转转,将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回去后,他抓住风景的大形势,仅凭记忆进行创作,当构图需要时,这里可以加一棵松,那里加一座庙宇,总之是挥洒自如,凭心而作,不受拘束。所以我们在看到仙游瑞云祠的两幅巨型山水画时,虽然墨色已淡,却还能辨认其出处,感到其作品恢弘的气势和更胜于现实的空灵之美。
李耕不仅在山水画方面造诣颇深,他所绘的走兽花木也手法独到,曲尽其妙。在瑞云祠的下厅的画有一虎一龙,在民间信仰中,龙和虎有着镇邪驱魔、百害不侵的功能。如果虎没有画出它的八面威风就很容易像猫,如果造型不像又很容易似犬,瑞云祠壁画中的虎,仿佛从草莽中健步而出,无论站在何处观赏,都会被老虎一双冷峻的双眼紧盯。再看那与虎相对的蟠龙,即使仅剩龙头清晰可辨,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体态矫健,龙爪雄劲,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虽然李耕画的龙和虎不作细微的渲染,着墨不多,却能绘出虎之山林之气,龙出云雾之势,这不能不归功于李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创作所倾注的心血。
徐悲鸿曾在《申报》发表对李耕的画评:“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同样,著名画家蔡若虹也对李耕先生作出极高的评价,他说:“我国古典人物画之传统流传至今,保持最完整者唯李耕一人而已。”瑞云祠的壁画是李耕先生唯一留下的早期壁画遗迹,对于研究李耕的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李耕画作研究基地,瑞云祠壁画的完整保留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美术工作者发掘其更多的艺术美和内涵美。
[1]习五一.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08(02).
[2]黄金鹏.浅谈中国古代寺观壁画[J].艺术广角,2008(03).
[3]汤岩.浅谈中国壁画[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4]金立敏.闽地寺观壁画研究[J].艺术探索,2008(01).
[5]郑宜平.李耕国画艺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汪洁,林国平.闽台宫庙壁画[M].九州出版社,2003.
[8]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J05
A
1005-5312(2014)11-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