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2014-06-27张钧
张钧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东 清远 513200)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张钧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东 清远 513200)
本文分析了连山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形式单一;艺术精品不多,品牌意识不强;没能与市场相结合,传承办法不多”等问题,进而阐述了要“提高认识,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拓宽渠道,推进壮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教育培训,建立壮族民间舞蹈人才队伍;出台政策,支持壮族民间舞蹈艺术开发”等对策措施,以达到全面推进连山壮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目的。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传承现状;对策
连山地处广东省西北部,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建县于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国务院批准,于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下称连山)。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人,其中壮族、瑶族人口占63%。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壮族人民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技艺,特别是壮族民间舞蹈风格鲜明、形式多样。本文试图分析连山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连山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是壮族先民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自古就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有歌必有舞,最原始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且常与巫师的酬神活动紧密联系,巫师敬神边跳边唱,祈祷消灾祈福。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的,如师公舞、舂堂舞、锣鼓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绣球舞、锄禾舞等;二是反映生活习俗的,如花灯舞、抢花炮、擂鼓舞等;三是民间巫舞的,如踩花灯、燕球舞、道公舞、灯图舞等。
然而,随着时势变迁,连山壮族民间舞蹈也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历经沧桑,在传承过程中,有的舞种已经消失,有的舞种也濒临失传状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
连山当地政府对壮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优秀的壮族舞种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但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壮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民众普遍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管理方面存在不到位和欠缺的地方,导致很多独具特色的舞种没有被纳入保护工作范围而渐渐消亡。
(二)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形式单一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来自民间,也传在民间,但近年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舞种只能在边远农村、山区及一些民间艺人中遗存,在城镇及大多数年轻人当中并不流传。众所周知,舞蹈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言传身授,当无人传授时,就会很快失传。由于连山位于粤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本土文化的保护缺乏物质支撑,而连山的壮民大多居住在镇村,当代人对现代文明的憧憬,使得壮族民间舞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比较难培养和留住传承人,而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其传播者,传承人流失直接导致的是壮族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的断层。
(三)艺术精品不多,品牌意识不强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中有很多舞种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但由于普遍缺乏开发经费,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和具体指导相对较少,因而取材于壮族民间文化题材的舞蹈精品节目不多,目前所看到的只有吉田镇的铜鼓舞和永和镇的舂堂舞,其舞步雄健活泼、热烈欢快,表演动作比较规范,而其他诸多的表演舞蹈动作都是粗放的,属于民间自娱自乐行为,要真正搬上舞台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一些已经列入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壮族民间舞种,如没有及时传承推广和注册商标,不但品牌效应无法彰显,倘若被别人抢注商标,对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严重损失。
(四)没能与市场相结合,传承办法不多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所表现的范围广阔,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习俗和生产生活情况,特色鲜明、极具吸引力,其服饰、节奏、感染力都别具风情,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总体上和市场结合的程度并不高,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多,主要的方式也仅仅局限在一些县、镇节庆活动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度合理开发,特别是与旅游、商业等部门相融合相促进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民族文化元素和价值来。
二、连山壮族民间舞蹈传承的对策措施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来的,来之不易,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针对现状,要坚持正确原则,制定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确保把工作落实到位。
(一)提高认识,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对于连山的人民群众来说,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而且更彰显了一种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壮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一要将壮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城乡文化发展纲要,作为民间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品牌。要以文化部门为牵头,整合宣传、旅游、招商、档案等有关部门,有规划地进行合理利用,全面推进壮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二要增强立法保护和传承意识,在立法上适当超前进行保护,根据连山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壮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三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要充分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壮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宣传,同时通过专题报道、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渠道,营造舆论氛围,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壮族民间舞蹈艺术,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其中来,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传承与发展壮族民间舞蹈艺术。
(二)拓宽渠道,推进壮族舞蹈艺术传承
连山壮族民间舞蹈艺术要积极应对经济时代的侵扰和影响,主动拓宽传承与发展途径。一要保护好壮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环境。对熟悉或掌握壮族民间舞蹈的群众,要引导其从事传承工作,在精神上予以鼓励、在物质上予以保证,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才干,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舞蹈艺术工作来。同时,维护好壮族群众生活环境,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大力支持壮族群众聚集区传承和推广壮族民间舞蹈艺术。二要全面做好建档立册工作。定期组织人员对散存于民间的壮族舞种进行录像,并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等整理归档,特别是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壮族民间舞蹈艺术,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录像整理,建档立册地保存下来。三要实行动、静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动的方面是定期展出和举行民间舞蹈节,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静的方面的是建立壮族民间舞蹈“生态传承博物馆”,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出版壮族民间舞的音像资料、书籍、图片、服饰等,同时,为壮族民间舞蹈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三)教育培训,建立壮族民间舞蹈人才队伍
壮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是政府要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二是与各类学校和文艺团体加强合作,并以此为平台,支持其开展壮族民间舞蹈教学,逐步使壮族民间舞蹈艺术进学校、进课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民间舞蹈艺术的熏陶。三是抓好壮族民间舞蹈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全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扶助机制,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舞蹈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给予资助和奖励。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相互传授,使壮族民间舞蹈后继有人。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舞蹈艺术,积极创造民间舞蹈艺术作品,不断壮大壮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队伍。
(四)出台政策,支持壮族民间舞蹈艺术开发
一是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壮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开发,吸引县内外文化企业开发壮族民间舞蹈艺术,吸收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入连山壮区,并从法制和政策上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实体。二要与旅游等行业相结合,充分挖掘壮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市场价值。连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壮族民间舞蹈是民风民俗的载体,是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为壮族舞蹈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此同时,壮族舞蹈也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三是设立壮族民间舞蹈艺术家奖。每两年评比一次,以奖励那些热爱、传承、保护壮族舞蹈艺术并确实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
[1]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集成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1).P64~67.
J722
A
1005-5312(2014)11-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