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冲突设置
2014-06-27李雅岚
李雅岚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1)
浅谈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冲突设置
李雅岚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1)
卓别林电影拥有独树一帜的喜剧风格,其影片幽默与思想并重,《摩登时代》作为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部,通过重重冲突的设置,将工业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揭露了工业社会到来后社会中压榨和的剥削的现实。人与机器的冲突反映了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平民与社会精英的冲突体现着阶级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反映出个人追求与社会的压抑之间的矛盾。含蓄而幽默的讽刺,使得“笑中带泪”的影片拥有了深远的影响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电影;《摩登时代》;冲突设置
引言:冲突的设置和运用一直以来是导演们增强电影故事性和吸引力的法宝,冲突使得各种矛盾得以展现,也使影片情节更加生动。“‘冲突’:在文艺理论中冲突是指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利益等的不同而出现的矛盾斗争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既包括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又包括特定环境下人物自身的冲突。冲突是作品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i作为最受人尊敬的世界电影大师之一的查理·卓别林一直以来运用辛辣的讽刺和精湛绝伦的演技揭露世界的丑恶。《摩登时代》是它最为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影片通过重重冲突展示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具体来说《摩登时代》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冲突:
一、人与机器的冲突
在《摩登时代》中第一个层次的冲突即“人与机器的冲突”。这一冲突反映出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由查理·卓别林扮演的男主人公查理是一名钳工,他每日的工作千篇一律,就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拧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工作十分单一,工人们从早到晚都在重复几个简单的动作,日复一日的机械活动,使得这些人人也变得机械麻木。
老板唯一的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不断要求加快流水线的工作速度。在机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工人们必须聚精会神,如果稍稍偷懒或者懈怠,就可能跟不上机器的速度。机器是死的,只要有动力就能没日没夜活动,然而人是活的,不可能永远不疲倦,查理也是如此。然而当他稍微寻找空闲去抽一支烟解乏,也会被老板责难。为了加快工人的工作进度,贪得无厌的老板竟然想出了购买能够向工人喂饭的机器,以保证进餐时间工人们仍然可以工作。这样的主意无疑帮助了老板进一步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无止息的压榨之下查理就快支撑不住,影片中他为了驱赶一只蚊子而在转眼间堆起了无数没来得及拧的螺丝。为赶进度,心急如焚的查理跳到了流水线上工作,却顾不得被机器吞噬的危险……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查理渐渐变得对圆形物体产生条件反射,一看到圆东西便神经质地去拧,拧同事的鼻子,拧女秘书的裙子纽扣,终于他不得不被送到精神病院。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大批机器纷纷涌现,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却也意味着人与机器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本家是机器的占有者,他们靠机器获得利益;工人是机器的操作者,他们靠资本家的薪金过活。人与机器的矛盾背后其实是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影片巧妙地通过主人公的肢体表演和表情展现了在工业革命初期人与机器共存的忙碌场景,幽默地讽刺了利益至上的资本家唯利是图的嘴脸,也在“含泪的笑”里激发出观众对成为机器奴隶的人的同情。
二、普通平民与社会精英的冲突
《摩登时代》中的另一个冲突即“平民与社会精英的冲突”。这一冲突可以说在全片都有体现。摩登时代即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并非人人都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相反只有少部分掌握生产资料的阶层进入所谓的“天堂”。所谓天壤之别,普通人和社会精英的巨大差别集中体现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上。
1、查理频繁换工作谋生。全片当中查理不停地找工作,不停地失业,又不停地找工作,他拧过螺丝,到过造船厂,作过商场保安,还在餐厅打过工。可以说查理动荡漂泊的经历是当时普通劳动者们苦苦求生存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
2、女主人公的遭遇。由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著名演员宝莲·高黛扮演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带有些许悲情色彩的人物:家中房屋破旧不堪,父亲失去工作后在一次罢工中死去,两个妹妹尚年幼便成为孤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女主人公不得已靠偷窃求生。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模式的改变,也在思想上冲击着社会各个阶层。平等自由的愿望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心中萌发,然而一些所谓的精英们却固守成见,认为贵族与贫民之界限不可打破,大众的崛起只会带来道德的后退和社会的退步。
普通的大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在追寻着民主和自由,如同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他们没有停止过工作,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们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无论换什么样的职业,查理还是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拧螺丝和做服务员都不能改变他被压榨的身份,也缩短不了被剥削阶层和剥削阶层之间巨大的鸿沟。
三、人与社会的冲突
无声电影《摩登时代》的第三个层次的冲突即“人与社会的冲突”。这一冲突或许应该是本片想要反映的最本质的冲突。人与社会的矛盾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好的社会应该提供给社会成员归属感和幸福感,然而在工业社会当中,人却往往不能得到快乐。这在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经历上得到了表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它们按由低到高的级别排列。片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道路十分坎坷,更不用说进一步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了。查理和女友有着同样的艰难经历,他们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相恋,他们幻想可以住在宽敞的屋子里,伸手就能摘下新鲜的苹果和葡萄,还能喝到牛奶。然而现实是灰暗的,在剥削关系主宰下的摩登时代,普通人很难在社会中找到安慰和满足。
爱是人类的本能,渴望去爱和渴望被爱都是人自发的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样的本能追求却如此不易。影片中查理和女主人公相识是在她偷窃被发现的紧张时刻,查理企图替她顶罪而目的竟是为了能回到监牢中过不愁衣食的生活。后来两人又巧遇并携手逃跑,之后的生活麻烦不断,打击不断,他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安慰自己。没有栖身之所,没有食物果腹,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男女主人公却还是对生活充满期待,这样的美好憧憬让人心酸。影片最后,当生活好不容易现出一丝曙光,女主人公却要被赶来的便衣警察送回孤儿院,于是这对不停逃跑的恋人不得不再次踏上未知的前路。
人与社会相依相存,然而在摩登时代里小人物的幸福却是如此难以得到。卓别林运用喜剧的手法来展现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使得影片的艺术深度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也使得影片具有了更为强大的感染力。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是美好的,现实的残酷因而也就更为可恶,电影是充满喜剧元素的,是给人欢笑的,因而观众在笑过之后留下的眼泪中包含了更为深切的同情和思考。
四、结语
纵观这部经典影片,“人与机器的冲突”、“平民与精英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层层叠加,反映出“摩登时代”中普通大众艰难的生活状况。这些冲突背后反映出的是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平民与所谓的社会“精英”的矛盾,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导演通过冲突的设置来表现深层次的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这种种矛盾隐藏在激烈的冲突背后,借由具体的矛盾事件得以展现。
卓别林一生主演了八十多部喜剧,然而幽默当中不乏批判,带给人们欢笑的同时又给予了人们思考。“《摩登时代》是他最后一步默片,尽管有声电影早在1927年已经面世,但卓别林仍决定运用无声的形体语言,为贫民观众大声呐喊。”正是由于这部影片巧设冲突,在矛盾中“超越了单纯的悲剧性主题,敢于触及当时社会的弊端”,才使它拥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感染力。
[1]张劲松.电影艺术研究——从“冲突”和“悬念”说起.学理论,2010年21期.
[2]李亦中.中外影视精品赏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J905
A
1005-5312(2014)11-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