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讨
2014-06-27倪序
倪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广西 崇左 532200)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讨
倪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广西 崇左 532200)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是各门音乐课程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相对应的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师音乐教育;能力分析;教学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其中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是融技能、理论、专业实践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其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直较多的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对声乐演唱技能培养,而对怎么适应中、小学的歌唱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重视不够。如今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源,面对众多不同声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声乐教学该怎样抉择?为此,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分析
(一)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音乐素质高低的标准,它不仅仅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能使学生在技能应用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有许多的不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校时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差些,学习基础也良莠不齐,学生入学后,也没有充分重视文化课和其它专业知识的的学习,很多学生感觉是什么都学了,可是好像没有突出的专业,导致自信心不足。他们有强烈的展示自我的愿望但又没有很好的方法,同时,缺乏实际和发展的目标,到了知识真正需要运用于实践的时候,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整体音乐综合素质不强。
(二)学生演唱能力分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演唱基本功较弱,很多学生学习声乐时间不长,甚至有部分同学还带着顽固的发声弊病入学,甚至出现一些原则性的发声错误,这类学生占有不小的比例。还有一些以舞蹈、器乐为主的学生,他们本身的声音条件较差,音乐修养比较薄弱,对一些音乐理论知识掌握较浅,在学习上重心也不放在声乐课上。虽然很多学生有很远大的理想,可由于演唱水平有限和自身音乐综合素养的缺乏,在声乐的学习上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演唱能力很单一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把唱法的界限上分得相当明确,认为“民族”、“美声”、“通俗”这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界限,很多学生一直研究练习一种唱法,总想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习目的并没有完全明确,其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向的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要适应基础教学,并不需要技巧上有多么精湛,而是要具备综合的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学生演唱能力上的单一性对适应中小学基础高师音乐教育构成了屏障。
(三)学生“教”、“授”能力分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培养目标不只是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更要“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教授技能。培养学生教授技能,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唱,更要会“教”,掌握一定的“教”与“授”的技巧,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教授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今后学生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小学声乐教学中,教师教授技能的把握决定着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水平。当前,声乐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很多学生注重声乐技巧、技术层面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声乐教学法的探索,教授能力有限,不能活学活用。有学生感觉在实践过程中课堂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着中小学生群体,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教法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本上学习的方法和现实运用起来有很大的差距。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进入课堂迫在眉睫。
(四)音乐实践能力分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相对缺乏,实践能力较弱,学生单单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忽视自身音乐素养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学生虽然学了很多门的学科,可是却很难将彼此相联系。例如,学校开设了声乐课,同时也开设一些理论课,可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理论开展声乐教学。学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等课程,可是真正运用到中小学课堂授课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时,感觉无从下手。理论和实践脱节,甚至有些学生考试时理论成绩非常好,可是真正在教学当中却很难运用的上,这样,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完善
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声乐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中,技能分布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要重视,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不仅重视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教学能力培养。目的是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安排上,在声乐基本技能训练、传统声乐曲目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中小学歌曲演唱及教学,同时教学部分可以结合“教学法”作为一个重点来编写,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性的特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教材是声乐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实施的基本工具。在声乐教材的选用上,要考虑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特点,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在歌曲的选用上应以曲调比较平缓、优美、音域跨度较小、难度不大的歌曲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声乐基础的加强。在所选的歌曲风格、题材、形式等方面应多样化,不仅包括艺术歌曲、古典歌曲、还可以有适量的优秀的本民族歌曲。
(二)实现声乐课堂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的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演唱基本功较弱,学习声乐上普遍自信心匮乏,怎样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和加强学习的兴趣建立充分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是关键。
“多样性”体现在:可建立多种授课模式,首先可采用“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小课的形式对于声乐技能技巧的提高有着很强的优势,能够较为细致的解决个别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强。同时,还可以在传统小课模式上增加大课、集体课。大课以班级为单位,在低年级进行,针对学生容易犯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样大大节约了教师资源和教学时间;同时,上大课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在大课上,还可开设表演的课程,现在一般学校没有这个课程,通过老师示范、观看视频、学生上台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表现歌唱,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学生相互之间产生竞争的意识,促进声乐学习的进步。
“新颖性”体现在:我们传统声乐课堂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先练声,然后演唱作品,接着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再演唱作品。程序和内容上相对陈旧,没有新颖性。在现代教学上,可以充分运用录音、录像的多媒体资源,打破这种“陈旧式”教学,可将学生演唱实践过程录下,把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肌肉的运动及声音效果录下,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声音当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演唱表演的情况,这样更形象的掌握声乐理论和表演演唱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当成自己的老师,教师再和学生进行沟通、示范、点评,这样不仅学生快速、清晰的知道了自己声音中的问题,同时学习的氛围也是相当轻松和愉快的。
(三)打破教学上演唱能力的单一性,提高实现“跨越”①的教学
“跨越”的含义是指能兼容美声、民族、通俗多种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有人认为:“跨越”体现了演唱者具备了全面的演唱能力和素质,演唱功底扎实,演唱作品表现力强。”也有人认为“‘跨越’是一种非常难掌握的某种唱法精髓,丛而表现作品无法精湛。”孰优孰劣并不重要,我认为,这是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培养出“跨越”的基础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学生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音乐涵养的增强。而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学生演唱能力单一,很多学生自学习声乐起,要么唱民族,要么唱美声,两种唱法各自为营,尽管很多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水平,但并不符合对人才的培养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无论是外国艺术歌曲、咏叹调,还是中国地域特色浓烈的民族歌曲,再者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都能唱的教育型人才。学生大多是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过于专业、过于单一的声乐学习,不适应他们的工作。因此,要改变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某种唱法里,打破唱法的疆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尝试各种风格的歌曲,提高演唱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的教学工作。
(四)教学上引入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法”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专业学生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接班人,承载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演唱上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优秀的、出类拔萃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其中“教”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而目前,我们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声乐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属于“师徒”模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上更加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忽视了学生参加工作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用性。事实上,根据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青少年通过学习唱歌等音乐活动,是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熏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为前提。但学生往往工作以后受传统高师音乐教育影响,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式死板,中小学生不太愿意接受,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是必然之趋。“科尔曼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等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从“自然发展法”教育理论为出发点,根据青少年“好玩、好动”的特点出发,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通过语言、身体动作、画图、表演及音乐游戏等等多种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用感官和心灵去感受音乐,用奇妙好玩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美妙殿堂,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高师音乐教育方法有本质不同。
(五)教学中重视实践课程,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亲密”接触
实践教学活动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唱,还要会教。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来进行声乐课程的教学安排。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很多声乐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音乐院校学习的时候大多接受的是专业声乐教育培训,所以当中大部分人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声乐技巧训练,忽视了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者”和“演员”的本质区别,实现学生与中小学声乐教育“亲密”接触,强化学生未来从教的基本功。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各个实习培训基地,深入各地市中小学实习。对于一些偏远的师资比较匮乏的地区还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这样既解决这些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还可采取“结对支援”这样的方式,各个市、县的优秀老师和学生共同支教,支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中小学骨干老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学校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如说课比赛、教学知识竞赛、教学技能比赛等等,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水平。还可以会议的形式开展教学讨论,针对现在中小学音乐声乐教育的情况,互相交流感想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注释:
①概念基于中央艺术研究院刘莉“三种唱法融汇贯通”及声乐教学的“综合素质”—论黄河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改革而来。
[1]郭声健.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10.
[3]胡雪.声乐实践训练对高师学生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0(3).
[4]郭声健.高师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张飞龙.音乐研究教学探讨[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3-40.
[6]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7]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8]刘莉.“三种唱法融汇贯通”及声乐教学的“综合素质”—论黄河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改革[D].中央艺术研究院,2007.
J605
A
1005-5312(2014)11-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