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6-27林敏王雄
林 敏 王 雄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1 现状分析
普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面越来越广。来自农村的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缺乏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阶段就已学过了《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有些学生是通过技能考试录取的,入学之前就考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了证书,对教学内容较为熟悉。学生基础整体上呈现一种参差不齐的状况。 “零起点”的学生会感到跟不上教学进度,而“非零起点”的学生则会觉得教学内容有点乏味。
1.2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关于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多数院校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另外,为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要,一般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能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因此,部分院校将一级MS Office考试的成绩直接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这两种考核方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多少,也无法度量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考核的方式单一陈旧,缺乏针对本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设计,会导致学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不能更好地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1.3 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从2013年9月开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为Office 2010。目前,虽然市面上的计算机应用教材较多,但其侧重点和高职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吻合。有些教材侧重于计算机应用,但涉及到一级考试的内容不太多;有的虽涉及到了一级考试内容,但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内容却又相对偏少。因此,编写或选择一本适合于高职学生“重应用、保考证”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1.4 网络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关于Office 2003的。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原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要求,学生们也就缺少了借助于网络精品课程课下辅助学习的资源。
1.5 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计算机少、配置较低且使用年数已久。随着2013年9月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的改革启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调整为Microsoft Office 2010,配置较低的计算机根本无法运行Microsoft Office 2010,部分电脑虽可应付教学,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死机现象;不少院校本门课程是合班上课,僧多粥少,学生们不得不两人共用一台电脑,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2 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1 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1)课程定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常规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一般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
(2)课程目标。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熟练掌握Office软件中的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 2010的操作技术。同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Internet的初步知识,并熟练掌握IE浏览器软件和Outlook Express软件收发邮件等操作。
2.2 结合专业特点分层设置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将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初步意识。在课程学时安排上,各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加以安排;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分层的教学内容。如: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第二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办公系列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第三层次强调教学内容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零起点”的学生跟得上教学进度,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多拓展能力的空间,使学生各有所需,各有所学,各有所获。
2.3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机制
为了准确评价和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将以往的常规考核机制拓展为图1所示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新的考核机制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分三大部分对学生学习本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具体考核方法如下:
(1)教学过程考核:改变以一次考试结果论成败的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其过程可以包括出勤、学习态度、课堂互动、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全程监控,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单元模块考核:为了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每学完一个模块,教师进行随堂模块考核,并记录好每次的模块考核结果,让学生本人也了解自己本阶段的学习状况,促使其学好每一个教学模块内容。
(3)技能考核(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组织其参加国家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给学生适当的考证压力,可促使学生和老师目标明确,提升教学动力,也便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果。这种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考核机制,可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图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机制
2.4 开发校本教材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其操作实践性很强。为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达到既能让学生顺利地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又能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计算机应用实训教程》教材。
在教材结构组织上,以学生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工作案例做成典型的实训项目,按照实训目的、实训内容、操作步骤、知识要点、实训操作进行编排。每章还有章节综合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独立或分组完成;其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中。如操作文档的内容选为安全、心理健康、传统名著名篇,增加操作文档的可读性,培养学生安全、健康等意识。
2.5 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加上学时不足等导致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教学,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网络训练与教师构成互动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园网为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相应精品课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将标准化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推荐教材、推荐教材配套资料、练习题库、考试题库及辅助教学资源等上传至校园网。另外还可增设“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将平时上机实训中的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6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为了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善教学硬件环境的工作刻不容缓。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新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确保一人一台机,应及时淘汰那些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陈旧设备,为学生的上机操作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惊人,相关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加之教学内容繁多,需要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确实提高《计算机应用
基础》的教学质量,可考虑组织任课教师“凭证上岗”,即在担任本课程之前,该教师需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并且成绩达到90分以上方可担任此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此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软环境。
3 教学改革成效
经过几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技能、综合素质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有明显的改善。以本院为例,在未实施该教学改革前,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的通过率不到30%;而采取并实施了该教学改革后,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的通过率达到80%以上。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知识更新很快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实践,以推进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 魏彩娟,杨颖辉.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39.
[2] 张波.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软件,2013,34(7):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