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强书法作品
2014-06-27
写字·阶段·想法 高亚强
高亚强 1976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4年获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奖;2008年应提名参加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大展”。作品参展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书法册页展等重大展览;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办的“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在线网主办的“地域书风——闽南书风”提名展等大型学术展览;获漳州市第三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出版《高亚强书法作品集》。
从我手捧叶圣陶老先生题写书名的《中学生习字帖——欧体》那一天开始,我真正迈开了学习书法的第一步,那是在1992年。我的启蒙老师是母校的杨松青、吴璞以及陈坪松3位老师。在3位老师的教导下,我前后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学习欧体楷书。这三、四年间,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用上5个钟头的时间写字,如果是放假,那每天写字的时间估计可以达到10个小时以上。我个人认为,这一切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形成了自己对待写字的一种严谨态度。可以说我的书法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994年我参加工作,走上社会,视野得以拓宽,也有幸认识漳州一些较有影响的作者。当时漳州李木教先生以明清行草书一路的风格风靡整个中国书坛,我慕名拜在李老师门下,从此跟随李老师学习书法。
李老师的主打是行草书,我自然而然也就开始行书的学习。记得李老师向我推荐了《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我结合自己阅读的一些书论确定该帖作为我的取法对象,并且一直到今天。哪怕出差在外,这本字帖也是我一定要随身携带的。对于《圣教序》,我是十分敬畏的。明代项穆云:“若逸少《圣教序记》,非有二十年精进之功,不能知其妙,亦不能下一笔,宜乎学者寥寥也,此可与知者道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从1994年至今,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我也涉略过其他一些精典,比如:陆柬之、钟绍京、杨凝式、李建中、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但都是浅尝辄止,对《圣教序》及二王系列可以说用功最勤。我生性驽钝,在学习《圣教序》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艰难、枯燥。但也可能是性格原因,虽然艰难,虽然枯燥,我却也不曾离开过《圣教序》。这一些,还得感谢江苏的孙晓云先生,是她在与我的书信往来间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坚定了把王羲之学习到底的信念。
从2002年起至2007年几年间,我比较集中地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多数主要展览,并有幸数次获奖。然而这些作品与我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我学习《圣教序》的收获没有办法在当时的创作中得到体现和表达。正如我在首届全国青年展获奖作者调查中所说:“我日课中多数时间用在小字上,而近来的一些展览多以大字取胜,自己都很纳闷。这次青年展原来也要准备一件小行书的,但临近投稿了,我还没有找到感觉……”(《中国书法》杂志2004年青年版增刊,第9页《关注“青年展”之获奖作者篇》)在调查中我还说:“一直以来我比较喜欢平实而又高贵、朴素而又华美、闲适而又斯文的东西,所以这也成为我的审美追求。”
但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创作中,却看不到我所谓的审美追求。包括2008年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在郑州举行的“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提名展的那一件作品!究其原因,还是我手上功夫不到家的缘故,还有,二王对我来讲真的是太难了。
不管怎样,《圣教序》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日子一天天过。
2009年,我突然觉得写起字来顺手了许多。也是在那一年前后,发现自己似乎稍稍可以在写字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或者说追求的东西了。我很开心。那一年创作了一批作品,有几件李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后来在福建美术出版社的支持下,我把这一批作品结集出版,算作是阶段小结。2009年,我更加坚定了一些写字的基本常识,比如:横平竖直、逆起回收、留得笔住……
记得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候,画家黄梦洁到家里作客。我们谈了很多。我告诉他,我现在写字没什么想法,就希望把字写得平正一些、干净一点,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写出一些民国时候读书人的气质来就好了。梦洁回复我:你怎么没想法,你所说的不就是你的想法吗?呵呵,梦洁说的也是。
时至今日,我所谓的想法一直在指引我前行,并且这种想法愈来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