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故事
2014-06-27管家琪
在学生时期很多人都会有绰号,被取了绰号的人通常都不会太喜欢,小时候我就很讨厌自己的绰号,但同时又很明白这个绰号我是不可能丢得掉的,因为这个绰号和我的名字是那样的息息相关……
很多小朋友都问过我,“管家琪”是不是我的本名。大概是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点怪吧!我猜很多小朋友八成是觉得“管”这个姓比较少见,然后第二个字居然还是“家”,那连在一起不就是“管家”了吗?
“管家琪”确实是我的本名。“管家”也确实是我的绰号,只不过是我在念大学时的绰号。我和哥哥、弟弟都是相差两岁,哥哥学医,念书时间长,有一段时期我们三个都在念大学,他们俩的绰号也是“管家”(是不是好没创意啊),因此在那个时期,每当有同学打电话来说:“我找管家,请问管家在不在?”只要是我爸爸或妈妈接的,都会这么回答:“我们家有三个‘管家,你要找哪一个?”
乖乖,一个家里居然有三个管家,是不是有一点儿太那个什么了啊?小学六年,我的绰号是“管家婆”。
由于爸爸是司法官,那个时候正是他事业的发展期,动不动就有调动,每次我一跟同学们宣布:“我爸爸又调了!”比较熟的同学马上就心领神会,然后跟着我一起嚷嚷:“啊!怎么又调了?”因为这表示我又得搬家了,要和大家拜拜了。也有平常比较不是经常在一起玩的同学听到了,就会一头雾水,然后非常纳闷地问我:“你爸爸又掉了?什么意思啊?你爸爸是大人,还会经常搞丢吗?”
小学六年,我平均每两年就搬家一次,一共念了三所学校才终于把小学给念完。也就是说,我有过三次做转学生的经历,每一次的经历都几乎一模一样。当老师把我带进教室,让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班同学的时候,大家看着我,都很安静,我可以感觉得出来大家都在打量着新同学,接下来,老师开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她的名字叫作——”
讲到这里,老师就会转身在黑板上写一个“管”,这个时候,班上还是很安静,有些小朋友会露出有些惊奇的表情,因为在台湾姓管的不多,好些人会觉得“咦,这个姓好特别”,甚至是“居然还会有这个姓啊”,可是等到老师写完第二个字“家”的时候,毫无例外,一定立刻就会引起一阵爆笑,几个嘴快的男生还会用手指着黑板,大笑道:“管家婆!管家婆!哈哈哈哈……”
真的,没有例外,每一次都是这样。
初中三年,很难得我们没有搬家,我是在一个学校念完的,所以只有在初一开学第一天引起过轰动。高中三年,又是念了三个学校,“新同学的第一天”还是小学时代的传统戏码——在转学第一天立刻成为同学口中的“管家婆”。到了大学,奇怪,是嫌“管家婆”三个字太啰唆了吗?同学们不约而同都叫我“管家”。
小时候我真是非常讨厌“管家婆”这个绰号,总觉得这个绰号听起来就很婆婆妈妈,难听死了,唯一觉得稍堪安慰的是,因为我和兄弟是“家”字辈排行,所以,他们俩的绰号叫作“管家公”,那我觉得好像还是“管家婆”听起来要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其实,爸爸后来才知道原来把我们三个按“家”字辈来排行是弄错了。当年爸爸只身来到台湾,好不容易才插班进台湾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只是从此不念中文而改念法律(他原本是浙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考上司法官,然后在第二期司法官训练所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这才顺利获得工作,也就此在台湾展开他长达四十年的司法官生涯。就在爸爸结婚后不久,一位伯祖父从大陆去到香港,再辗转来到台湾,后来就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当哥哥出生,爸爸要替长子取名字的时候,想要根据老家的族谱来为小孩子取名,就问伯祖父:“我是‘国字辈,我的小孩应该是按哪个字辈来取名呢?”
伯祖父说是按“家”,于是爸爸就按“家”字辈来为我们取名了。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三个应该是“恩”字辈,“国恩家庆”是也,也就是说,我和哥哥弟弟跳了一辈。无怪乎当我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因为名字隔三岔五会在报上出现(“本报记者管家琪特稿”),居然不止一次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指名找我,说要跟我相认,因为他姓管,然后也是“家”字辈,然后呢,一问之下都比我要年长二十多岁。
回首前尘,这个名字至少带给我两次极大的惊喜。一次是在我重考大学的那一年,当时是分“甲乙丙丁”四组,“甲”组是理工科,“乙”组是文科,“丙”组是农医,“丁”组是法商。发榜的时候是分两天放,先放甲丙组,再放乙丁组。放甲丙组的那一天,一早起来,我闲着无聊,拿起报纸随意一扫,万万没有想到居然在台湾大学——许许多多台湾学子心目中的最高学府的榜单上看到我的名字!真的是一字不差!可是这当然不是我,而是一个跟我同名同姓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名字居然还会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啊!
好玩的是,后来我们还碰过面。原来这个“管家琪”是一个男生,而他有一个初中同学又刚好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于是乎后来在同学的热心联系下,这个台湾大学的管家琪就跑到辅仁大学来找我。当我们并肩走在校园里,碰到有同学在后面叫我“管家”,他也很自然地立刻就回头,因为他的绰号也叫作“管家”。唉,这个名字大概很难还会有第二个绰号了吧。
其次,是当我在2002年夏天从台北越洋搬家至南京以后,有一天,我赫然发现南京有一条街的街名居然叫作“管家桥”!看到那条街名出现在街头大大的路牌上,乍看之下那么像我的名字,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有趣了。我感觉自己简直就像是注定要在南京常住似的。事实上,南京现在已经成为我住得第二久的一座城市,仅次于台北。如果我活得够久,南京就会成为我这辈子住得最久的一座城市了。
管家琪轻轻告诉你: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儿童读物应该是《王子》吧!在我那个年代,《王子》是在台湾很受欢迎的一本儿童读物,印象中里头有好多故事,还有不少漫画。其实漫画也是一种媒介,不是什么毒蛇猛兽,好看的漫画就像一部很棒的纸上电影。我从来不反对孩子们看漫画,我自己到现在也还会看漫画,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漫画,还是要亲近文字。而且我觉得不管是哪个时代的孩子,都应该把经典文学当作是必读书单,因为经典文学早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怎能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