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研究
2014-06-26孙敬娜
孙敬娜
摘 要: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针对三农问题及大学生择业问题,由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该政策卓有实效地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青年人才流失、干部结构失调、技术水平落后等突出问题,同时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国家、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胜任力,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旨在心理资本视阈下,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32-0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组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已有超过36万名大学生走向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为推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当下,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社会最具活力和稀缺的人力资源要素。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以来,农村青年才俊大量走向城市,既而形成了“农村人才洼地”,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大学生村官向农村回流,将有力改善这一局面。他们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熟悉互联网经济,能够高效理解、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是破解三农困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可靠力量。正因如此,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知识类型和行为模式必将对中国农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他们胜任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这种影响的深度。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对影响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心理资本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心理资本开发策略。
一、心理资本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心理资本理论由经济学、社会学和投资学领域发展而来,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到发扬与实践。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管理学家、应用心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F)在多年研究实践基础上,于2008年提出心理资本定义,即“心理资本是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具体来讲,“自我效能”是个体在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身潜能的充分认可,并由此激发个体调动资源去成功实施某一活动的强大信念,是个体自信的表现。“乐观”超越了生活语境里赋予的含义,它不仅指个体对预期的积极心态,更是指向个体对事物的解释与归因方式,即当积极事件发生时,个体将其归因为自身持久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因,而当消极事件出现时,个体将其归因为外在短暂的并且是由特殊情境因素导致的,这种归因风格就是乐观的,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内心能量。“希望”有别于生活用语中的含义,它是指个体在目标设立与为之努力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具有高希望的个体,在设立目标时,会自发调动内在的驱动力,在努力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韧性”指个体在逆境、冲突和困难情境下所具有的快速回弹与恢复的能力,以及在顺境、和谐和有利环境中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韧性具有可塑性,个体的成长、成熟与成功,必定是韧性不断经受考验、不断被开发的过程。
目前,心理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援助计划”,它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管理、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为达到发掘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作绩效和个体工作生活质量的目的而服务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在中国,2010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将主题确定为“发展心理资本、完善EAP服务、创建和谐进取的组织文化”,表明心理资本理论已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特别重视,也昭示着心理资本时代的到来。
二、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现有表述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中国在领导干部选拔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公共部门人员及领导的能力素质要求更加科学务实。《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要求,公职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九种通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另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中规定,所选拔对象应接受一般能力、领导能力和个性特征等三方面测试,比重各占20%、70%和10%。
在此基础上,现阶段中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标准重在考查政治思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领导能力,尤其突出政治思想觉悟、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适宜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村官岗位上的重要意义。在心理层面,仅涉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等标准,该标准较为平面化地描述了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强调了大学生村官个体对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认同与融入,在激发大学生村官个体对工作、对事业、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追求方面,在促成大学生村官个体对组织绩效最大化的主动探索方面还很薄弱。
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变革不断显现的高度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上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追求,开始探究人力资源的心理资本,即由关注经济利益、知识和技能、人际网络的价值,转向重视人力资源的积极心理要素对个人和组织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良好心理资本是个体获得成长与价值实现、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和更佳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代表着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要素,对其进行的选拔与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进程、吸纳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粹,不仅要考察其个性及心理调适能力,更要重视通过心理资本的测评与开发,促进大学生村官内在积极心理要素和驱动力的养成,使他们不仅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更要拥有乐观的归因、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充盈着希望的内驱力。endprint
三、大学生村官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
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资本得到充分开发,有利于个体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求获得满足。与此同时,组织也会在每一个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收获更高的组织绩效,完成个体与组织的共同成长与进步。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做如下探索。
(一)“自我效能”开发策略
大学生村官从大学校园走向农村,这其中变化因素之多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能够马上适应的。从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农村生产生活第一线、从青葱的学子到工作独当一面、从专业知识的理论层面到工作领域的实践运用、从与同龄人为伴到深入农民群众之中……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的巨变,以及由于年轻导致的资历不足,可能会使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产生迷茫情绪和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无法施展才干,产生制约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在心理资本开发中,要特别注重情景创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成功体验的增长便会促进自信度的提高,让大学生村官在职责范围内通过充分的尝试,体验到自己每一小步的成功;还可以通过建立积极反馈机制,由其他富有经验和资历的群众和领导组建导师组,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做出及时的肯定、鼓励和指点,充分发挥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效能感。
(二)“乐观”开发策略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当问题出现时,不同归因方式的个体会对问题的原因作出性质不同的归因,采取乐观型归因的个体,往往能够看到自身努力的价值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采取悲观型归因的个体,恰恰会夸大自身的不足和外在因素无法把握的无力感。在心理资本开发中,应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长效机制,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可以采用自我反思训练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梳理自己以往的归因习惯,分析自己的归因方式是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还是成为了进步道路上的阻碍,自我发掘可以完善的部分,使其明确乐观归因方式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生动的心理辅导课程,强化大学生村官锻炼积极的归因方式,使其掌握乐观归因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乐观的心态,更要学会科学地看待自己与外界事物的联系。
(三)“希望”开发策略
大学生村官用青春与热情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饱含着他们对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希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物质相对贫乏、工作平淡琐碎、工作对象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境下,大学生村官最初的热情与希望会面临着现实的考量。如何激发大学生村官始终保持强大的内驱力,是心理资本开发必须攻坚的任务。实验表明,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培训或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实验对象内驱力。实践中,开发“希望”的策略有三个要点:一是设立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外在压力而形成的驱动力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基于自身需要而形成的内驱力具有持久的激励效果。二是分步实施目标。将长远的、宏伟的目标分成近期的、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使希望得以保持。三是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的行为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对恰当的行为给予正面的奖励,会促使恰当行为的再次发生,并形成示范效应。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掌握着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养殖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他们担负着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重任,管理部门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如果能够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相信不仅会激发现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也会吸引更多在校大学生怀有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的美好希望,将更多有能力有才干有希望的大学生吸引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
(四)“韧性”开发策略
目前,大学生村官集中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带有鲜明的90后大学生的特点,缺少挫折经历,缺乏应对挫折的耐受力。当大学生村官走向工作岗位后,特别是当梦想与现实无情碰撞时,当工作陷入困境无法开展时、当未来发展道路遭遇瓶颈时,这一情况表现尤为突出。加强心理资本开发,培养韧性,成为他们胜任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必修课。在心理资本理论中,将困难、挫折等因素称为危害因素,同时,认为危害因素是促进成长的机会。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加强自身应对困难的耐受能力,转变思维方式,把困难当作成长的历练,帮助自身减少对于危害因素的恐惧感,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挑战。管理部门应落实现有的一对一帮扶政策,使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帮扶领导站在为祖国发展建设培养后继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帮扶,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危害因素的时候,给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的同时,更要鞭策他们去勇敢地面对困难、韧性地化挑战为机遇,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在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时刻得到锤炼。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Z].组通字[2009]21号.
[2] 农村基层党建巡礼采访组.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工程——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纪实[N].农民日报,2012-07-27(01).
[3] 2013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Z].
[4] [美]路桑斯(Luthans,F.)心理资本(万千心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