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沿海石屋建筑研究

2014-06-25高嵬林婵梁怡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保护

高嵬+林婵+梁怡

摘 要:本文以石塘地区石构建筑群即将迎来大规模改造为契机展开的一次乡土建筑走向现代性的探究。尽可能缩小理论和实践存在鸿沟。

关键词:沿海;石屋建筑;保护

1 缘起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一阵“美丽乡村”建设热潮,迎来新一轮的乡村改造浪潮,随即,乡土建筑和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多被广泛讨论。本文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浙江沿海的石屋群上,以“石塘美丽乡村建设”实际项目为工作基础,对浙江石屋群进行现状分析,改造和保护探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石构建筑和石屋群构成浙江传统民居不可或缺的部分,曾经广泛分布于舟山群岛,嵊泗列岛,象山石浦,温岭石塘和温州东头群岛等地,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大量消亡,但仍尚有一定存量,有必要呼吁给予保护和传承,并且救出有效可行的策略,在一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最大化挖掘其价值。

本文以石塘地区石构建筑群即将迎来大规模改造为契机展开的一次乡土建筑走向现代性的探究。长期以来,乡土建筑在走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尽管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乡土研究的行列中,但始终不能形成一种势能,理论和实践之间始终存在鸿沟,发展的脚步将正视乡土的地缘性、传统性和差异性的眼光远远地抛在了脑后。不经中国学者朱良文先生(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副教授)对此认为:不应以被赋予文物的对待方式对待乡土建筑,而应加强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当代生活的进程。更有日本学者原广司先生(建筑师、教育家)曾提到:聚落的解释者不应该采取模仿聚落去设计建筑的态度,而是应该采取从聚落中得到启示去设计建筑。借鉴以上两位前辈的眼光,遵循地缘性和时代性是本文改造探究的前提和目的。

2 石屋建筑研究

当古代西方世界以石头谱写建筑史诗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却一直保持以木构架为主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南部闽浙沿海地区发展出极具特色的石构建筑建造体系。我国东部沿海石屋群历来自成一脉,有别于大陆地区,却又与大陆建筑文化紧密结合。沿海石屋群同样还是一种将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兼具“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是海洋渔民智慧的结晶。在过去,长期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萌动着人类的原始智慧,石构的民居的出现,与山与海不无关系,而又由于天然石材的自然属性(坚固性),使其群体整体形态得以流传至今,并成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墙是石头的,地面是石头的,阶梯是石头的,远远望去,那种延绵不尽之意仿佛把人拉到了遥远的异域国度。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自然的直观感悟,并且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准确应用,显现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美学和应用价值。

沿海石屋群是我们传统民居,人文价值瑰宝,但却由于长期以来民族文化重心偏向木构建筑,以至于缺乏完备的石构建筑的修缮体系,外加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沿海石屋群面临存亡危机,外迎来新一轮全面大开发之前,如果相关群体对其价值不预先有个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改造和保护的策略,那么,无疑,对于该区域的历史风貌的破坏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已处在乡土文化意识觉醒的道路上了,所以有必要将行动力提升至想象力之上,不应把乡土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头上,尽可能地收集石屋建筑群实地现状信息和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落实到有形的,物理的对象上。

(1)石屋建筑符号——石。长期以来,石是石塘的符号,石是石塘的精神,在石塘,石是可以与海洋相媲美的符号。所以,我们把“石”定义为了第一设计要素,只要石头还在,似乎一切关于石塘的美都不会消失。它是存在着的,实际上它却是死的,因为在东海渔村随处可见的现象是,这些石构建筑不是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被作为居住载体而存在,而仅仅是因为石头的本质,一种几乎回归了自然的状态,把它作为符号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对于石材,我们有我们的态度。首先,妥善利用已被开采的,将其还原到场地设计中;其次,在新建项目上还应用新型石材和石构技术来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使之变得好用。最后,邀请传统石匠作现场指导,是对传统技艺传承最好的办法之一,并且加以文字和图像记录,以便今后利用。当然,我想石材的好处还仅限于此,随着研究的展开,将有更多的与石有关的词条可以被纳入其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石材俨然已超越木材占据我国建筑主流市场。关于如何运用新型石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这片原本属于石头的世界显得是那么的必要。以石作为符号,将在沿海渔村被沿袭。

(2)石屋空间特征——外向性。海洋性气候,住宅内部空间的封闭性等等原因,使得石塘整体呈现一种外向性的空间特征。我们把“外向性”定义为第二设计要素。游走在山石之间,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坐在房屋门口的石凳上,或是路边的矮墙上,有或干脆是石阶踏步上。产生这种外向性除却物理原因,我们认为还应纳入心理因素。海洋作业是一种互助型的人际互动,这使得渔民的交往变得密切,这种交往型的社会结构同样应该被纳入设计改造要素中,并且可以给予强化。

(3)时间和空间——时空交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事实上,眼前聚落所呈现的一切都具有时空性,于是,由时间引起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近一、二十年经济型带来的无序发展和石匠工艺失传等因素,使石塘的建筑群呈现出时空交叠作用下的多元现象,一二十年、三五十年、百年以上的建筑被一并编织入同一时空里。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接受这样的异化,就如同将来新建的建筑并未一定完全标准化。但,还是要回到第一点上,“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允许有出派生出来的变异。那么设计师应该着力于石构建筑的地域性和创新性结合到场地中。此外,对于时空性引起的异化对整体性产生副作用是设计师值得注意的。

(4)人文精神——一代一代思想变迁。提到物理意义上的异化时,不得不再去了解精神异化,三十年的变迁,三代人对本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理解,父辈对石构家园是牵伴,他们亲手参与建造,并且他们的精神传播始终依赖于海洋,与山与石与海组成不可或缺的一体;子辈对石构家园是记忆,他们渐渐脱离海洋,也脱离家园,这一切变得可有可无;到孙辈之时,许多都已只有传说。就如同现今我们面对的石塘,人们一步一步与之脱离,将他变为空壳。我猜想,脱离的原因有许多,但如果是建筑本身使用性上的问题,这是建筑师可以且应该解决的问题,确实,传统的石构民居在居住上存在缺陷,这也是最终遭淘汰的原因。但实际上,应用现代建筑学和美学手段将石构建筑发挥极致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石构建筑本身的缺陷将不再是被淘汰的原因。

(5)石屋建筑传统和美学。东部沿海地区的石屋群是一种将自然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兼具“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是海洋渔民智慧的结晶。是在过去长期闭塞的条件下萌动着的人类的原始智慧,石构的民居的出现,与山与海不无关系,而又由于天然石材的自然属性(坚固性),使其群体整体形态得以流传至今,并成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墙是石头的,地面是石头的,阶梯是石头的,远远望去,那种延绵不尽之意仿佛把人拉到了遥远的异域国度。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自然的直观感悟,并且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准确应用,显现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美学和应用价值。单从这两点,就不得不叫人为之倾倒,且付诸全力去解读和结构它。

3 结语

乡土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在一时半会儿,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是延续乡土文化的一把利剑,运用好这把双刃剑的意义既在现在,也在将来。沿海地区的石屋群充分显现着海洋人民的精神和状态,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自然的直观感悟,并且通过材料和工艺的准确应用,显现着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美学和应用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从四会古法造纸工艺的传承谈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