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方影视作品翻译中的美学意识传达

2014-06-25蔡欣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 要:影视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中西方人们对影视资源的欣赏和交流。解决西方影视作品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因素与美学意识传达的研究这一问题,可加强双方的文化交融,提高影视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影视翻译;跨文化交际;美学意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之际,美国副总统拜登宣布,美中两国已经签署协议,中国将引进超过50%的美国影视到中国内地,这不仅能让美国本土影视更容易地被引进到中国,还为美国影视行业带来数千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中国观众也将有更多机会看到制作精良的国际大片,美国贸易代表柯克表示:“美国影视公司和独立制片人把中国看作是他们最重要的国际市场之一。”翻译家钱绍昌教授曾经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尽管许多优秀影片引进大众传媒,我国影视翻译的总体质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影视作品的翻译历史较之主流的文学翻译等研究来说实在过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大部分工作仍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影视翻译研究的不足与当前外语影视作品大量的引进已经形成了很大的矛盾,随着影视娱乐业的蓬勃发展,影视翻译日益显示出它在翻译领域中的重要性。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翻译理论家张今在总结了古今中外对翻译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完备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是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他还指出:在这个定义中,逻辑映像的移注指的是科技翻译,而艺术映像的移注指的就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除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外,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简单地定义为艺术创造性翻译,非文学翻译则为信息传递性翻译。

2 文学翻译的美学解析

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美,翻译家金隄先生讲过:“翻译中的艺术性,要求译者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体有全面而又细微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做到和原作者心灵相通,然后调动译入语中最适宜的手段,用恰如其分的译文,使读者也获得同样全面而细致的理解和感受。”爱尔兰学者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在他的《翻译之原理》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1)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2)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3)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大翻译家严复也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影视作品翻译中美学意识的传达

20世纪60年代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信息功能:体现主题,帮助观众理解。第二,美感功能:优美的语言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第三,宣传功能:赏心悦目的影片片名可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从而增加票房收入。引进西方电影初期,大陆译名多为直译,比较严肃和忠实于原名;港台译名多为意译,比较随意,商业味较浓。较典型的例子有较典型的例子有美片Ghost,大陆译为《幽灵》或《鬼魂》,香港译为《人鬼情未了》,台湾译为《第六感生死恋》;美片Pretty Woman,大陆译为《漂亮女人》,香港译为《风月俏佳人》,台湾译为《麻雀变凤凰》;Mission Impossible 被译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无法完成的使命》等,公映时被译为《谍中谍》;王家卫的《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无论是中文片名还是英文片名都极富有情调;由奥黛丽·赫本和雷克斯·哈里森主演的歌舞片My Fair Lady翻译为《窈窕淑女》来源于《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 结语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如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所以,在影视翻译中应坚持文化背景寓于影视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它是观众更恰当地体会和更深刻准确理解影视的辅助手段,文化背景和影视翻译共同服务于同一个观赏目的,即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提高观众跨文化欣赏影视的能力。也希望有更多意识到影视翻译重要性的人士投入到影视翻译的实践和研究中来,早日形成我国自己的影视翻译研究理论体系,使影视翻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参考文献:

[1] Traduction et cinema[J].Le linguiste /De taalkundige,1956(1):5,10.

[2] Cinéma et traduction[J].Special issue of Babel,1960(3).

[3] Chaume,Frederic.Film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Two Disciplines at Stake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J].Meta,2004,XLIX.

[4] Diaz-Cintas,Jorge,Orero,Pilar.Postgraduate Course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A].In Gambier,Yves(ed.)Screen Translation.Special Issue of TheTranslator[C].2003,9(2).

[5] Dollerup,Cay.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J].Babel,1974.

[6] Fodor,Istvan.Film 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M].Hamburg:Buske,1976.

作者简介:蔡欣(1974—),女,硕士,吉林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障碍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