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学生特色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4-06-25蔡欣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安排设计。如何快速提高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为产业培养及输送既有创意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外语;教学模式
0 引言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然而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生来源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外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改革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标准、手段和考试方法,推动基于计算机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1 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策略
第一,教学思想上,依据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精神,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等国内外教育理论为支撑,确立为学生现阶段应用能力培养和未来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探索性提出“常规课堂教学+小班个性化辅导+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变在教学效果上片面追求通过率的观点,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听读材料的丰富性,通过在公共外语的常规教学中增加专业性辅助内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英语相互渗透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学内容上,除大学外语基础课程(精读、听力、口语、写作)外,增强后续外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启动“双语教学激励政策+三维要素评价体系(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材选定+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工程,确保大学外语学习4年不断线,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外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旨在实现由单一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向语言文化、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多元教学目标转化,使学生获得一个了解世界的辅助性工具,有能力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也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的动态和信息,从而为打造复合型双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上,深入了解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学导式、讨论式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录像机、投影仪、语言实验室等电教设备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教学自身质量的提高。
第四,考核标准上,倡导基础阶段的高校艺术类大学外语教学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考核方式”。(1)形成性评估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课堂学习活动、上网自主学习、平时考核、期中测试、期末考试。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2)终结性评估方式最低要求为校内组织的大学外语三级考试;一般要求的终结性评估方式为校内四级考试及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较高要求的终结性评估方式为全国大学外语六级考试。
第五,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把外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合中。例如,充分利用“外语角”,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定期组织口语竞赛、朗读比赛、词汇竞赛、戏剧表演等,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外语学习;利用学校调频电台、广播台播放英文节目,利用多媒体周末为学生播放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寓学习于娱乐中;利用校园网、因特网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问题;开办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实践
根据入学时的分级测试构成“专业外语学习通道”,筛选能较好掌握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生组成若干实验班级。其余外语发展水平略显滞后的同学构成相对应的常规班级。每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实际语言能力进行适当调整,常规班级中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亦可转入,或增加组建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普通教程外,增设专业辅助课程,大三起对实验班的同学,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继续提高班,继续开设专业辅助课程,增加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相关度,真正使学生掌握外语作为工具学科,在专业领域的自如运用,改变艺术类院校外语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的情况。对于常规班级,入学初期的第一学年,在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力争三个学年后,也能达到实验班两个学年时,各方面技能达到的要求,“从而切实保证大学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高等学校本科用《大学外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3 结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安排设计,我们应努力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外语教学内容及模式,既注重打好语言基础的培养,更侧重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因地制宜的不断创新,逐步实现确立双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全面、综合的复合性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蔷.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专刊),2000:34-43.
[2]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4] 程江平.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比较[J].教育实验,1996(6).
[5] 陈燕玲.论教育行动研究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蔡欣(1974—),女,硕士,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