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人才问题的思考

2014-06-25黄蔚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近十年大增,艺术品拍卖公司纷纷涌现,核心鉴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却紧缺,且后继乏人。相关人才的培养显得很迫切,而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要清晰,核心鉴定人才应定位为“商艺复合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应定位为“艺商复合型”人才;后备人才应定位为“通才型”人才,但要有所侧重。

关键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人才培养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东汉末已萌芽,但拍卖却是从西方传入的。艺术品(文物)拍卖市场对人才的依赖性极强,可说“除了人才还是人才”,这是其专业性决定。由于拍卖这种方式能使中高档艺术品的稀缺性得到较充分体现,那真赝就极为重要。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权威专业鉴定人员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艺术品拍卖是特殊行业,对公司高级管理人才要求亦不同。可上述人才正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匮乏的,而且后备人才亦不足。

1 艺术品拍卖市场超常规发展

造成这两种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超常规发展。1992年上海朵云轩总经理祝君波及两位同事带着30幅书画去香港拍卖市场探路,这种情况早就一去不返,2009年中国拍卖市场的四件艺术品已迎来“亿元时代”。从1992年迄今不过20多年时间,艺术品拍卖市场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5年),濫觞期。1992年10月,深圳市动产拍卖行(深圳市拍卖公司)举办的“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是内地首次举办的中国书画专题拍卖会。1992年10月,北京市文物局等主办的“1992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是内地首次举办的多门类艺术品拍卖会。1993年5月,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同年更名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是内地首次出现的股份制艺术品拍卖机构。1993年6月,上海朵云轩举行“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是内地首次举办方具有艺术品拍卖注册证书的拍卖会。此阶段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年成交额非常小,如1994年仅2亿元。艺术品拍卖公司亦屈指可数,1995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实行文物(艺术品)拍卖直管专营试点的拍卖公司才六家,分别是中国嘉德、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中商盛佳(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和四川翰雅。此时对相应人才需求量很小。

第二阶段(1996~2003年),稳步发展期。此阶段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有一定增长,如2000年约13亿元;2001年约14亿元;2002年约20亿元;2003年约27亿元。市场发展速度虽不算太快,但出现单件拍品成交额超千万元的情况,如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米芾《研山铭》、傅抱石《丽人行》等。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艺术品首次开始回流。此时艺术品拍卖市场人才匮乏问题也不太明显。

第三阶段(2004~迄今),高速成长期。从中国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看:2004年约78亿元;2005年约156亿元;2006年约166亿元;2007年约223亿元;2008年约192亿元;2009年约225亿元;2010年约586亿元;2011年约1020亿元,2012及2013年市场有所降温。其中,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仅次于美、英,首次列全球第三,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更首次列全球第一(并蝉联至今)。2011年是市场的高峰,成交过亿元的拍品就达31件。此阶段艺术品拍卖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多到连小县城都有。而且不少公司的经营范围已从较单一的书画、瓷器转向各艺术品门类。这种状况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人才匮乏问题凸显。

2 人才匮乏问题凸显

大量公司迅速成立,要开展各门类艺术品的拍卖业务,由于这些公司成立时间太短,根本没有人才积累,需要大量人才加盟。但匮乏的人才并非一般性辅助层次的人员,而主要集中在两类:核心鉴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核心鉴定人才是艺术品拍卖公司最急需的,尽管不是每个拍卖公司都能像苏富比那样拥有顶级鉴定专家,经营54种门类的艺术品。可是声誉良好的鉴定团队,确实能让客户在赝品泛滥的市场感到安心不少。艺术品拍卖公司一般拥有几位自己的鉴定人员,其中一至二位是核心鉴定人员,艺术品拍卖刚起步的时候需求量不大,一般从文物商店等处转过来,他们进行基础性的鉴定,遇到疑难杂症才会请业内权威帮忙。可拍卖公司要招募新的核心鉴定人才却是可遇不可求,如今,与鉴定相关的人才主要分布在文博单位(或高校)和民间。文博单位的鉴定专家学历高、职称高,其身份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同,不足之处是不少文博专家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稍欠缺,对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定位等也不甚了解,实际上,文博专家由于专业基础好,只要在市场上稍加时日锻炼,就可大有作为,可这些专家很少有愿意放弃原单位而全职进入拍卖公司的。民间亦有鉴定高手,他们长期接触各种真赝艺术品,更可贵的是,多数民间高手研究艺术品的初衷是出于爱好,他们的钻研精神不是常人能想象的,但是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个渴望权威又怀疑权威的地方,民间高手的身份很难受到客户的认同。

高级管理人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拍卖师、专业营销人员等。有组织领导和经营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上并不罕见,但除了香港佳士得、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瀚海、北京保利、北京荣宝、杭州西泠和上海朵云轩等大拍卖公司,大多数小艺术品拍卖公司由于人员流动大,待遇不佳,是很难吸引住这些人才的。况且,这类人才既需要有经营理念,最好还要有一定艺术品专业知识。另外,此行业不仅和艺术品打交道,更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是拥有相当的人脉则更佳,要求实际并不低。目前艺术品拍卖公司高管有的由职业经理人担任,如中国嘉德总经理王雁南,她有海外留学背景和长期从事经理人的经历。也有核心鉴定人才兼高管的,如香港佳士得前总经理林华田精于瓷器鉴定;又如北京瀚海前总经理秦公精于碑帖与古书画鉴定。

3 人才培养要有清晰定位

艺术品拍卖行业毕竟是个具有文化特质的商业行业,有意识进行“定制型”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艺术品拍卖行业人才培养应以实战为基础,并使人才梯队结构保持合理,应做好三类人才的培养。

3.1 核心鉴定人才的培养

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在鉴定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外援”,必须加强核心鉴定人才的培养。成为核心鉴定人才最好能具备三个主要条件:一是有大量接触艺术品实物的经历,所谓“观千器乃识剑,操千曲而知音”。二是具有一定艺术创作能力,老一辈鉴定大师中,谢稚柳、徐邦达、启功等均有很高成就,甚至艺术创作上的名望还超过鉴定。三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多有经典论著,如徐邦达、杨仁恺先生等。

拍卖公司有潜质的一般鉴定人员,可作为核心鉴定人才候选加以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学历高而实践(含艺术创作)经验不足的,公司应尽量请业内权威带教。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方面有欠缺者,应鼓励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既可获得学历,又可在理论上有所提高。这种培养应定位为“商艺复合型”人才。当然,艺术品鉴定能力的提高是主要培养目标,但对艺术品的价格定位、市场走向及买家心理等,也要心中有底。

3.2 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则应定位为“艺商复合型”人才。从社会分工来说,核心鉴定人才兼高管并不足取,除非鉴定者本身名头很大,拍卖公司为了借其名而为之,如仅挂名尚可,不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际是很难行得通的。像北京瀚海前总经理秦公(1943~2000年),每日要博览群书和摩挲艺术品,还要处理公司繁杂的日常事务,组织并亲自参与鉴定工作,晚上还常挑灯著书,发表了百万余字的论著,著有《秦说碑帖》《广碑别字》《写意画与文人情怀》《中国石刻大观》等,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最后秦公因劳累过度而逝去,令人扼腕。因此,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尽量还是要以姓“商”为主。

但艺术品拍卖行业又不同于其他行业,它还姓“艺”,高级管理人才多少应懂得些艺术品知识。所以,拍卖公司在招聘高管时,尽量有意招聘一些有艺术基础的,至少也要对艺术品有一定爱好的。这些高管一旦进入角色,往往亦會感知自己的不足,这时候可把他们送到高等院校与艺术品拍卖相关的专业学习。由于高管的学历普遍较高,这种学习主要不是为文凭而去的,学习内容完全可以是菜单式的,以希冀解决其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学习方式亦较自由,短期脱产、半脱产,或全业余学习均可,不至于影响日常工作太甚。通过这样的学习虽不能使之达到真正科班的专业水平,但对日常工作无疑是极有帮助的,亦为自我提高打下基础。

3.3 后备人才的培养

任何行业要想得以长久、稳定的发展,都会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艺术品拍卖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高层次鉴定人才,随着老一辈鉴定专家的自然减员,加之整个社会人文氛围淡薄,新一代鉴定专家很难自然产生,必须从足够的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既然是后备人才,亦就有各种发展的可能。且后备人才年龄相对较小,还没达到术业有专攻的程度,必须在各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后备人才应定位为“通才型”人才,但要有所侧重。

艺术品拍卖行业因实践性强,比较适合校企合作。当然,艺术品拍卖行业毕竟与文化密切联系,合作的高校文博底蕴要深厚,合作层次亦不宜过低,至少本科层次,本科与研究生同专业贯通加以培养则可能效果更佳,如首都师范大学就开设有“艺术市场”专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可请企业出谋划策,并聘请艺术品拍卖公司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担任外聘教师,拍卖公司则可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实习。借此机会,拍卖公司也能发现些好苗子,每个后备人才均有特质,至于偏向于鉴定还是管理,待毕业后进公司可加以锤炼,使之逐步成长。但将后备人才培养成高级人才周期很长。如英国要获得拍卖师资格,必须先有相关从业经验,还要通过协会规定的63门课程考试,然后再要实习1~2年,前后要经历10多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不过20多年,后备人才要迅速成为骨干,在短时期显然不可能。

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年成交额虽有起伏,可总体是增长的,但绝对数额不算太大,通常还不到股市一天的交易额,市场空间很大。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该年300家艺术品拍卖企业就举办576场拍卖会,设立专场达2205个。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使艺术品拍卖市场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人才培养问题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 李红娟,马继东.中国艺术品市场人才储备在哪里?[J].艺术市场,2007(01):42-45.

[2] 刘晓丹.两极化艺术市场催生人才[J].中外文化交流,2009(02):26-29.

[3] 赵力.新中国美术品市场的历史与发展[J].美术,2010(04):105-106.

[4]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1)[M].北京:中国书店,2012.

[5] 祝君波.艺术品拍卖与投资实战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蔚(1970—),男,江苏苏州人,硕士,上海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商业与艺术。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