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确报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4-06-25陈颖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数据

摘 要:“精确报道”是一种结合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我国已发展了30年,经历了起步、发展、转型、稳定四个阶段。“精确报道”善于运用数据“说话”,报道手法客观、公正,关注民意、民生,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的宏观真实。在实际操作中,媒体应防止商业化、倾向性等因素对报道“精确性”的影响,在新闻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数理统计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关键词:精确报道;客观;数据

1 精确报道的定义

“精确报道”也称“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1]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精确报道”的书籍是2002年由肖明和丁迈合著的《精确新闻学》,而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菲利普·迈耶就出版了专著《精确新闻学,一种用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严格来说,精确新闻学并非是一种“学”,只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法。[2]“精确”一词的含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数字语言”因此,精确新闻报道往往在关键事实上,运用准确的数字描述替代模糊的语言描述,从而达到精确。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美的地步。”[3]

2 精确报道在我国的发展

(1)起步期。我国第一篇“精确报道”出现于1983年1月29号。《中国日报》英文版在国内新闻版头条上报道了名为《首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民意测验表明:读者相信报纸》的消息。[4]但是,“精确报道”在那时并没有明晰的概念,新闻业内对于抽样分析、数据统计的方法也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精确报道尚在起步期。

(2)发展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民意调查机构纷纷兴起,为传媒业提供了可靠的统计数字,一批有影响的精确报道栏目出现并发展起来。1)1996年1月3日《北京青年报》在《公众调查》专版上辟出《精确新闻》栏目。2)《中国青年报》开辟《调查·观察》专栏(后改为《青年调查》专栏)。3)《解放日报》开辟《百分比新闻》。4)《中国财经报道》开辟《每周调查》专栏。5)《南方周末》的《社会观察》版。一时间,“精确报道”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闻文体的一股“新鲜血液”,许多教授和专家展望了“精确报道”的应用前景,并围绕着“新闻真实性”对其报道方式讨论,有些学者甚至声称:“找到了解决新闻客观性问题的捷径!”1990年,首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全文一千余字,源于抽样调查的数字共30余处,真实、准确。而后的历届新闻奖,精确报道在量的比例上也大为增加。可以说,90年代是精确报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3)转型期。2000年后,业界對于“精确报道”的热情有所降低,原有的一些比较著名的精确报道专栏纷纷消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记者自身水平局限,不能很好地把握“精确报道”的实质,混淆了“精确报道”与“数字新闻”的关系。许多新闻只有数据的堆砌,却并没有交代调查过程和方法,使新闻显得“呆滞、笨拙”毫无生气。二是读者兴趣不高,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较弱,纷繁复杂的数据加重了读者的负担,使之不能有效的提炼信息。相反的是,这一时期,新闻学界开始系统研究“精确新闻学”,部分新闻院校开设了“精确新闻学”的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厦门大学传播系,共7所。[5]另外,纸质媒体中“精确报道”涉及的领域开始发生偏移,逐渐集中于社会类、经济类、体育类的报道。消息类新闻采用“精确报道”的方式的比例下降;反之,深度报道、解释类新闻广泛采用精确报道的调查统计。

(4)定型期。2006年之后,“精确报道”的基本特征是:文章篇幅长、深度厚,数据与图片相结合,主题多集中于社会领域,经济发展,体育赛事等方面。另外,报道中融入适当的评论和背景材料成为一种常见模式。2008年,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为首,一系列的新型“精确报道”在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是VIP?》《77.2%灾区群众最关心何时住进永久性住房》《京沪穗争夺战:本报调查人事经理——什么样的人才最遭抢》。这一时期的“精确报道”在向读者提供数据后,往往还会进一步做出分析,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精确报道”的教学也正日益加强。复旦大学的“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开展得有声有色。2010年,通过统计分析新闻媒体对上海浦东近20年内的报道,做出了《上海浦东20年发展报告》,画出了浦东在媒体中的“脸谱”,受到了香港媒体的关注。这是媒体剖析媒体自身的一次探索。[6]

3 “精确报道”的特点分析

(1)用“数据”说话,报道客观、公正。传统的新闻报道内容呈现的手法是描述,引用的证词和观点是“二手的”,当事人或目击者受到利益驱动或观察限制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另外,我们过去的新闻报道只注意到了“定性”分析,往往忽视了“量”的呈现和变化发展。而“精确报道”最重要的“语言”是数据,报道内容呈现的手法是对数据的展示,事实被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因素,使得报道客观、公正。

(2)展现“面”的真实,还原事实真相。应该说,“精确报道”达到了新闻真实的第二个层次,即“宏观真实”。从报道的方法来说,“精确报道”来源的数据不止一个,要对同类事件长时间、大规模、多层次的调查分析,所采集的数据具有整体相似性。这就有效避免了单个事实偏离整体的风险,排除记者个人孤立抽取事实的可能。研究显示:1990~1998年间,全美三大广播公司NBC、CBS、ABC晚间新闻节目犯罪新闻条数从542条增加到1392条,而在同一时期,社会严重暴力犯罪率是大幅下降的。[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所抽取的事实是个别的、片段的、局部的。从一个点来看,记者报道的是真相,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真相却被掩盖了!“精确报道”能够弥补这类报道的缺陷,展现“面”的真实,还原时代的真相。

(3)反映民意、民生。长期以来,新闻报道存在失衡现象。80%的媒介关注的只是占社会20%的“特殊群体”,这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阐述了新闻媒介自发的倾向名人、精英、商业大亨的现象。“精确报道”通过对于民众意见的收集,以“一手”的民调数据为依托,能够更多的关注百姓生活的状态,揭示民生,反映民意。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共有23篇“精确新闻报道”,主题涉及“房奴”“补课”“就业”“傍款、傍权族”等。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现象,设置了调查问卷,统计了数据。通过“精确报道”的形式,再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公众,让公众获得了“真实参与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呼声”,契合了新闻战线所长期倡导的“三贴近”原则。

4 “精确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调查过程中的“商业化”现象,捏造数据。目前,平面媒体一般亲自采写“精确报道”,而数据调查的工作则委托给专业机构运作。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部分专业机构在调查中“暗箱”操作,搞“有偿”调查,采用捏造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扩大某个事件或企业的影响力、知名度。这无疑从“数据”源头上偏离了“精确”的含义,放任了商业化的“隐形广告”,使我们的假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

(2)防止在调查环节偷工减料,数据样本不足、不精确。“精确报道”程序复杂,调查费用大,耗时长,人员工作量重。一些小媒体为了省钱、省时、省力,擅自简化工作程序,调查的样本量不足,抽样方式不准确,统计结果不精确,最终导致“精确报道”大打折扣,失去公信力

(3)防止将“个人倾向性”代入问卷设计,导致数据结果的倾向性。现在很多的问卷调查所设计的问题“倾向性”明显,如“您不抽烟,是吗?”像这样的问题带有一种希望被调查者回答“是的,我不抽烟”的倾向。所获得的数据虽然在调查环节没有出现偏差,但是因为带有倾向性,导致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符。

(4)尽量避免直接采用网络调查的数据。从严格意义上,网络调查不是科学的概率抽样调查,所获得样本數据也只是经常上网者的意见和看法。而且网络使用者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层次较为单一,只能反映某一特征的公众的特点,加之,部分上网者反复多次投票,影响了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当然,网络调查也有其优势,耗时短,规模大,成本低廉,适合做一些统计网名阶层意见的民意调查。

(5)最终的“精确报道”中应交代“必要的调查信息”。1975年,美国民意测验研究会(AAPOR)建议在报道民意测验结果时,应对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八方面情况作说明。即:1)样本数。2)负责机构。3)抽样误差。4)抽样总体及抽样框。5)访问方法。6)测验时间。7)问卷问题。8)相关说明学者刘晓红就指出:《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报道”有的报道对研究过程没有做任何说明,提供的信息太少。例如,一些报道仅表明“据××公司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像这样的报道“可信度”不足。[5]

5 结语

“精确报道”在我国有着30多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初期的繁荣后,逐渐稳定为一种基本报道模式,也凝聚为记者专业主义精神的一部分,那就是“全面、客观”。它要求新闻记者有着高度的职业敏感,同时也要具备社会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并对新闻学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应当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肖明,丁迈.精确新闻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人民出版社,1973.

[4] 刘毅.精确新闻的演进及其精确性[M].重庆社会科学,2008.

[5] 刘晓红.精确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和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1).

[6] 新浪网[DB/OL].http:∥magazine.sina.com.hk/orientalout look/2010015/2010-04-25/ba86480.shtml.

[7] 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17.

[8] 刘晓红.精确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和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1).

作者简介:陈颖,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数据
论数据权的划分标准和分类
以未来决定现在
医院统计报表数据在医院管理服务中的常见问题研究
竞技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探究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种借助数据处理构建的智能食堂管理系统
数据化艺术的生成探究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