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资讯
2014-06-25
动 态
北京:孝敬父母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其中,首次公布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个性发展等五个一级指标构成。五个一级指标都有进一步细化的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个细化指标。在道德品质细化指标中,还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相关指标,比如学生在爱国情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表现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年5月16日
四川:节俭成为人人实践的美德
在四川,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全面形成。四川省先后制定下发了《四川省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四川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从制度上堵住奢侈漏洞。在学校,把节俭养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党团日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社区和家庭,把勤俭节约作为家风教育的着力点,勤俭节约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四川还把勤俭节约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引导人们在一言一行中培育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从一点一滴中“积攒”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5月29日
声 音
陈桂蓉:传统美德教育应制度化
当下,传统美德与我们渐行渐远,经济理性的观念不断侵蚀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左右人们判断、选择和决定的基本依据。福建师范大学陈桂蓉教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宝藏,在当今权威弱化、信仰出现危机的社会转型期,以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国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并使其制度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化,就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规则、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公民施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影响,使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获得最广泛的民族认同,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二是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和践履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向。三是在道德典范的选树上,积极挖掘其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5期
调 查
11%中小学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下
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数据显示我国11%的中小学校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突出问题。
研究首次提出了“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概念,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00个区县、600多所学校的抽样调查,建构了“心理环境指数”,即是将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由低到高分为1-9级,调查发现1级和2级的中小学在学业、心理健康、学校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高风险,因此将2级设为“预警线”。虽然学校心理软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教师学历和职称等因素有一定正向联系,但每所抽样学校,对学生的“接纳与支持”“鼓励自主与合作”两方面均是学校心理环境的“短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3日
观 点
刘凌: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刘凌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包括主体历史方位感、社会规范意识、价值本位观念等,其中,主体的历史方位感构成了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三方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其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还反映了其对实现“中国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自觉程度。
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缺乏稳定、连贯的价值观,更容易出现价值体系的波动甚至出现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其次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重要平台。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在生活中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优势,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丁林兴:构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
丁林兴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当下学校德育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德育各层次、各环节进行的系统、整体的设计。它对学校德育发展有三个意义:1. 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方向。建立在学校教育哲学基础上的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必然指向学校德育发展的未来。2. 为学校德育架构创设生态。它既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3. 为学校德育展开激活潜能。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结构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要将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转化为学校德育的实践,需要做好四个策略:1. 预设与生成。学校德育顶层设计首先表现为一种预设性,然而因为德育环境的复杂性、时代发展的变迁性、德育事件的突发性让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就具有可变性,因此,学校德育的预设与生成是互补的。2. 顶层与基层。它往往是由校长或德育校长完成,又将接受学校德育实践的检验。3. 整体与局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为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创造了条件。4. 现象与本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应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域 外
澳大利亚:重视学校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体现为九大内容:关心与同情、做到最好、公平与公正、自由、诚实与可信、正直、尊重、责任、理解与宽容。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强调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一整套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对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能力以及与人相处所必备的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表征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注重学生的本体发展,强化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学生本体的发展是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线,学校常常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其价值观的实践运用能力,并且定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家长报告学校的运转等情况。同时,澳大利亚非常注重价值观课程的开发,力求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