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得淤”?!
2014-06-25赵志毅
德者得也,德得相通。在人们的经验中,德总是与高尚、善良、坦诚、利他联系在一起的,其精神含义不言而喻。而一旦谈到得,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把它与物质利益的获得相提并论。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意无非是说,哪怕谦谦君子,也会为生存的需要而俯下身,去考虑五斗米和油盐酱醋等物质资料的索取与获得,只是取的方法要符合道的要求。
人的生命维系依靠物质。由此来看,德得相通的位置和次序应该是得德相通才对。先得到物质财富,保证人的肉体存在,进而产生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即德的需要的满足。
但是,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毕竟不同于其他低等动物,利益面前,大是大非面前,一个有德性的人,面对着物欲与真理的二律背反,大抵是要从后者出发的。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这首小诗与其说是在歌颂大写的人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不如说是人们对道德与真理的期盼。
然而,时至今日,国人的精神追求实在是出了大问题,在诸多道德信条面前,如果非要打破砂锅刨根问底,我们不得不说德育实在是得了淤症了。伟大的中国医学是人类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它的望闻问切,它的膏丹散丸,它的针灸理疗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医对淤症的调理和治疗实在精辟:淤,滞也(见《续名医类案》)。道德本意是利他、利人、利社会,然后是利己。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我之间,道德恰是一道彩虹,发出耀眼的光芒,如若按照道德做事,吾持彩练当空舞,人类又何来淤堵塞滞?然而,当现代人为物欲所困,利益所惑,金钱所诱,财富所迷之时,德育的肌体被扭曲,德育的向度已偏移,德育的每一个毛孔都流着物欲的血和泪——德育,得淤了。它为金钱的气血所滞、所塞的时候,德育便中焦堵塞,呼吸不畅,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悬眼中华,举目四望,国人所到之处,几近垃圾成堆,花草凋零,痰渍满目,涂鸦满墙。然而,国人却知羞者寥寥,反而恣意妄为,以耻为荣。淤症之严重,精神之麻痹,语言之粗俗,行为之可憎,让人不寒而栗。
今幸有金匮良方问世,前有八荣八耻,后有核心价值,二十四字箴言,再加法治道德,施良方驱邪祛病,下猛药排淤通滞。窃以为,民以吏为师,生以师为师,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家长,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吾育德之人,首先要做有德之人,高风亮节;行有德之事,防微杜渐;利他、利人、利天下。唯此,才可以为民众作出表率,国人也应多读经典,多学礼仪,提高素质,真正来一番脱胎换骨,以彻底摆脱精神病夫的帽子,做回醒狮的富强之梦。如此,学子有望,公民有望,中华有望矣。
(赵志毅,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310036)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