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才能共赢
2014-06-24陈九香
陈九香
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以下简称“七里小学”)于2005年提出“协作教育”学校文化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取得了不少经验,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如何进一步梳理、完善“协作教育”理念体系、目标体系,建立“主体联动、资源整合、协作共育、促进发展”的文化核心,是学校走出纯粹的实践探索,进入协作教育科学规划的新尝试。
一、调整课程:腾出时间与学生“同玩”
为了减负增效,腾出时间让学生玩,七里小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依据“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比如,高年段语文采用单元整组备课的方式进行改革。单元整组备课就是每个教学单元的备课要瞄准训练点、整合文本内容、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瞄准训练点”就是以话题和能力训练点为依据整合单元内容,选出要掌握的知识点、要形成的能力点、要内化的学习方法和情感熏陶点及认识的发展点进行训练。
“整合文本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乱教材顺序,重新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如,把语文乐园中的语文知识部分和文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语文乐园中的“阅读”作为文本教学的补充性阅读材料,插到文本教学中完成。我们把每单元的习作教学也进行了分解:把材料收集放到单元学习之初,把写作技巧训练和单元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把结构训练放到作文指导课中进行。
“简化教学环节”就是把常规阅读课中的“五步教学”简化为“三步教学”,省出时间让学生反复地细读文本,进行专项能力的强化训练。
“优化教学流程”就是把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常规化,把专项阅读能力的训练系统化。这样备课、授课,一个单元可以省出近十课时的教学时间。
减少课时、减轻负担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近年,学校和多个单位联合,开发了近三十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校和区体育局联合开发了“雄风武术”体育课程,和金龙鱼生态馆合作开发了“走进食品产业链”社会实践课程。学校还和汉阳交警支队合作,引进了“交通安全进校园”课程;和动物园合作,开发了“我的动物朋友”课程;和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合作,研发了“农耕生态”课程。此外,学科教师还和家长一起创设了“红领巾科学院”,模拟科学院的组织结构,召集了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尝试将科学探索实践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体验小制作、小发明的快乐。
课程的调整与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变革课堂:让出地盘和学生“共学”
七里小学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更轻松地学习。
学校以“协作教育理念下‘角色学习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核心,推动各学科教师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这项研究的基本理念是: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学定教。
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学校加强行动研究。从“注重前端分析”“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帮助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入手,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快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二年级数学课《用数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例。上课时,教师给每名学生发一张任务单,上面列出这节课需要自主完成的操作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一员参与其中,适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数法。在数正三角形的时候,由于情况复杂,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其间暴露出不少错误。此时,教师还没发言,马上就有同学帮忙纠错。最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学生探索出了数数的基本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按照预设从头到尾地讲、环环相扣地教,而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自学、讨论、发言,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转型文化:磨出经验与教师“齐享”
多元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的变革给学校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实现教师文化的转型。
2010年,七里小学提出在全校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时,曾引起不小的思想震动:是不是太麻烦了?把独有的经验奉献出来是不是太不划算?……通过积极引导,教师们逐步认识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固步自封只能原地踏步,合作共享才能双赢。于是,根据“场”理论,学校逐步构建起“一体四支撑”的知识共享运行机制。“一体”指教研组活动平台。“四支撑”指开发知识共享技术与网络系统、渐进完善学校现有的管理机构、为知识共享建立人力资源支持、努力营造促进共享的学校文化。
“一体四支撑”的载体有:
知识寻呼台——这是教师面临教育教学困难时,即时向同伴求助的QQ群共享平台。其作用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供少而精的深度服务,达到点对点的知识共享。“知识寻呼台”让不同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个求助内容给出不同的回答,这有效地激活了教师的隐性经验,实现了动态的知识共享。
经验交流吧——为了让教师在工作中共享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学校把“备课、作业批阅检查制度”改为“备课、作业批阅交流共享制度”。从检查到共享,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检查者变为相互交流、共享经验者。这不仅让教师在群体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欣赏,而且促进了教师备课能力的提高,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感情。
班级交接站——每学年都会有班级更换班主任,学校便利用这个机会,开展交、接班活动。交、接班不仅仅是移交学生,更重要的是移交经验、方法,让接任者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学术研磨室——学校将思想活跃、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吸收到“学术研磨室”,鼓励他们参与、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共享活动。为了整体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本学期开始,学术研磨室成员每周三下午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对所属学科的各种课型逐一进行“打磨式”研课、备课,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汇编,作为教师共享的“教案库”。
协作共享的理念和行为不会自然发生和维持,在初期的规范过程中,必须借助外力的推动。这个外力,就是规章制度。学校制定制度时,力图体现以下导向:规范共享行为、确立合理回报、注重激励引导、建立团队绩效。
学校推出了“知识奉献排行榜”“协作共享排行榜”,每学年按一定的比例评选出“经验共享个人”和“经验贡献团队”。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奖励,推动他们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则对所有成员进行必要的奖励。这种制度,有效地营造了协作共进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