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泥泞
2014-06-24姜玉枚
姜玉枚
总会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小时候故乡泥泞不堪的日子,那时节大人们总会闲着,地里的农活自然是不去打理。但大部分人还是闲不住,女人们做鞋、纳底,或是把陈旧的粮食拿出来分拣一下,除了土,去了尘,末了,再装进袋子;男人们有时候也会做点捡粮食的工作,但是遇到这样的日子,他们更多的活计是找几个人打扑克牌,消磨闲暇时光。泥泞不堪的日子,孩子们则拥簇在电视机前,开心地看着动画片,因为下雨的缘故,电视总是会突然在你看到精彩的时刻断电,遇到这种情况小伙伴们不禁唏嘘着等待。长时间的等待,也磨去了孩子们的耐心。没了电,总也不能一直呆着,穿着胶鞋,在泥地里留下一排排深陷的鞋印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还有的伙伴索性赤着脚甩开膀子在晒麦子的场上疯跑。这时候,大人们又会喊开了:谁家倒霉孩子,好好的场被你们踩出一个个坑……然而最能威慑调皮鬼们的还是“痒疙”。传说,下雨天赤着脚在泥里走会让脚上长“痒疙”,奇痒无比,当听到大人们的威慑声时,孩子们总会收敛着跑回家里。
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总还是要上学。泥泞不堪的日子里,最烦人的莫过于还要去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这样的记忆总是磨灭不掉。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背着书包,穿着或大或小的雨靴在泥地里挣扎着向前,到了学校,不论男女学生还是老师,裤子上总是泥迹斑斑,有的孩子怕迟到跑得太快,头发上也甩了好多泥点。
来到这个城市已经十多年了,无论在哪里,却总还是喜欢有雨的日子,那种感觉慢慢的,浅浅的,仿佛时光只有在这样的日子才能慢下来。清明的雨天像极了那段记忆里的光景,只是没有了泥泞不堪。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确,故乡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可那些美好也仅仅只在记忆中能够找到。故乡变富裕了,但是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面貌,而当初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也各奔东西,远走他乡。有时候突然在梦中醒来,以为还是当初安身的故乡小屋,可明白过来之后难免有些失意。
有时候会问自己,我们为何远离故土来到别人的土地上寻寻觅觅却又冷冷清清?难道是那所谓的理想吗?我想真正为理想远走他乡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享有城里的便利。便利的生活条件,优秀的子女教育环境,还有舒适的工作,这一切都让人无法拒绝,让人随波逐流,也慢慢忘却了当初的理想。
故乡在“沦陷”,绝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但是“沦陷”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除了伤感我们也该庆幸,我们和这个大时代一起在成长,在奔向远方。一方面我们脑海中的故乡永不褪色,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故乡茁壮成长。雨停了,会有阳光普照。又是一个迷人的四月,且行且珍惜!
责任编辑 张 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