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及其育人旨归

2014-06-24张绍军李映红

中国德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道德行为德性

张绍军+李映红

《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的析出,源于惯常家庭伦理的生活实践和基于制度与乡俗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德性基础为慈善与宽容、谨信与诚意。在不言之教的道德行为中,颜氏立论行胜于言的道德教育实质及如何道德之应然路径,不啻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固本培元”之可能借鉴。

颜氏家训;立身行事;道德基础;道德行为

张绍军,湖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李映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

自先秦孔孟以降,汉魏以来,古代家庭教育典籍并不鲜见,而唯独《颜氏家训》“承先意”“集大成”“开未来”,秉持传统儒学思想,传递家庭教育精髓,古今一脉,亘古不息,为后世立身之法宝,行事之要诀。《颜氏家训》二十篇载文中,无论“教子”“兄弟”“名实”“涉务”还是“书证”“归心”“音辞”“杂艺”等,皆彰显出儒家明教礼法思想及佛道思想。《颜氏家训》所述内容丰富而系统,体系宏大而完备,其中立身行事、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光辉熠熠,泽润后人。本文对其立身行事思想作一略论,微探前人智慧,以冀启迪后人。

一、立身行事:道德思想之本质

《颜氏家训》之立身行事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立身,即凭何立身与如何立身;二是行事,即如何跟他人友善相处和交往。前者关乎立身的内容,涉及知能与方法、德性与教化等问题;后者关乎交往的方式、态度、价值观,涵盖伦理、规范、道德取向等问题。

(一)立身:行事之资

颜之推家风“整密”,自幼“便蒙诱诲”(《颜氏家训·序致》下文出自《颜氏家训》的词句将不再另作注明),习染孝道,谨言慎行。颜氏将在家效行兄长之孝道、态度、气节等以为今后成长之资的学习观作为《颜氏家训》之开篇明义,既点明了孩童立身的学习内容,也指出了“凡庶”“成人”的基本路径。这一立身行事思想与孔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以及李毓秀“首孝悌”(《弟子规》)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颜氏的“孝”“悌”的内容观亦基于此,对个人凭何立身、立身依据的问题进行了应达。

“孝”是《颜氏家训》全部思想展开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圣贤书皆“教人诚孝”(《序致》),因为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顺父母乃品德之根本,亦为立身之要义。作为晚辈,“晓夕温凊”“抑瘙痒痛,悬衾箧枕”(《教子》),当为日常应做之事,而且“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至于死后“终制”,只须“有时斋供”(《终制》)加上“七月半”斋供即可。身为长辈,对晚辈亦需“励短引长”,态度“恳笃”为佳。如此,则子孝父慈。

于人伦关系而言,“悌”亦为“一家之亲”(《兄弟》)中之重要一“亲”。兄弟之间血脉相连,相互友爱,衣食住行,最是自然,所谓兄友弟恭。刘琎“未着衣帽”而不应答其兄,王玄绍“得甘旨新异”,若非与兄弟三人共食,“必不先尝”“兄不友则弟不恭”(《治家》),足见其兄弟友爱。《诗经·小雅·蓼萧》讲“宜兄宜弟”,《中庸》讲“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即为此意。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弟子规》),兄弟和睦,实为孝道,亦属“悌”之另解。

(二)行事:立身之法

孝、悌为立身之根本。知孝悌谨信可为良庶,可以齐家,可以“文章”,可以修身。而以孝悌谨信为“成人”内容并凭此而“行事”则可以治国、平天下。行事是对立身的检验和提升,是立身的实践法宝。颜氏的这一方法论表现为:严慈相济、谨言慎行、学用结合。

其一,严慈相济。颜氏认为,父母作为孩童之首任教师,教育孩子时,须严字当先。让孩子立身,首先要进行早期严格的行为教育。古时候,“圣王有胎教之法”,说的是太子在襁褓之时,就要接受严格的孝仁礼义的道理,并以此为其教育之导引。他又以魏老夫人对其子四十岁梁朝大司马王僧辩的正面教育事例,和北齐武成帝琅琊王高俨自小被宠坏的反面事例,来说明严厉教育的重要性。只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颜氏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可见,父子之间不可轻慢,骨肉亲情亦不能简单,否则长辈的慈爱与晚辈的孝敬就难以沟通。

其二,谨言慎行。“谨行”立身的具体行为表现。颜氏以整顿门风、教诲后辈的名义告诫后人“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在生活与交往中,应“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即做事循规蹈矩,言语适当,神色安详,行动举止小心谨慎。做到以理智驾驭情感,并常思过往之失。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到“审问”“慎思”“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勉学》),要有“皆欲根寻,得其原本”的“居敬”严谨态度。在工作中,那些“国之用材”如“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等“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辩也”(《涉务》),他们都是学习勤奋、品性端正谨慎之人,而非那些“守门诣阙,献书言技,率多空薄,高自矜夸”(《省事》)之人。此外,“谨”“行”的思想同样还体现在《颜氏家训》“书证”“文章”“音辞”等为学、为术的“杂艺”之中。

其三,学用结合。荀子在《劝学》中谈学习时认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简言之,所学能所用,知行相结合。颜氏亦指出,所学知识只有施之于实际才能发挥其功用,“读书学问”“开心名目”,当“利于行耳”,就是说,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还要亲自实践,不能像某些文人“吟啸谈谑”“空守章句,但诵师言”,因为这对“军国经纶”是“略无施用”的,“施之世务,殆无一可”。学习,于己而言,可通过实际效仿、自省反思“以达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居敬持志,豁达心胸”。[1]于社会而言,又可“增益德行,敦励风俗”。因此,要坚决做到知行统一,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二、德性教化:道德实践之取径

(一)《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的德性基础

基于家庭伦理的“孝”“悌”立身内容观反映出家庭教育中人性的良善一面:因为慈爱和孝顺,便能有父慈与子孝,因为宽容和互敬,便能有“兄友”与“弟恭”。而严慈相济、谨言慎行、学用结合则是这一良善人性达成的方法论基础。家训中立身行事思想所彰显的是家庭和谐与人际交往的德性基础,即慈善与宽容、谨信与诚意。

慈善与宽容—家庭和谐的德性基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家庭和睦、社会安康。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就不大可能“犯上”“作乱”。慈善与宽容是人的一种品格,其一言一行的外在体现都源于自小日常家庭生活之“贤贤易色”(《论语·学而》)与洒扫应对,而无“巧言令色”(《论语·学而》)。恒久的善与心底的“宽”蕴藏着道德的无穷力量,为理想人格之奠基。心怀慈爱宽容之心,实为家国安定之道,如是,则“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德性的力量便会自然彰显。治国如治家,基于善性,君子倘“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则百姓安居乐业,此当可归功于德性之弘扬。

谨信与诚意—人际交往的德性基础。道德教育的支点不能禁囿于家庭范围,它还需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走进实实在在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在这种社会性的交往中,发于内心的诚意、谨信道德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向度、力度与高度。砥砺德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何况“圣人在天下,歙歙焉”(《老子·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行事也总是谨慎的样子。谨慎行事,以诚待诚,甚或以诚待不诚,皆源自人之善性与上善之德性。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当政君王,都要从修养自身做起,进而使社会形成良善的道德风尚:友爱、孝悌、讲信誉。反之,若失去诚信,不讲信用,犹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论语·为政》),其人也就失去了立身的根本,无法“行事”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理当谨慎行事,因为诚信做事本质上即以德行事。

(二)《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的实践教化

身立而后事行,行事同在立身。和谐家庭的“慈”与“宽”,人际交往的“诚”与“信”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德性。促使这一德性达成与完善的基本路径是基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基于社会制度规范与乡约民俗教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孝顺双亲、和睦家庭,尊敬兄长非“生而知之”(《论语·述而》)“其必由学”(《礼记·学记》)。德性的养成首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实践体验,达致新认识再至新体验的不断往复提升的过程,且更多的是“来自自身生活经验中所蕴涵的习俗、传统,甚至潜移默化地浸染而成的一种人性之自然”。[2]《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所隐含的德育内容之社会教化与道德行为能力之个体发展相辅相成,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习得,并由此完成在道德认识与实践体验之中德性品质的形塑。另一方面,从家庭中习得的传统风尚在“友善他人”的社会性交往中形成了道德行为教化的“差序格局”—犹如石子掉进池塘泛起的层层涟漪。按照“推己及人”的道德心理递进脉络,这层层“涟漪”即为家风的社会辐射路径:从父子、直亲到姻亲、近邻、朋友、异性人再到外族人。不同主体或主体机构均有这样的道德关怀差序格局,不同的差序格局又必然会产生重叠、冲突、融合,人们在交往中获得彼此反馈,并验证自身道德行为,由此而建立起基本的民俗教化和制度规范。

三、固本培元:道德教育之旨归

《颜氏家训》从经验的视角将孝、诚作为道德生活的首要事情,并凭此发展慈爱与宽容、谨信与诚意,进而昌明道德的本性。德性的养成需要各种经验的学习,即生活实践,德性也只有通过经验的学习才能得到更进一步彰显。可见,道德教育的渊起不在于空泛的知识说教,而在于基于生活经验的立身行事。

(一)道德价值的阙如

反观时下之德性与教化,在物质文化日益繁荣的比照下,年青一代信念危机、道德危机愈发突显。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十分尖锐地在证明着学校德育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对传统精神资源的忽视”。[3]长期以来,我们采取“唯上”的德育模式,教师、学生甚至学校都成为“唯上模式”的“等待者”,原本鲜活的生命教育已然嬗变为“听话者”的教育。于是,学校和教师遂成为“来料加工”的工厂和工人,今日学雷锋,明日去“探望”,本是人性的教育活动,却走出了经济活动的程序;本是天性自然的道德行为,却做成了模式化的样板工程,道德价值的阙如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较多地关注社会性的伦理纲纪和生活秩序的构建,却缺乏对首先是一个个体性道德问题的应有关注,这不仅常闻于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亦不鲜见于当今的学校德育课堂。我们常常以道德高位者的姿态僭越学生主体对自我道德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的权利,用单向度的威权强制去替代学生的主体意识,无异于封闭了学生德性滋长的心门。缺乏对个体生命的应有关照,缺乏对传统优秀精神资源的继承与发展,普遍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注定会变得虚空而失却心性滋长的根基,而由此产生“德育为何”“德育何在”“德育何为”等不禁之问亦不令人惊呼了。

(二)道德教育的转型

我们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道德行为观?是将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知识和个人道德品性的养成融为一体,还是继续以学科教育为主线,“用道德规范和规则去把人组装在科学理性主义机器上”[4]而使道德教育更加“唯知识化”?道德的困境已然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在似乎找到无数“道德的理由”同时却仍找不到如何道德的切入口。当诺丁斯倡导“保持同他人之间积极关系的方式来展示美德”[5]以得到幸福,雷切尔斯指出美德“是成功生活所需要的品质”“有美德的人在生活中过得更好”[6]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的指向是同一的,即基于美德保持同他人的积极关系可以走向一种成功的生活。换言之,美好的生活存在于人们以美德为中介的交往之中。

尽管当今西方对道德行为的这种理念性倡导,远没有超越我国传统家训如《颜氏家训》之身体力行观,更难以企及《论语》《孟子》《弟子规》等传统智慧关于道德行为思想的高度,但它们在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导向上却是共通的。《颜氏家训》提出的“晓夕温凊”“抑瘙痒痛,悬衾箧枕”“规行矩步,安辞定色”等简单的日常生活内容,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并不简单的“诚孝”“友恭”道德实践,以及感悟尊重、关心和爱的德性教育。由内及外,颜氏又以“勤学”“能言”“能行”“思效”“慎言检迹”的主张提倡“内圣”,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重视在人际交往中促进社会和谐,以实践者的姿态养成并促进自己良善德性的发挥。当内在的德性化为外在的德行,则品行兼修,心地旷达,立身有据,行事可资,遂能成仁成功。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只有转型为德性养成教育才能走出虚空乏力的道德说教之困。

(三)道德精神的重建

《颜氏家训》之立身行事思想描绘给后人的是一幅通过生活形式展开的朴素的道德行为教育图谱:个体在点滴生活之中发展德性,开启智慧,审慎交往,铸就良善关系。实质上,现实开放社会中每个个体德性的养成皆孕于生活,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导引着个体生活的实践方式。由此而言,将现时学科本位的品德教育与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践行“孝”“悌”,恭敬兄长,友善朋辈,慎言谨行,那么,道德理性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附着于个体的德性养成。相应地,个体德性的养成亦会更好地引领个体的“立身行事”,迈向更好的可能生活。如此,走出规范和规则“约定”的现今德育困境亦不再仅囿于如上所言之“科学理性主义”的智识,而理应将道德的“切入点”置于现实的“洒扫应对”之中,正所谓“扫一屋才能扫天下”—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精神。

当今的道德教育,处处布满了“道德的泥沼”。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将道德行为视作道德教育的最初根基。不难想见,失却了根基的思想品德课堂沦为毫无疑义的喊话与宣讲亦在情理之中,虽然它能够发展一定层面的集体道德理性。而要走出“道德的泥沼”,其“不二法门”只能是重建道德的精神支柱,即发轫于人之本性外显于日常生活实践的道德行为。

因此,重建基于传统优秀行为惯习的道德精神无疑能够助推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与发展,导引个体道德价值的判断与抉择,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与更新,这既是道德精神重建的“固本培元”之举,也是现时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唯一路径。当个体之基本道德精神从为己转向为他,从自为走向自觉,从物性走向神性,则其内心善意绵长,世俗偏见摒弃,道德理性澄明,便能体验到一种理解、宽容、诚信、尊重与关爱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映红,张绍军.《颜氏家训·勉学》论学习及其现代意蕴[J].大学教育科学,2013(3):104.

[2]刘铁芳.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质开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4):46.

[3]杨启亮.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21世纪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1999(12):9.

[4]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中国德育,2006(9):94.

[5][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5.

[6][美]詹姆斯·雷切尔斯著,杨宗元译.道德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6-187.

责任编辑/李书华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道德行为德性
颜氏家训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颜氏家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
颜氏家训千古传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