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龙贵的乱坛(吴龙贵的BLOG)

2014-06-24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吉娜埃里克

近日,安徽蚌埠一中挂出告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据了解,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吉娜的老师和同学称,吉娜在高中一直是年级前几名,出国时以满分成绩通过入学考试。

尽管国人至今在科技领域还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将诺奖获得者与中国元素混搭在一起。譬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赖恩·科比尔卡,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托马斯·祖德霍夫,都因为有个中国妻子而被称为“中国女婿”。随着埃里克·白兹格斩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奖女婿”的队伍不断壮大。

获得诺贝尔奖是对其个人科学成就的一种奖励,与其妻子是谁毫无关系。所谓“中国女婿”、“本校女婿”,作为八卦说说倒无不可,但是一本正经地贴出告示来,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就未免生出几分尴尬意味来。想必,恐怕连诺奖得主自己的母校也不至于如此高调吧。

将某个功成名就的外国人称为“中国女婿”,大概也算是一种传统了。学校一名负责人称,蚌埠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也使用了“蚌埠女婿”一词,“称埃里克·白兹格为女婿,并非学校首创,只是从媒体的叫法顺延而来”。只是这种说法虽然听着亲切,但总不免透出几分趋炎附势的自我矮化感。如此生拉硬拽地攀亲戚,说起来真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情。再者说,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似乎也更应该懂得人格独立的道理。诺奖的光环再耀眼,也只是戴在别人头上的,远观就好,不必近玩焉。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话说某人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却还爱慕虚荣死要面子。一天他对众人说,村里最富的人跟他说话了,别人问他,说了什么?他得意洋洋地说:“我到富人家乞讨,富人跟我说:‘滚!”当然,相比被富人说个“滚”字,“本校女婿”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得多,但本质上仍然是“与有荣焉”的心态,似乎与别人沾上点关系,别人的荣光也就成了我的荣光,别人的成就我也能分得一杯羹。

校方解释称,吉娜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只是没有像埃里克·白兹格获诺贝尔奖这样出名而已,“学校本意是想以诺贝尔奖为宣传契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并不是为了和埃里克·白兹格硬拉上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番解释,显然很值得商榷。既然吉娜这么优秀,学校早就该好好宣传了,何必非得等到她的外国丈夫获得诺奖才宣传?这是在宣传吉娜,还是在宣传她嫁了个好老公?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对吉娜本人的不尊重。

“中国女婿”之类的说法,说到底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心理暗示中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安慰。其实,与其沉迷于对获诺奖的“中国女婿”的过度追捧,不如反思一下:我们离诺奖究竟有多远?差距在哪?这个差距会因为几个“中国女婿”而拉近吗?

猜你喜欢

诺贝尔化学奖吉娜埃里克
没有你
没有你
吉娜交朋友
郎朗与吉娜 在婚姻里活成孩子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事CRISPR基因编辑的首个全女性团队
千万别算计人
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约翰·B.古迪纳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拿开以后
赏析:以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的原创题
多尺度模型赢得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