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是文明的尺度
2014-06-24周华诚
周华诚
从北京坐飞机回杭州,碰到两个“熊孩子”。从飞机爬升开始,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就不停地吵闹,一会儿摁召唤服务铃,一会儿又吵着要玩游戏,高分贝的喊叫声让半个机舱的人都受不了。奇葩的是,孩子的父母就在他们身旁,没有任何管束,任其又吵又闹。
终于,快要到杭州了,空乘人员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带,关闭所有电子设备,飞机准备下降了。此时,两个孩子又大吵要玩iPad上的游戏。我们都以为一会儿就消停了,结果不久,那孩子的母亲居然打开了平板电脑递给孩子玩起来。十多分钟后,空乘人员经过,看见这一幕,严肃地要求孩子关闭设备。孩子母亲关掉了平板,可是,当空乘离去之后,她居然又打开平板,让孩子玩起来!
碰到这种情况,真是令人气愤。我当即向这位孩子的母亲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已经损害到了其他乘客的权益。不管在飞机下降过程中开平板电脑会不会造成不良后果,但既然这是一条规则,大家就有义务遵守。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而你不遵守,实际上你已经侵犯了大家的利益。
航班当然没发生什么事,平稳落地了,但这也给这位母亲以说辞:“你看,什么事情都没有吧。真是小题大做,多管闲事!”
我只能是一声叹息,并报以掩饰不住的滋味复杂的微笑。
中国式过马路,常见场景是这样的:一群人守在路口,不是看红灯绿灯,而是看有没有车来。如果没车来,就算是红灯也照闯不误。大家都过去了,剩下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孤单单地站在原地被人耻笑。
这就是目下“规则”的尴尬处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寓言。看演出,前排的人被更前排的人挡住了视线,于是就站起来,最后全场的人也只好都站起来。在车站候车,如果没有人维持秩序,就永远是乱糟糟的,一呼隆地挤上车,一呼隆地挤下车。什么都要抢,事事都要抢。跑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插个队,加个塞,弄个内部名额。以至于在目下中国,很多事情根本就不能按“规则”来办,你按规则排队,你就永远轮不上;你按规则来办事,什么好处都休想得到。你那么听话,就只有永远站在红灯前孤单单地等。
我们小区当初刚交付的时候,物业有严格规定,为了维持统一外观,也为了高层安全,外墙一律不能装晾衣架。头一年,新入住的人都遵守规定,没人装;第二年,陆陆续续就有人装了起来,物业又没有及时制止,结果,没过多久,呼啦啦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在外墙装了晾衣架。
在中国,很多“规则”都落得如此下场,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在这样一个游戏模式下,不遵守规则的人永远胜利,永远尝到甜头,享受利益和好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变得不遵守规则——“中国式过马路”即是如此。
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用同一个词描述这个群体:“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只是为了图一点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却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或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2013年法律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斑马线上的中国》。作者、北京大学法学博士邓子滨说,斑马线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标志。“越是文明的国家,斑马线上就越有秩序。”他有一个预言,什么时候斑马线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斑马线前,能够让我们看见离文明还有多远。”
不排队,不遵守规则,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使用手机、电脑,红绿灯形同虚设——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些“平庸的邪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面对如此情形,你会同流合污,还是洁身自好?
【原载2014年1月16日《联谊报·钱塘听潮》】
插图/“潜规则”/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