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赶时代步伐的媒体人——@传媒老王的“三步走”

2014-06-24左志新

传媒 2014年18期
关键词:三步走版面报纸

本刊记者 李 栋 左志新

采访间隙,老王不时地表示,自己老了,很后悔很多事情当初没有做;当然,他更像是在直接与自己对话,呷了一口水后,不紧不慢地说:“是呀,时代不一样了,很多东西当年确实不具备现在的条件和基础。”看着老王陷入自问自答的认真神情,记者突然想到了66岁才开始学习炸鸡技术并大获成功的肯德基爷爷的故事。

采访老王过程中,他说出的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词汇是:兴趣、钻研、努力、坚持。当他自然而然甚至是“没有多想”地就去做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情的时候,当他想到一个好点子,不断地去学习去揣摩去研究的时候,当他孜孜不倦勤奋工作的时候,当他听到质疑声更加坚持自己内心声音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些东西呢?

@传媒老王之《传媒》老王

传媒老王,名志勇。“关于‘传媒老王’这个称呼,是因为早年我在原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打工时,单位里就我年长姓王,业内业外都叫我传媒杂志社的老王,简称:传媒老王。新媒体时代之后,也习惯性沿用了这一名称。”老王向记者述说着他微博名字的由来。

记者暂且直呼其为老王吧,毕竟是《传媒》杂志出去的人,这么叫也很是亲切。2009年3月底至2010年春天,老王在《传媒》杂志工作。据他介绍,正是到了《传媒》杂志之后,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全国各地的报业集团去交流和采访,在《传媒》杂志工作期间他写过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报业集团老总的访谈,迄今为止,老王曾与之深入交谈过的报社老总不下50位。老王说他的工夫大多是在“室外”练就的,在《传媒》杂志时期的顺风顺水也不是理所当然,在来《传媒》之前,老王已经是威海报业集团的一位小领导,主要负责一份周刊的出版。在去各个地方报社之前,老王下的工夫可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少。到了《传媒》杂志之后更是担负着杂志广告经营的任务,全国各地跑,基本上就没怎么在北京呆过。老王像报业“传道士”一样各地一路走下来,且走且传递着各个报社的经验。

2009年前后,报业面临着巨大的体制机制的转变,报纸“寒冬论”甚嚣尘上。业界第一线的工作经历,也促使老王不断地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办好一张报纸?当时业界的共识无非以下三点:一是品相、版式、版面;二是观点、时评、评论;三是深度报道。品相、版面当然是办好一份报纸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引发了老王的极大关注。老王表示,当时的报纸,已经很难再吸引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目光,那么如何在报纸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呈现出一份能让受众觉得更好看更亮眼的报纸呢?老王且走且思索。

第一步,追求微博的新鲜

2009年底,新浪微博兴起,老王适时地抓住这一个时机,开通自己的微博,并开始借用微博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老王把他认为好的版面或者不好的版面或者有特色的版面统统贴到微博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新的平台,老王与国内多个报社的版面设计人员建立了“微”关系。大家共同在微博上沟通,在微博上逐渐形成了以老王为中心着重探讨报纸版面的这么一个群体。

这个讨论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听老王介绍,有的报社领导在一周例会前专门询问员工@传媒老王最近是否又有新的探讨热点,然后才开始进行例会。报纸的版面问题也正是因为老王的发起成为了那段时间行业内的一个小热点,当时有学界专家表示,借用版面的改革来倒逼中国新闻行业内容的改革,这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老王抓住了这一点,尽管在他看来时间已经晚了。

对于报纸的版面设计,老王一直在对记者强调,尽管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但是我们总可以让报纸的版面更干净一些、更精彩一些,让读者看起来更舒服一些。追寻美是多数人都有的必然追求,但是发现美的眼睛却不是多数人都拥有的,老王之于报纸版面美的追求,成为了老王离开《传媒》杂志后精心耕耘的一件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嘉兴日报社聘请老王任职《嘉兴日报》总编辑助理、品牌总监。其实,当时的《嘉兴日报》已经开创了中国地市级党报版面视觉的先河。这次请老王过去,用老王的话来说:“一是我自己去学习,二是去为他们做宣传。”在嘉兴工作期间,老王谦虚地表示,并没有给报社带来很大的效益。一年后,老王决定离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启发了老王新的思索,此时的他又有了新的追求。

“当我们真正重视报纸版面的时候,报纸已经过了它的黄金年代,也已经被新媒体冲击的不成样子了。”说起这个,老王还是不免唏嘘。因为老王发现,无论怎么做,传统报纸已然式微。

第二步,感受电视的魅力

所以,才有了这之后的转变——从研究报纸版面向“老王评报”的转变。2010年末,老王继续在微博上深耕以拼贴报纸版面为主的评论形式,几句简短的评述,再加上各个报纸版面内容的有机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风。

老王说,这就是他的表达方式。他每天阅览大量的电子报纸,去图书馆专门查阅研究报纸版面的书籍,再把他认为有趣的有意思的有思想的版面贴在一起,供网友参看评论,老王说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兴趣。确实,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一条新闻的影响力,更通过新闻之间的相互对比,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这难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吗?尽管老王一再表示,做得真的是太晚了,要是早一点做,一定会为报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影响。

在报纸版面领域的热议不仅引发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讨论,一些质疑声也纷至沓来。老王说,他确实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个领域真挚的兴趣和努力的付出,面对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反而从侧面坚定了他要成为这个行业专家的决心。老王说,在这方面,《老人与海》中那个与命运搏斗的老人形象给了他充足的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并不是内容为王,而是内容基础上的观点为王。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第一时间肯定是由微博微信开始传播的,当然这只是消息的发布,随后进入新闻的迭代时期,下一个新闻是要更新上一个新闻的,直到新闻结束。但是事件过后的观点是什么?这件事情到底该如何去解读?就是顺着这种思路,指引着老王往“评报”这个方向去努力,他当然可以在微博上继续评报,但是老王选择了一种对他而言全新的方式——老王的电视评报生涯开始。

2013年前后,老王与陕西卫视合作推出《老王天天报》,老王在电视上崭露头角,经过一年多在陕西卫视的锻炼与学习,老王认为他的角色转换还是较为成功的,但这并非是老王的终极目的。此时,一直与时俱进的老王要张开双手投入移动新媒体的怀抱了。

第三步,拥抱移动新媒体

老王认为,以后的网络市场一定会基于互联网的短视频而不断发展。如今,4G网络的成熟发展已经不成问题,随之而来,大城市Wi-Fi的普及度也会不断提升,而且很多旅游城市的“全城Wi-Fi”建设项目已经箭在弦上。现在人们对空闲时间的使用也越来越钟情于轻松惬意的方式,时间简短、声画同步的互联网短视频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老王的憧憬是,以后的用户,直接点开他们关注对象的定制APP,便可以轻松享有对方为自己提供的视频节目,这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基于移动终端的短视频,这就是老王准备着手做的事情。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宽带中国”政策的大力实施,当中国的网络速度更快的时候,就是新媒体跻身主流媒体行列的时候。到那时,读报纸、看电视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但是人们运用移动终端阅读社会新闻,了解世界大事的渴望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削减。老王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一头扎入移动新媒体怀抱了,就像他当年迅速成为新浪微博早期会员一样,就像他面对摄像机镜头完成主持人角色的转换一样,现在的他,又要开始转变了。

追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第一潮

在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工作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同时,老王已经做好投身这一大潮的准备。现在的老王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已成为真正的纸媒研究者,他想要服务更多的人,他要形成自己的团队。用老王的话来说,那就是如何与这个时代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新媒体时代要有新的解读方式,要有更加符合移动终端观看的方式,这些方式究竟是什么,老王在考虑,传媒界也在考虑。一定要有更好的方式去展示基于内容基础上的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心存善念,憧憬美好。”当记者问到“对于经常发表自己观点的您的基本立场又是怎样的”时,老王回答了这八个字。“世界是美好且短暂的,既然每个人都会到了终了的那一天,那么为什么不在这有限的几十年中好好地、认认真真地活一次呢?认真就得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老王说自己也只是一个新闻的“搬运工”,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要在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而且他也愿意同那些新闻业的同仁一起交流探讨,因为在这种互动探讨的过程中,老王的观点会变得更加丰富深刻。

老王说身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汇的时代是幸福的,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有好的机遇。这些年,老王供职过的传媒单位不下6个,参与建设或互动交流的传媒机构更是不下几十个,这些不同的平台见证了老王的传媒经历,也最终形成了老王自己的平台。老王其实并不老,他的传媒生涯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三步走版面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