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老字号潘高寿:传承品牌,驾驭未来

2014-06-24春妮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寿药厂川贝

春妮

创业初期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开平人潘百世、潘应世深感国势衰弱,怀着“济人济世”之心,在古广州城中轴线上的南关高第街开设了药铺,制作出售传统蜡丸,开启了南药老铺的百年传奇。

潘氏兄弟有感于民众普遍有“长春不老、益寿延年”的良好愿望,又有悟于潘氏族人多以高寿辞世,便以“长春洞潘高寿”为药店标识。因“潘”字与“攀”字的官话谐音,故此标识既点出了店属谁家,又寄予了“长春洞里攀高寿”之意,昭明了潘氏兄弟办药铺存心济世之志。这便是潘高寿的前身。

长春洞是前店后厂式的药铺,前店卖药,后厂制丸,雇工10余人,进行作坊式生产。潘氏兄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先后去世。药铺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应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经营。没多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继离去,转营他业。药铺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潘郁生刚接手经营,就爆发了广州起义。长春洞药铺毁于战火。潘氏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设店,重新营业。辛亥革命后,西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对于传统中成药的一统天下无疑是一大冲击,那些药效平平的中成药铺就更是惨淡经营,长春洞潘高寿蜡丸营业额因此一落千丈。潘郁生意识到再独沽一味蜡丸业难于持久经营,于是决意另辟路径,着手创制新药,复兴祖业。潘郁生看到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气,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但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不显著,于是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为消除病人怕吃苦药的心理,还在药液中加上香料和糖浆,将汤剂改为糖浆剂;为使该剂耐久存放,又吸取了西药制剂方法,加进了苯甲酸等作防腐剂。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潘郁生为扩大宣传,以父亲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画像为商标,并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明潘四俶创制(潘郁生又名潘四俶),印成精致的包装盒,使人容易辨认。潘还通过报章广作宣传,到处贴街招,还经常写些奇文怪论在报上发表,引起社会人士注意。使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声名鹊起。几年间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治咳药,并行销港澳以及台湾等地。

随着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走俏,1929年,潘郁生正式树起潘高寿药行招牌,专营枇杷露,长春洞仍然以经营蜡丸业为主。

抗战时期

日本侵华,广州沦陷,长春洞被迫歇业,潘郁生父子分别逃到香港、韶关等地,继续经营川贝枇杷露。抗战胜利后,因长春洞药铺被洗劫一空,族人无力集资复业,于是由潘郁生独资经营,以潘高寿药行取代长春洞,并淘汰祖业经营的蜡丸,专营川贝枇杷露,又在杉木栏路开新店铺以扩大生产。1948—1949年间,潘高寿药行发展到鼎盛时期,潘郁生除在香港设厂外,还在台湾、澳门设点经营。

潘高寿药行一直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煮药是铁锅木柴、土炉明火,像民间“煲凉茶”一样。浓缩药液和煮糖也是用明火煎熬,木棍搅拌。由于怕配方泄露,所以调配药液往往是老板亲自动手,或者叫自己的亲戚做配药,这样就限制了生产的发展。直到公私合营前,潘高寿药行仍是作坊式生产,雇工亦不到30人。

合营时期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潘高寿药行与生产止咳枇杷露、止痛散、济众水的大同成药社和生产白萝仙咳水及丹杜莲皮肤水的中华成药社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生产以各合并厂原有的止咳糖浆为主,将川贝枇杷露作为主体产品,保持了原“潘高寿”的传统特色,其他外用药则调出划归其他厂生产。

合营以后,企业进行了扩产、改建。企业的规模扩大了,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1959年,潘高寿药厂的一个重要产品“铁破汤”问世。这种对肺病有一定疗效的药物,本是一种有前途的产品,由于片面追求产值,造成质量下降而被有关部门勒令停产。同年10月23日深夜,药厂旁的一家木屐工场失火,火势很快蔓延到潘高寿药厂,一夜之间将厂房毁为平地。火灾后,工人们一方面代农林药厂包装“肥猪莱”进行生产自救,另一方面物色地点重建工厂。后来在大同路同安里找到一块空地,用竹竿撑起几块油布,摆开了盆盆罐罐,生产起农药“DDT”。经过一段艰苦时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生产资料,因陋就简地盖起了简易工厂,砌起了炉灶,架起了铁锅,便成了煮糖间。到1960年底,潘高寿药厂才恢复传统产品“川贝枇杷露”的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潘高寿药厂恢复了生机,生产直线上升。1961年,川贝枇杷露荣获市“一等名牌产品”称号;“红中牌”白萝仙止咳露和“祟业牌”小儿咳糖浆同获“二等名牌产品”称号。潘高寿的产品再度扬名,畅销各地。

1964年,潘高寿药厂划入广州市化工局属下的中药总厂。工厂的产、供、销由中药总厂统一计划安排。翌年4月,将位于和平西路的星群药厂的中药提炼车间并入潘高寿,调整后,使潘高寿药厂从窝棚户中摆脱出来,规模进一步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了原厂名,改为“广州中药七厂”,且一度命名为“中药七连”。1974年中药总厂撤销,并入市医药工业公司。直到1981年才恢复广州潘高寿药厂名。

改革开放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高寿药厂的生产有了飞跃发展。制药车间大楼落成投产后,先后两次改造锅炉,彻底改变过去土炉明火式制药生产,代之以蒸汽加热炼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革了原酊水糖浆灌装机,使之达到了半自动化,提高了分装的工作效率。同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了厂房布局和生产设备。

1979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广州市药材公司停止收购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产品一下子大量积压。当时“独抱琵琶”(因只有川贝枇杷露一个畅销产品而得此称谓)的潘高寿,在厂家林立、同类产品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曾一度产品滞销,“琵琶断弦”,陷入困境。

通过认真的探究,“潘高寿”人找到医治“断弦”症结的良方,就是以重点开发治咳药物系列为主,同时多品种、多剂型地发展其他治疗药物。针对小孩、老人等不同对象,热咳、寒咳等不同症状,高低等不同档次,从单一产品向治咳药物系列方向发展,先后推出了全国首创的驱风镇咳、除痰散结的蛇胆川贝液和润肺止咳、祛痰定喘的蛇胆川贝枇杷膏。同时又研制出鼻咽清毒剂、升血调元汤、炎热清等新产品,仅用几年时间,便开发了20多个新产品,不但发扬了精制治咳药的传统,而且发展到生产治疗胆囊炎、肝炎和肾炎等多种疾病的药品,使产品结构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对于老牌产品川贝枇杷露,亦在组方上研究改进,使药料的配伍上更趋合理,工艺上亦不断改进。针对川贝的特性,将传统的水煮法改为酒提的方法,制成川贝流浸膏,使有效成份充分释出,然后以半制品的形式加入药液,使治咳疗效更加显著。川贝枇杷露之所以历久不衰,原因就在于配方和工艺上日臻完善。潘高寿药厂还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大力改造和扩建生产场地,从昔日手工业作坊式生产变为现代化大生产企业。

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潘高寿药厂从一个年产值在五六百万,利润在六七十万间徘徊的企业,一跃成为广州市中成药行业中第一个利润超千万的“富户”,成为广东省的重点盈利单位,并荣获广东省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广州市先进集体和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目前潘高寿已进入中国中药工业企业50强之列。产品结构向着多元化发展,现生产有糖浆、煎膏、胶囊、颗粒、合剂等五大剂型,1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海内外。

双料“国遗”

过去的百年为潘高寿奠定了基石,而近十年则是潘高寿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的关键十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潘高寿不以老字号品牌故步自封,确立了差异化挺进全国市场的战略,通过“野狼行动”、“突围行动”逐步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推进,实现了市场和品牌的升级,向人们展示出百年老字号的风采。

继2007年潘高寿凉茶(72号秘方及其专用术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2008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宣布“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潘高寿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坐拥“双国遗”的中药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和“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一同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相声、屈原传说、象棋、汉字书法、麒麟舞等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中华文化。“含金量”之重,可想而知,足以叫岭南人感到无比自豪。对此,潘高寿药业董事长魏大华说:“对以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为代表的岭南中药文化来说,这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提升其认知度和信任度,都将有关键性作用。”

荣膺“双国遗”后,潘高寿的“野狼行动”进一步升级,销售渠道向广大的农村市场渗透,产品的销售覆盖到全国各地。魏大华坦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给了潘高寿一个全新的平台。”从那时起潘高寿的发展就紧密结合这个平台,不仅继续坚持以真材实料打江山,还将原有的市场、产品、品牌和管理策略全面升级。

成为了全国首家坐拥两项“国遗”、“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的三料冠军,潘高寿对未来充满信心。“潘高寿最大的愿景就是‘打造千年品牌。”(编辑/可敬)

猜你喜欢

高寿药厂川贝
咳嗽有痰 喝雪梨川贝盅
Black Gold
古代长寿有哪些雅称
“热咳”用川贝
政治与技术:从重庆大新药厂看建国初期医药企业的公私合营
谁最“高寿”?
平庸“药厂”
德480名医生收礼遭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