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列宁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战略思想

2014-06-24张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列宁

张伟

摘 要:维护国家安全是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列宁为维护苏维埃国家主权和安全,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战略思想,包括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提出和平共处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应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维护国家安全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列宁;国家安全;国际战略

作者简介:张 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面临的国际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国际政治形势不容乐观,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政权虎视眈眈,普遍采取极端仇视的态度。在这样险峻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列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国际战略思想。特别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1}。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也并未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有必要对列宁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探讨。

一、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社会本质的理论,并结合俄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特性和实质进行了新认识,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之间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亲密无间、团结一致,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根本利益分歧和市场、资源等方面激烈的竞争。从这一角度出发,列宁认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地把自我融入到一个亲密无间的阵营里从而与苏俄相对立或抗衡。列宁认为苏俄要捍卫国家最高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要能够在如此险峻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保存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善于利用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以维护苏维埃的国家安全。

第一,利用矛盾,推进革命。列宁根据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以及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过的种种你死我活的矛盾,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特别强调帝国主义矛盾的存在对夺取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意义。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革命,所以能够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在世界强盗包围之下,在国际帝国主义野兽身旁生存下来,仅仅是因为资产阶级彼此之间正在进行殊死的搏斗,无暇进攻俄国。”{2}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期间,列宁又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论述,他说:“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战争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腾出手来继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3}

第二,利用矛盾,发展自身。苏俄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后,列宁“利用矛盾”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更显巧妙,蕴涵深远。主要表现为从经济切入,巧妙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他指出“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对,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4}列宁在论述租让政策时进一步指出:“租让问题上的基本原则,从政治上考虑就是,应该利用两个帝国主义之间、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他们互相争斗。”{5}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利用矛盾,巧打经济牌的高超政治智慧,一方面在政治上分化了帝国主义联盟,为苏维埃国家争取了一定时期较好的国际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上打破了封锁,抢抓机遇,促进了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苏维埃国家的稳固逐步夯实了物质基础。

二、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列宁很早就认识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尤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既是国家建设自身物质基础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

第一,强调对外经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十月革命后,苏俄处于帝国主义攻击和经济封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苏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列宁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活动,并且强调这种经济活动是苏俄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列宁曾经在各种公开场合给苏联的革命群众谈到新政权的成立和维护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要求这些革命群众不要画地为牢,而把苏联的经济生活与其他的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完全隔离开来。他认为,苏俄要发展和壮大国民经济,就要懂得须与外国进行商品交换,通过交换可以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汽车、机器、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他说:“资本主义得到的将是多余的利润——这种多余的利润由它去吧——我们所得到的将是主要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最终站立起来。”{6}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和巩固。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特质的分析,认为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存在可能性,因此不同制度的国家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这种共同利益能够成为制约冲突和战争的有效力量。列宁在经济工作领域提出了租让的原则,他认为正是这种租让制度的存在,能够从隐性的层面有效地规约那些接受了租让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使得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利益面前达成一致,这就能够有效地阻止矛盾的恶化以及战争的发生。

第二,确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方针。列宁重视发展苏俄对外经济关系,并把它提到了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视其为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苏维埃俄国“第一等的首要任务”{7},他还强调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8}这些阐述表明,列宁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项长期方针而不是权宜之计。

列宁强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经济安全为前提的原则,也即不得损害国家经济利益,切实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列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是高屋建瓴的,充分显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他认为,苏联在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风险意识,要防止国家经济利益受损。他一再指出,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安全利益都是国家内部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列宁在谈到租让制这一经济原则,一再地强调不可忽视其中所包含的危险性,他指出“至于这个政策在一个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而且是在一个落后的弱国会引起什么危险,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只要我们苏维埃共和国还是紧挨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孤立地区,那种认为我国经济完全可以独立和各种各样的危险已经消失的想法,就是十分可笑的幻想和空想。”{9}他还多次强调:“我们不做有损我国权利的事。”{10}“决不接受任何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我们决不屈服于最后通牒。”{11}

三、成功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列宁推动成功地创建了“国际统一战线”,其核心策略是在政治斗争中掌握“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的原则。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要重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这种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巩固革命成果的重要保障。

第一,强调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列宁从世界性革命的基点出发构建和发展了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列宁认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是国际性的事业,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事业,它的最终目的和宗旨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注定了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是一个整体,俄国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俄国革命的发展与巩固只有在世界革命的胜利进程中才能实现。列宁明确指出:“我们一向懂得并且不会忘记,我们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因此,在一切国家(包括最富有和最文明的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完成以前,我们的胜利只是一半,也许一半还不到。”{12}从此理论认识出发,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要保障苏俄的安全就必须推进世界革命,打破资本主义的包围,苏俄政权必须致力于唤起世界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努力地发展和壮大自身,保存革命的胜利成果,并努力地把这些革命成果和革命经验进一步地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列宁还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世界革命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加以坚持,并强调要组成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阵线以推进世界革命,1919年3月俄共(布)党纲规定“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求一切先进国家的工人彼此充分信任,结成最紧密的兄弟联盟,采取尽可能一致的革命行动。”{13}为此,列宁还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并亲自领导建立了共产国际,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主民族革命。

第二,阐述了无产阶级民族国际统一战线。列宁从世界革命的视角出发,认为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意味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时的世界各民族已分成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进步性,其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和国际资产阶级,其性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他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就是现在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数几个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14}”列宁从世界的这一时代态势出发,认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员必须要把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在走向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民主化道路,“社会革命只能在……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运动)联合起来的时代中进行”。{15}因此,列宁强调,解放运动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在这种革命运动过程中,也要高度警惕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只有这样各压迫民族团结斗争才能打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枷锁,求得翻身解放。列宁在为俄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党纲草案中明确地规定:“支持先进国家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一切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主运动和革命运动”{16}是党的国际政策的重要内容。并认为,任何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斗争,都是对具体国家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支持和加强。列宁的这一学说,从思想上武装了广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的人民,鼓舞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第三,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统一战线。列宁认为,一国革命最终胜利取决于世界革命的成功,而世界革命的成功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即建立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统一战线,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战胜世界资本主义。“没有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以至全体劳动群众自愿要求结盟和统一的愿望,战胜资本主义这一事业是不能顺利完成的。”{17}正是在列宁及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统一战线组织——共产国际,列宁还亲自拟定共产国际的宗旨和任务,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各国和各民族基于共同革命斗争实现联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中提出:“帝国主义各国的共产党,应当与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作中有密切的接触,通过它们给予一般革命运动以物质的和精神的帮助。”{18}共产国际成立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下,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地发展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援。正如周恩来在1960年7月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共产国际的成立,当然是必要的。它对各国党的建立和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共产国际在建立初期,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支持了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革命运动。”

四、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列宁注重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用以维护苏俄革命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基于苏俄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险恶环境,提出一个化解这一状况的极富政治智慧的策略性思想——“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显示出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胆识和睿智。这一原则对苏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苏俄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国际环境。列宁指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19}”由此可见,列宁之所以要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就是要求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既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也不要忘记自己本国的最高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谋求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重要思想方针和理论纲领,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尽可能消融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冲突,达到和平共处的状态,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第二,“和平共处”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互不干涉、平等互利。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列宁就在《和平报告》与《和平法令》等法令中首次宣布了苏俄国家的和平对外政策。他在这些法令中对俄罗斯帝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由于领土纷争和战争冲突所遗留下的众多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他指出,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苏联政府是本着不割地、不赔款的精神来发展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在列宁看来,发展国与国之间正常关系的前提是相互承认和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否则不可能达到“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和平共处也就不存在了。”{20}列宁还进一步指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应是平等互利的,苏维埃共和国准备在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我们拒绝一切关于抢劫和暴力的条款,但是我们乐于接受一切关于善邻和经济协定的条款,这种条款我们绝不能拒绝。”{21}

第三,“和平共处”的实现手段是依靠斗争。和平与斗争是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它们看似相生相克,但又相辅相成。列宁认为和平共处不是靠乞求得来的,而是要依靠斗争才能获得,并通过斗争才能够得以维持。列宁认为,面对实力强大的敌人,苏联的革命群众决不能怯懦胆小,不要有奴性人格,而是必须正视严峻可怕的现实状况,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在斗争中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和平相处的局面,以此取得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列宁曾经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谈和平和发展之间的辩证转化问题。“这正象一只驯顺的家畜同猛虎躺在一起,而想劝猛虎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一样,这种和平只有用袭击猛虎的办法才能获得。{22}”列宁的这个比喻向苏联个革命群众揭示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苏维埃共和国实际上处于势不两立的局面,他们在精神本质上是无法容忍苏维埃共和国的存在。列宁要求苏联的革命群众在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高思想警惕,要保持昂扬的斗志,勇敢的战斗精神,要学会拿起“斗争的理论”来维护、捍卫和平共处这一进步的外交原则。

第四,“和平共处”的核心方针是要求严保本色。列宁在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谋求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的邦交关系这一问题上,既能够认识到双方从中获取的最大利益,也能够意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隐患。他认为苏联在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同时,一定要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要防止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苏联政体的腐蚀和侵害,确保社会主义不变色。列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与西方和平共处并不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放弃了敌视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他们只是暂时放弃了直接的战争手段,把它改为一种更为隐蔽、更为险恶的侵略方式。当然,列宁也指出,这场战斗的形式不再是火线上的刀枪大炮,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不流血的隐形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这场隐形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的经济建设和貌似真理的价值观念来逐级渗透,从而推翻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从思想层面和经济层面对苏联政权和国体的毒害和腐蚀,比起那些刀枪大炮的攻击还更为可怕和严峻。列宁一再要求广大的苏联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把西方的和平演变与西方发动的战争能够等同起来,并一再提醒要警惕这种危险,绝不能忽略这种危险的存在。列宁号召苏联的共产党员要加强自身的革命理论修养,要坚定不移地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卓越地战斗,从而使得苏联的红色政权顽强地屹立在国际的政治舞台。

注 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7页。

{2}{16}{22}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9页,第71页,第5页。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7页。

{4}列宁:《列宁全选》(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03页。

{5}{9}{12}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页,第135页,第3页。

{6}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5页。

{7}{20}{21}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30页,第319页,第136页。

{8}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0}{11}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38页,第413页。

{13}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14}{17}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9页,第165页。

{15}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4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1991-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0-31页。

{19}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54页。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列宁
斗鹅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