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眼中的郭沫若

2014-06-24郭庶英

红岩春秋 2014年6期
关键词:郭沫若屈原蒋介石

郭庶英

问:在您眼中,父亲在政治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父亲有一种叛逆心理。从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北伐,再到八一南昌起义;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历次运动,他都经历和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些革命和运动中很有名气,或者说站在历史的前沿。

父亲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南下途中,到遵义时跟贺龙一起入的党,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和李一氓。李一氓后来当过驻缅甸大使、中联部副部长。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说中国革命能够成功?我认为很简单,国民党统治时期,货币贬值到拿自行车驮金圆券,前头后头一摞一摞的,能够买到的只是二两或者是半袋杂粮。像这样,老百姓连生计都无以维持,能不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吗?我觉得父亲一生追求的动力和主线就是要改变这个旧制度,但是这个追求又不是那么容易的。

也有人问我:“是共产党利用了郭沫若,还是郭沫若利用了共产党?”很尖锐的问题,我根本就没有思索说:是志同道合。因为郭沫若和共产党都是要去寻找一个新的东西,这个政权要能保障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而不是要去迎合什么人。他自身有一个主义、一个志向,在追求这个主义和志向的过程中,他和共产党走到了一起。

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学医,但由于耳背,不能从医,后来就弃医从文。回国后,1926年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他到农民运动讲习所,主席请他当教员。后来他又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父亲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安庆惨案”(3月23日,蒋介石命令收买的地痞、流氓去捣毁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安徽省国民党党部、安庆市国民党党部和共产党领导的总工会、省农会、市妇女协会等革命团体,将文件、什物一抢而空,并打伤职员和省代表大会代表等数十人,重伤多人——整理者注),开始着手清党,父亲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篇文章,被蒋介石通缉。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决定把林老、董老、谢老、徐老(即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整理者注)和我父亲送到海参崴去。但这个时候,我父亲在苏州患了伤寒,当时已经高烧说胡话,误了去海参崴的船期。这样,周恩来就让我父亲暂时到日本去,过一段时间再去海参崴。但父亲为了见周恩来和李一氓,又把去日本的船期给误了,直到1928年2月终于去了日本。由于他是被蒋介石通缉的要犯,在日本也被日本警视厅控制,没有自由,日本警视厅人员甚至可以随便进出他家里,生活也很困难。临去日本之前,周恩来要给我父亲一笔钱,但父亲知道党内很困难就没有要,到日本后自己谋生。靠什么谋生呢?他就从世界美术史这个角度研究文字的发展。半年时间,父亲看完了李一氓从上海寄来的很多书,又把日本东京的图书馆的有关书籍都看了,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并写作,这就是《甲骨文研究》。从1928年到1937年,他在日本主要是搞历史研究。所以周恩来就说,郭沫若在革命低潮的时候,用另外一种形式来保护自己。《甲骨文研究》出来以后,被日本皇族一些人看中,他们认为,这个40多岁的人,一年一本地出书,而且都是有学术深度的、独创性很强的。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看到了父亲在日本的学术成就。这样,他的学者特色在社会上就很突出了。蒋介石原来也了解我父亲,蒋的秘书陈布雷就是我父亲推荐的。所以蒋介石这时结束了对我父亲的通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父亲回国了,但没有带家眷,只身一人乘船回来了。

当时,长江局(1937年,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原中共中央长江沿岸工作委员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加强党对南方国民党统治区的领导——整理者注)派了我母亲(即于立群——整理者注)和另外一个男士去接,父亲就跟长江局联系上了,后来又随着周恩来从武汉到了重庆。当时国民党也派人来了,让我父亲到南京去,但他没有回应。所以,在每一次国共实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我父亲的选择基本都没有变过。他为什么那么反感蒋介石呢?在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之前,3月31号我父亲在南昌朱德的住所里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把蒋介石骂成是流氓土匪的总头(原文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整理者注)。他认为蒋介石是腐败势力的总头。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组建班子的时候,他就推荐我父亲任三厅厅长。但我父亲不愿跟康泽(二厅厅长——整理者注)这些国民党特务共事,三厅的副厅长刘健群也是复兴社的特务头子,他就跑到长沙去了。因为这件事,父亲受到了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周恩来说,郭沫若啊老是清高,不想当这个厅长,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这是革命需要。我们是要到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工作、斗争,是去干革命的,不是去做官。你不干我不干那谁来干?三厅的厅长特别重要,是掌握宣传的,我不当挂名副部长也要当这个厅长。周恩来让我母亲去做父亲的工作。后来,父亲就当了三厅厅长,做得还不错。

由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一些文化人士不接受共产党,父亲不能公开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出现。父亲曾经向周恩来要求过公开共产党员身份,这在阳翰笙的回忆录里面有,但因为工作的需要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党不让他公开,这让他忍受着内心的寂寞。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父亲一生都是听党的安排的。解放后,很多老同志在会上看见郭沫若坐在无党派人士一边,都表示非常不理解。按照父亲的性格,他是不能忍受的,但是他一直都忍受着,党怎么需要就怎么做。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时,父亲任校长,考虑到如果年轻人看郭沫若不是共产党员,恐怕会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才重新公布他入党。他的党籍问题是作为重新入党公示的。

曾经有人说我父亲入党没有经过组织程序,我说你不要拿21世纪和20世纪末期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情况。解放后,很多曾经在隐蔽战线工作的同志因找不到过去工作的上线,很痛苦,因为没有人为他们作证了。这些同志即使没有抛头颅洒热血,也是半条命都搭进去的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哪里有那么多纸张允许留下来?

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我母亲作为4位女性之一到机场去迎接。毛主席要会见文化人士,其中有一次文化人士的聚会本是安排在我们家的,我母亲已经准备了很多东西,但由于全城到处欢腾,毛主席过不来了,就到桂园去会见的。会见的时候,我父亲看主席没有表,就摘下自己手上戴着的表送给毛主席,又把自己的派克笔送给了他。这块表毛主席一直戴到临终。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曾说:这块手表我们拿去修过两次,修完了他还戴,一直戴着。我听了以后挺感动。

问:您怎么看父亲在文学、历史、戏剧多方面的丰硕建树?

答:我父亲的学术成果很丰硕。现在他的《全集》出版了,有30多本(《郭沫若全集》共38卷——整理者注)。如果讲话、杂记等加起来就更多了。

1921年他就写了《女神》,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发表了《瓶》、《前茅》、《恢复》等作品。这一时期,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我觉得他就是要用诗歌的激情来反映“五四运动”中青年的叛逆心。

1938年到重庆以后,他创作的核心不是考古而是历史题材的话剧,像《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等,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古为今用,这是父亲创作的特点。他选屈原为题材进行创作,用《雷电颂》来骂这个黑暗的社会:“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这是他很著名的激情朗诵。《屈原》里的《橘颂》是赞美橘的洁白的心灵,橘的纯真,不随风倒。这个“橘子”的寓意就是指一个人基本的品质。这样的戏剧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了枪杆子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国统区,他用文艺创作的手段来震撼人心、团结人心,效果很明显。枪杆子和笔杆子,共同起作用。

历史上那么多人物,父亲为什么刚好选择了屈原呢?我觉得是因为他对屈原很了解。父亲对《楚辞》、《离骚》的研究是他创作《屈原》的基础。除了这部历史剧之外,关于屈原,父亲还有史学研究的成果,如《屈原考》、《楚辞考》等等。他写话剧《蔡文姬》也是如此,随后又有很多关于蔡文姬的史学研究和考证的文章。所以,我父亲有浪漫的一部分,但也有非常写实的、生动的一部分。

1941年的时候,周总理提出由文艺界为父亲搞一个纪念他50岁寿辰和文艺创作25周年的活动。这个活动声势很大,实际上是以此开展的一场重大政治斗争——通过这个活动把国统区民主进步的文化人士都团结起来,冲击法西斯的政治统治。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几米高的毛笔模型上写了“以清妖孽”几个字。这个毛笔模型是作为给父亲的生日礼物的,寓意进步文化人士要以笔杆子做枪杆子,以清妖孽和反动势力。周恩来在这个祝寿活动中发表了《我要说的话》,比较了鲁迅和父亲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在这段话里头,周恩来肯定了父亲在革命中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当时这个活动在延安和国民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重庆时期,我父亲除了写历史剧影响很大外,还有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也影响深远,这就是《甲申三百年祭》。

问:作为父亲,郭老给您留下些什么记忆?

答:解放前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挺多的,解放后我们就住校了,当然也有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父亲的记忆,我在我的书里(即《我的父亲郭沫若》——整理者注)也都写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常带我们去看演出。父亲自己的作品演出时他经常去看,跟演员交流。记得演《屈原》时,父亲和演员们在家里朗诵《雷电颂》,非常激情,在床上跳上跳下。作为作者,他通过自己的朗诵把写作时的激情演示给演员,帮助演员在艺术表演上进一步升华。记得周恩来同志也常常参加。当时大家都很融通,就在我们家里排练,排练累了、饿了就去吃牛肉面,没有那么多程式。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都是走路去,偶尔有人背,没有坐过父亲的车。父亲吃饭也不是专门给做的,而是跟家人一块吃。直到他去世前,在医院里,给他蒸的鸡蛋羹、点心都是素的。我们上班后赶过来看他,一小盘白菜、一个鸡蛋羹,他就说吃饱了,让我们吃。后来我妈说,约法三章,所有的人都说吃过饭了。我们家吃饭剩菜是不倒的,吃完后父亲还要我们舔盘子。寒暑假的时候,父亲让我们每个人在家做一道菜。

父亲特别善良,一般都不跟我们发火,有时候我们太闹、太不像话了,他才发一下火。在政治上父亲对我们没有特别的要求,比如入党,因为他不谈我们也都会这么去做。我们也不给他提什么问题,对此他就对我母亲说过,好像很遗憾,这孩子怎么不提问题?当我们跟他提问题时,他就引经据典,很认真,一会儿去书房找本书,告诉我们这是从哪里出,那又是从哪里出的,真是大师级的讲授。我们当时都不懂事,写了《我的父亲郭沫若》这本书后我才开始领悟,身边这么一个大人物,常在他身边时却没有向他求教。

父亲创作的时候喜欢吃甜点。比如说,他要写东西了,这段时间我母亲肯定要备一份核桃小甜点,还有另外一种酥点。他构思的时间长,一下笔时间就非常短了。比如他写一个剧本,7天就写完了,写完以后他就很放松,带我们出去散步,有时候给我们说说剧中的故事情节啊什么的。他搞创作的时候,还要观察生活,适应环境。在不创作的时候他有很多活动,比如接见啊、开会啊等等。父亲所有的参考书都从图书馆借,创作完成以后就还。解放以前,包括在日本的时候,他买了一些书,这些书分期分批地都捐了,他没有私藏图书的习惯。就像弟弟说过的一句话:老爹的智慧和知识全部在他大脑里存着。父亲还说过:我是一个最穷的人,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他不管钱,不计较这种生活小事。

父亲还是一个挺浪漫、性格爽朗的人。听人讲,他在人民大会堂跟那些老总们讲话时,因为耳朵聋,笑声特别爽朗,但他自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结果人家说:郭老,你的笑声快把人民大会堂给冲破了。

父亲的人生走过了这么几十年,也经历了很多起伏,但我认为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口述人审核,题目为整理者所加。整理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杨山山)

猜你喜欢

郭沫若屈原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天上的街市
屈原之死
山茶花
屈原送米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