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14-06-23田伯平
田伯平
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出现和蔓延进一步表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证明了以下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泡沫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泡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在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全球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其实质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从国际经济关系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涉及各大经济体的现实利益调整,因而必然是一个各国利益博弈的过程,必然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金融关系的挑战。当今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弊端和美元霸权地位是导致危机发生及加剧的重要因素,全球经济回归平衡必须改革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显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和障碍。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痛苦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江苏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应采取何种策略应对?
一、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面临的挑战
1.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过去的20多年,得益于新国际分工体系和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带来的国际市场旺盛需求,江苏开放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9年,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6%,而进出口额、出口额年均增长24%和36.5%,分别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和3倍。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市场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1996~2009年外资企业在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6.9%上升到40.9%,1995年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26%和16%,2006年上升到了105%和59%。根据研究和测算,2000年以来开放型经济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率在50%以上。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意味着支撑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未来经济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江苏的产业结构外向度很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将近一倍,因而国际需求持续下滑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严重,而高度外向的产业结构也不是短期能够调整过来的。
2.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的产业链分工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核心是在市场规律下改变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过度储蓄的全球经济格局,这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布局。目前,有三方面的因素在推动全球产链布局重构:首先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正在促使部分制造业企业回归,同时技术创新也为制造业回归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例如美国一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一次性筷子,已经大量出口到中国。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迅速上涨。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0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0299元增加到40505元,上涨了3倍。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指出,2003~2008年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上升了19%,而美国只上升了3%。此外,土地、能源的价格也在大幅上升。第三是全球分工生产模式大大拉长了产业供应链,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最终组装分布在多个国家,其衔接配合复杂脆弱。2011年3月日本遭受地震和强海啸侵袭,一些关键零部件工厂被毁坏导致全球数家汽车工厂停产。同年10月泰国部分工厂遭受洪水灾害,导致本田汽车的马来西亚工厂被迫停产。为了减少风险,欧美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把工厂回迁本国或“近岸”地点,让供应链尽可能贴近需求地。一场从离岸到近岸的供应链转变正在发生。
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构对江苏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分工将形成严峻挑战。江苏目前的产业链是跨国公司在2000年前后以IT产业为重点、以终端加工组装为核心、以大规模出口为导向建立起来的,而终端加工组装不仅受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大,而且对供应链安全性要求也更高,这两个方面使得江苏的产业链更容易受到国际产业分工变化的冲击。事实上,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环境要求的压力加大,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大量新的生产基地越来越多部署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成都、重庆已成为IT产业的新生产中心,目前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达到了1亿台,已超过长三角地区。
3.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未来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本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博弈和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各国政府受到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采取贸易保护等政策措施,加强对世界经济体系话语权的争夺和掌控,努力使全球经济调整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尽可能少承担全球经济调整的成本和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凭借科技实力的优势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抢抓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运用技术封锁、反倾销等各种手段打压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经济过去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投入推动、成本竞争,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低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以企业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虽然近20年江苏主要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形成了目前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在产业的技术层面,基本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以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为主;在产业的组织层面,主要以分散的要素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薄弱;在产业发展路径层面,主要是跟随和模仿,出口很大但属于自己的创新和品牌不多。在未来发展的竞争中,江苏凭借什么作为核心竞争力?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对江苏未来的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江苏可能的机遇
1.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我国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消费需求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台高筑、劳动成本高、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而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不仅综合生产成本仍然有很强竞争优势,而且国内市场巨大,经济结构调整具有较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事实上,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已成为推动和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江苏产业基础好,苏南地区早在2006年前后就开始转型升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正在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和社会行动。endprint
2.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中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呼之欲出。由于体制等原因,过去的几次全球性产业革命,我国都远远落在后面,而这次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基本是同步的,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国甚至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江苏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强,近两年新兴产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兴起的发展态势,前景良好。而发达国家近年经济不景气,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降低,有利于江苏大量引进,加快创新步伐。
3.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已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当前国际经济治理架构的严重弊端,特别是美国利用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强势地位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把危机转嫁给全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将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整体经济竞争力大大提升,在世界经济和全球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高。欧美发达国家已清楚地认识到,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架构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和支持,包括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得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强力拉动。
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江苏的基本应对策略
1.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江苏继续保持领先的关键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和江苏经济的发展轨迹,很大程度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国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充分表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巨大受益者。然而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并不是中国自己创造的,而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其跨国公司给中国创造的,但中国抓住了这一难得机遇,正确运用了招商引资和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从经济学理论透视中国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其内核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但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第一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已经基本结束,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和调整,但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和许多有利条件,只是发展的路径必须调整,从被动全球化走向主动全球化。即把进一步扩大开放与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优势,主动利用内需市场来调动、吸收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中国的创新性经济,创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从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到基于内需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既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再平衡,消除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过剩产能的困境,更是为了利用国外经济危机给中国引进高级要素所带来的加速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平稳持续发展。因此,启动新一轮的全球化战略,大力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含义。
江苏在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是实施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创造了发展奇迹和可供兄弟省市仿照的经验,也奠定了领先发展的地位。发挥已有的开放经济优势,积极探索从基于外需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到基于内需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转变,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这是江苏转型发展最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也是江苏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2.以路径创新探索江苏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出了很多年,然而进展并不尽人意。原因是,理论上跳不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实践上突破不了路径依赖,始终在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加强外经合作、提升开发区建设等框架模式上做文章,就事论事,所提对策无非是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生产制造”到“服务外包”等等。但是,这些仅仅是现有开放模式的改善和深化,并不是创新和转型,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开放型经济的粗放矛盾。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在创新和升级上下功夫。
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基本途径是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但一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所居地位和实际开放效益,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加入国际分工的路径和方式。从发达国家的开放经验看,尽管时代不同、做法不同,但有三个相同的基本特点:以强大的先进产业作为开放的基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和上世纪初的美国都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也拥有家用电器、汽车等先进产业;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作为开放的主体,并在开放过程中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世界级企业;开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市场的必然结果,市场机制是推动开放的强大动力。而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是基于政策支持而形成的,这同发达国家基于市场推动的开放路径完全不同。基本路径是由各级政府为主导、以优惠政策为手段、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低成本竞争切入国际产业分工链,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以分散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被跨国公司整合。这决定了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尽管发展很快,并带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价值链低端,并不掌握技术和市场。因此,转型升级的重点,首先是努力改变要素直接参与的方式,提高要素的组织化程度。
企业是组织生产要素的主体,提高要素组织化程度的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特别要大力培育民营跨国公司。只有主体强了,才能有效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定要从被国际资本整合资源,努力走向以我为主整合国际资源、包括国际资本。
由于全球经济紧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消费需求已成为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求资源。我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必须好好利用我国的消费需求资源,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出口与进口、投资与消费、引进来与走出去等手段,谋求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在内外市场一体统筹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事实上,基于庞大终端市场的采购力已成为国际分工中最重要的竞争力,美国沃尔玛凭借拥有全球1.5万个大型超市的巨大销售能力,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500强的领头羊。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也由过去的生产企业凭借技术对上下游进行控制,逐步演变为商业终端凭借销售规模对上游生产企业进行控制,苏宁电器的发展就是很好的案例。江苏拥有9000多万常住人口,不仅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完全可以运用消费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培育国际化企业,形成新的优势。endprint
3.以国际化为目标构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新体系
过去20多年,江苏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形成了以开发区为载体、出口加工为导向、外资企业为支撑的开放体系。在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江苏开放型经济应围绕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国际化的目标,以国际化城市为重点、国际化企业为支撑、国际化人才为核心,全面构建对外开放的新体系。
企业是经济的基础和市场的主体,企业的本质是把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实质就是整合要素资源的能力高低。因此,无论发展模式怎样演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最终都要落到企业层面,企业的整体发育程度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强的实际含义是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从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看,是否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资源总是有限的,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大量引进和整合外部资源,而这只能通过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来实现。事实上,区域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整合或者被整合。区域经济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广泛吸收和整合国际资源,显然,能否拥有一批国际化企业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至今仍然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大企业。让本土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并实现国际化,这应该是开放型经济的最重要任务。
什么是经济强省?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企业。2010年我国出口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德国出口产品中80%是自己设计制造,而我国出口产品中70%是加工贸易。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2300多家,而我们目前主要是给跨国公司加工装配,增值率很低。苹果手机主要在中国装配出口,但我国在其价值链中所占份额不到5%。因此,靠引进外企是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的,江苏的现代化必须有一批世界领先企业来支撑。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企业,这已成为江苏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际化企业并不仅仅是指企业有出口或者"走出去"实现了对外投资,而是指在生产、管理、研发等业务范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了规模化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江苏产业基础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苏宁、红豆等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总体而言数量太少、水平还不高。推动江苏企业国际化,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主体。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体制机制的透明度和预期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不能拔苗助长。
4.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江苏的转型发展
江苏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发展,就会率先遇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可能保不住。作为地方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从目前政府主导、不计成本的开放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机制的开放模式。政府应逐步退出微观层面的干预,取消目前的招商引资、出口等考核指标。外向、内向,主要由企业基于市场形势和自身竞争力决策选择;出口、进口,主要由市场按照需求和价格自发调节;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政策上基本平等对待。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不要轻易地去干预市场,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市场功能。
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正是在大开放阶段,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而我们为了吸引外资,给予外资企业很多优惠政策,这对本土企业是很不公平的,近年来虽然已经作了调整,但一些地方在考核指标的压力下,仍然热衷于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给予特殊政策,而忽视本土企业的发展。让本土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并实现国际化,这也是开放型经济的任务。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本土企业成长是政府最重要、最基本的责任。
强化规则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增强体制机制的透明性和预期性。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游戏规则”必须是稳定的、透明的,政府主要是规则的执行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这样才有利于市场主体做出预期判断和行动选择。如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必然会使得企业无法形成合理预期。因此,必须强化“游戏规则”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选择;要减少政策性调控,强化制度性调控,减少机会性引导,强化预期性引导。过多的政策调控会形成市场主体的投机性行为。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浩 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