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高自持 一意孤行
2014-06-23老凹
老凹
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写起来会如此艰难。
艰难,不是不好说,而是总感觉说不好。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不好,固然是由于本人“半瓶醋”的水平所限,但实在与所揽的活儿太难做也不无关系。
说起来,与李小明认识交往也有七八年光景了。虽然不住在一个城市,单独交往很少。但由于同为铁路书协理事,每年在一起活动至少也有一、二次。展览、笔会,彼此的作品,彼此写字的情况,都是清楚的。况且每次活动,同吃同住同行,彼此聊天交流,观点碰撞也不少,怎么写一篇批评李小明书艺的文章会如此艰难呢?
也许,问题确实出在我要批评的对象——李小明身上。
李小明虽然只有四十五六岁年纪,按书界的公认标准,甚至可以称为青年,但这小老弟却是一位见识颇广眼界颇高技艺颇全个性颇强、而且对书法艺术具有宗教情结、丝毫不愿苟且的一个十分严肃的书法家。
对这样一位书家作批评,你能有丝毫马虎,能不感觉困难吗?但,揽下的瓷器活,再难也得做。怎么做呢?庞杂的事情先从易处着手。先说李小明的画吧。因为小明虽是书画印兼治,做画,只作文人小品,一盏油灯,两尾游鱼,三五棵蔬果,一两头黄牛什么的,写心遣兴而已,看来小明并不以此为职志的。但寥寥数笔,却显现着作者孤寂高雅的心境,且因为具有较深厚书法功底,笔墨到位,所画之物或憨态可掬,或调皮可爱,或空寂安娴……总之皆神情毕现,且出尘脱俗。这些画作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高韬儒雅的情怀,是断然作不出的。
再说篆刻。我私下认为,真正把书法作职事的,大都书印兼治。而且小明于篆刻一艺用功颇勤,成就可观。在我索取的资料中,有数篇评论文章对此作了肯定。尤其篆刻名家赵熊先生还对此有专门分析。而我手头也有一方小明刻的印章。毋庸置疑,小明的篆刻不仅是成熟的,而且是高格不俗、意味清雅、颇堪玩味的。小明的印,显然已是相当老到,可以不逊于当代一些篆刻名家了。
至于书法,应该算是小明的主攻了,既是主攻,当然就需着意经营。而着意经营,小明不但数十年不辍地勤苦临习经典法贴,而且十分注重书法理论的研究,所能搜寻到的优秀作品,他一定反复解读琢磨,对其笔法、墨法、线性变化、章法构成、包括落款用印等各种因素都力求知其用,明其理,务求穷通。为了穷通书理,他特意到大学进修了书法史论研究生课程。
理论的穷通和长期笔墨功夫的锤炼,使小明书法创作不仅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且落笔即具较高的格调。
小明的书法创作不仅真草隶篆行兼修,而且各体都具不同流俗的审美层次。各体都十分讲究个人的语言风格,坚决不让它混同于熟见的古贤时俊。而小明这种不同他人的艺术语言风格,还呈现着审美取向上的多元复杂和融合,就像西安名吃羊肉泡馍,鲜香辛辣厚重浓郁,让人舌根生津,满口含涎,却难以说清究竟什么滋味。尤其小明的篆隶和行草书,更是神出鬼没不可端倪。
铁路书法家笔会时,我多次留心了小明写字的状态,这位平时交往中沉默寡言,谦谨甚至略显羞涩,个头也不算高大的年轻人,一旦执笔立于案前,立刻像一位统领千军万马攻城掠阵的大将军。书法所讲究的各种构成形式,各种笔法、墨法、章法;线条的各种质感形态,美学上的各种意味情致,此时会全部聚集在他胸腹之内,一任他循自己的情绪颐指气使,安排调遣。笔下流泻而出的线条,往往出人意料,气象万千。如果你只是一位恪守传统经典,或只习惯于整饬雅致传统观念的书法同道,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粗野;而如果你同样接受现代书法的理念,你就会发现,小明是在一幅作品里,尽可能丰富地融合进各种审美情趣,尽可能多样地使用阴阳虚实等矛盾构成,从而增强作品审美上的浓厚深邃感。
不可否认,持这样一种书法理念,这样一种创作态度,既需要书家具有高迈的情操,开阔的胸襟,又需要书家能积淀起足够深厚的学养。林散老说他的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相信应是我们有志书法者置之座右的醒世格言。
徐悲鸿先生说:“好的画家,一定要一意孤行。”小明先生既已做了“书法圣徒”(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但愿一意孤行走下去。目前的创作,虽清迈高格意韵不俗,但我感觉仍时有突兀不顺之嫌;山林气虽重,但含蓄儒雅不足。这肯定与小明年纪尚轻有关。依小明的灵慧、依小明的虔诚、依小明的勤苦,人书俱老,终成大器,当不会是我等忘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