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
2014-06-23景艳
景艳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
景艳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普通肺炎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阵发性咳嗽,热程1~7 d。实验室检查CKMB增加,影像学检查小斑点状模糊影;观察组年龄、季节、居住环境、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季节、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是造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小儿在秋冬季节出现持续高热、阵发性咳嗽、免疫力低下,且有支原体流行期接触史,可高度怀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应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小儿
肺炎支原体(MP)是造成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容易引发扁桃体炎、咽炎等,严重者会造成肝炎、脑膜炎、心肌炎等脏器功能损伤,危害着小儿的生命安全[1]。大量研究表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在15%~20%,流行年可达到30%以上[2]。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对其危险因素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为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本文选取2012 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5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6.21±0.57)岁。热程1~14 d,平均热程为(6.34±1.32)d。选取同期普通肺炎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6.27±0.59)岁。热程1~13 d,平均热程为(6.31±1.29)d。
1.2 入选条件 高热持续10 d以上,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存在紊乱纹理,有不清晰影,胸片异常或者表现为双侧弥漫性间质性肺浸润;ELISA法检测发现血MP-IgM为阳性;排除其它病原体造成的肺部感染和先天性肺部疾病患儿。
1.3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热程、居住环境、流行接触史、C3和C4补体值、抗生素应用时间等,对患儿进行X线胸片检查和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其中C3和C4补体值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ELISA法检测试剂自天津购买,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阵发性咳嗽,热程1~7 d。实验室检查CK-MB增加,影像学检查小斑点状模糊影。见表1。
2.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在年龄、季节、居住环境、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上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见表2。
2.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季节、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是造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表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s)
表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s)
组别 性别(男/女)年龄(岁)季节(秋冬/春夏)居住环境(城/乡) 24/21 6.21±0.57 30/15 12/33对照组 25/20 6.27±0.59 24/21 19/26 P值观察组热程(d)观察组>0.05 <0.05 <0.05 <0.05组别 流行接触史(是/否)低补体状态(是/否)抗生素应用时间(d) 16/29 33/12 8.34±1.77 6.34±1.32对照组 10/35 25/20 5.62±1.54 6.31±1.29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原核型微生物,会造成人类呼吸道感染,主要经过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是能够独立生存的、在无氧和有氧的环境中均能够生长的原核细胞,它能够独立生存,可塑性强,没有细胞壁,且具有高度多形态性。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导致急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支原体肺炎等病理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阵发性咳嗽等[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病机制为肺炎支原体在一端有特殊的末端结构,会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上,损伤细胞,还会破坏细支气管和支气管之间的黏膜层,造成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从而造成微绒毛运动停滞和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使肺泡壁增厚[4]。
肺炎支原体对能够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并不敏感,目前治疗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的作用。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如果患者的高热仍不退,影像学检查加重,则怀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阵发性咳嗽,热程在1~7 d,实验室检查存在CK-MB增加,影像学检查存在小斑点状模糊影。但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影像学检查并不典型,因而极容易造成误诊。如果早期未进行诊断而滥用抗生素,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毒性、耐药性等严重后果,因而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在年龄、季节、居住环境、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上与小儿普通肺炎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季节、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是造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国内相关研究[5]结果基本一致。从年龄来看,小儿肺炎支原体患者主要集中在6~9岁,在1岁以下小儿比较少见,说明6~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婴幼儿中初次感染比较多见,且主要为隐性感染,这可能是因为初次感染时使患儿致敏,再次感染时变态反应加重[6]。从季节来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发病,这主要是因为肺炎支原体耐冰冻不耐热,在37℃下能够存活数个小时,因而秋冬季节容易发病[7]。在低补体状态上,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患儿,这说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存在免疫紊乱。从流行接触史上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时间在2年左右,在此期间其发病率是普通时间的3~4倍,而本研究中45例患儿中有16例患儿存在流行接触史,且多发于乡村中的密集地区,应该引起重视。从抗生素应用时间上看,抗生素应用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这主要是因为患儿感染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会抑制肺炎支原体感染,还会使机体产生一定抗体,造成脏器功能和系统的免疫损伤,从而加重患者的感染,降低患者的免疫力[8]。
综上所述,如果小儿在秋冬季节出现持续高热、阵发性咳嗽、免疫力低下,且有支原体流行期接触史,可高度怀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应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
[1] 乔文华.小儿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肺炎30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516-3517.
[2] 黄开明,杨 波.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18(29):4524-4525.
[3] 袁俊婷.1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97-98.
[4] 张先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4(11):1301-1303.
[5] 刘明伟.62例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6):1022-1023.
[6] 庄帝钱,赵 芳,李耀武,等.小儿支原体肺炎162例肺部后遗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3,(4):446-447,452.
[7] 李文松,韩玲芝,李玉洋,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53-55.
[8] 卜 隆.小儿支原体肺炎继发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9):1712-1714.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in children
JING Yan.(Jiangdu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u City,Jiangsu 2252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MP)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45 patients with MP infe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3 were chosen as an observation group,meanwhile the same number of cases with common pneumonia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recorded and univariate/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Results MP infection in children was characterized by fever and paroxysmal cough.The fever may last 1~7 days.Laboratory tests indicated the increase of CK-MB and small punctate opacities were found in imaging examinat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age,season,residence environment,epidemiological contact history,low complement state,and timing of antibiotic use(P<0.05).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ge,season,epidemiological contact history,low complement state,and timing of antibiotic use might contribute t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MP infection in children.Conclusion If sustained high fever,paroxysmal cough and low immunity present in children in fall and winter and there is an epidemic history of exposure to mycoplasma,MP infection can be highly suspected.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strongly recommende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Children
R725.631
A
1008-7044(2014)06-0552-02
2014-04-03)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儿科,225200
景 艳(1978-),女,江苏扬州市人,主治医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