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在声门下气道冲洗中的效果观察

2014-06-23邓娟蔡瑞霞罗春霞魏泉玉

海南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套囊密闭式工时

邓娟,蔡瑞霞,罗春霞,魏泉玉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院三明市第二医院ICU,福建三明 366000)

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在声门下气道冲洗中的效果观察

邓娟,蔡瑞霞,罗春霞,魏泉玉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院三明市第二医院ICU,福建三明 366000)

目的探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在声门下气道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48 h、气管切开前无呼吸道感染、均留置鼻饲管的患者100例,按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注射器冲洗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两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等。结果B组两周内VAP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明显少于A组,护士操作依从性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声门下气道冲洗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VAP及呛咳发生,而且操作简便,能大幅度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操作依从性。

声门下冲洗;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人工气道建立和呼吸机使用在临床重症患者治疗中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VAP的发生与气囊上滞留物细菌繁殖和移位有关[2]。声门下气道冲洗引流能有效减少声门下滞留物量,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及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3-4],我们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声门下气道冲洗,与传统开放式注射器冲洗的方法比较,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并行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且符合以下条件:气管切开前无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时间>48 h;留置鼻饲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根据患者入住的时间顺序,按单双号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两组均选用高容低压型可冲洗式气管切开套管(Sm ithsmedical International Lim ited公司),该套管背侧有一单行腔道直通声门下,终止于套囊上缘,套囊侧管末端可连接注射器或负压吸引装置进行吸引气囊上滞留物。所有参与操作的护士均经过统一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其他基础护理按照气管切开及预防VAP护理措施执行。每4 h监测气囊压力,保持于20~25mmHg(1mmHg=0.133 kPa)[5],使气囊腔隙处于密闭状态。冲洗液为生理盐水100m l+盐酸氨溴索45mg。

1.2.2 操作方法A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注射器冲洗方法,冲洗时,打开连接口包裹的纱布,消毒套囊侧管连接口,戴无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吸冲洗液2~3m l,匀速、低压注入套囊侧管,停留2~3m in,再由原侧管吸净冲洗液。如果潴留物多或呈脓性,可反复冲洗,直到液体澄清,冲洗液每次尽可能吸净,避免误吸、呛咳。冲洗完,消毒负压吸引连接头,再连接于套囊侧管,外面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次冲洗后均需更换纱布。B组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冲洗,套囊侧管、冲洗液、负压吸引接头等均常规消毒。连接两个三通开关备用,冲洗液接输液器排气后卸下头皮针,连接于双连三通开关左接口,调节冲洗液压力,液面高度距离床面40~50 cm;负压吸引接头连接于双连三通开关的右接口,套囊侧管接于右侧三通的中间接口;这样就形成双连三通开关的左端为冲洗端,右端为吸引端。冲洗时,常规手消毒后,将吸引端三通关闭,开通冲洗端,冲洗液经三通开关、气管套管的套囊侧管缓慢、匀速注入声门下,三通开关每完全开放一次,冲洗液为2~3m l,立即关闭冲洗端三通,停留2~3m in,打开吸引端,吸尽冲洗液和分泌物。两组方法均采取持续低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为每2 h冲洗一次,每次冲洗前向气囊内注入1~2m l气体,使气囊压力>25mmHg,气囊腔隙处于密闭状态,避免冲洗时冲洗液延气道缝隙流入下呼吸道,引起误吸、呛咳,冲洗完后抽出注入的等量气体。吸引负压均调节于15~20 kPa[6],避免负压太大,损伤气道黏膜及引起呛咳、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6]。

1.2.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两周内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每日评估,VAP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7]。②两组患者每次冲洗时呛咳发生情况。③两组操作的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护理工时数计算以每次完成冲洗所需时间进行统计,A、B两组各采集200例次进行实验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比较A组50例中呛咳例数15例,呛咳率为30%,B组50例中呛咳5例,呛咳率为10%,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5)。两周内VAP发生例数A组12例,B组4例,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同时两组在VAP发生时间比较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比较(±s)

表1 两种方法VAP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呛咳例数比较(±s)

组别例数呛咳[例(%)]VAP发生时间(d)两周内发生例数发生率(%) A组B组t值/χ2值P值50 50 15(30) 5(10) 6.25<0.05 8.2±3.3 13.0±4.1 6.45<0.05 12 4 4.76<0.05 24 8 9.52<0.05

2.2 两种方法所需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的比较A组每次完成冲洗的护理工时为(7.0±1.5)m in/次,B组为(3.2±1.0)m in/次,B组的护理工时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8,P<0.05)。B组因为护理工时短,护理操作简便,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护士的依从性,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所需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比较(±s)

表2 两种方法所需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比较(±s)

组别冲洗例次护理工时(min/次)护士操作依从性(%) A组B组t值/χ2值P值200 200 7.0±1.5 3.2±1.0 29.80<0.05 92 99 4.19<0.05

3 讨论

3.1 声门下气道冲洗的意义人工气道建立破坏了患者呼吸道正常解剖、防御功能,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8],且留置鼻饲管行肠内营养,口咽部分泌物、痰痂、胃内容物返流物等积聚于声门下间隙、气囊上方,而常规口咽部、气道吸痰无法清除声门下潴留物,致声门下大量细菌定植、生长。气管套囊表面皱褶与气管壁之间无法形成机械屏障,易致分泌物沿管壁下流渗漏到气管、细支气管,致吸入性肺炎或VAP发生。国内报道VAP发生率为16%~60%[8]。声门下气道冲洗、引流能有效减少声门下潴留物量,减少声门下细菌定植浓度及误吸机率,并通过潴留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从而降低VAP发生率、病死率。

3.2 两种冲洗、吸引装置的临床效果比较

3.2.1 两组方法的VAP发生时间、发生率不同A组方法虽然能降低VAP的发生率,但每次冲洗均要打开包裹纱布,反复消毒各连接头,人为污染机率明显增加。同时由于频繁开放各个连接头,使与套囊侧管连通的气道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增加感染机会。B组密闭式冲洗装置左侧为冲洗端,右侧为吸引端,且套囊侧管连接于吸引端三通的中间接口,两侧利用三通开关相互不连通、不接触、不污染,在冲洗和吸引过程中,无需打开套囊侧管、负压吸引连接头,形成了一个密闭、无菌的状态。表1可见B组VAP发生例数、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VAP发生时间比A组延迟,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更能有效延长VAP发生时间、降低发生率。

3.2.2 两组方法发生呛咳不同气道冲洗时冲洗液推注速度要匀速、缓慢,以免引起呛咳[9]。虽然所有护士均经过统一培训,但护士操作熟练度和工作经验的差异性,及病房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护士冲洗时推注压力和速度不同,当推注压力和速度过大或过快时,有发生刺激性呛咳和气道损伤的危险。B组三通开关每完全开发一次,冲洗液为2~3m l,冲洗容量恒定。冲洗液的液面高度距离床面40~50 cm,压力低且恒定,冲洗时利用重力作用,匀速、缓慢,对病人气道刺激小,表1可见B组呛咳发生例数明显低于A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能有效减少呛咳发生。

3.2.3 两组所需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不同A组操作繁琐,每次冲洗时均要频繁转换和消毒各连接头;冲洗液因反复穿刺抽吸,每4 h需更换一次;注射器、包裹纱布每次更换。冲洗时无菌要求高,ICU护理工作量大,护士操作依从性降低。B组操作简便,每次冲洗时只需开通转换密闭式冲洗装置的冲洗端和吸引端三通1~2次。因冲洗装置处于密闭、无菌状态,冲洗液和冲洗装置只需24 h更换一次。表2可见B组护理工时显著低于A组,护士操作依从性高于A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可以大幅度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气道冲洗的操作依从性。

综上所述,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声门下气道冲洗方法,不仅更能有效地降低VAP及呛咳的发生,且操作简便,可大幅度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操作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周丹丹.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比较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9,12(8):993-994.

[2]杨秀芳.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4):271-274.

[3]李金花.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7):1614-1615.

[4]韩小云.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护理学杂志,2006,21(17):14-15.

[5]刘淑红.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19-22.

[6]来纯云.不同强度负压吸引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B):1392-1393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8]张宪芬.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5):77-78.

[9]余缤虹.定期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1):6-7.

R472

B

1003—6350(2014)04—0616—03

2013-09-10)

福建省三明市科技基金(编号:2011-S-22)

邓娟。E-mail:2581345646@qq.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42

猜你喜欢

套囊密闭式工时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急诊科气管插管患者套囊压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套囊充气方法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
密闭式矿热电炉生产锌粉节能优化设计
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使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