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疫情分析
2014-06-23谭学筠李大兴肖伦熊飞王志勇
谭学筠,李大兴,肖伦,熊飞,王志勇
(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0039)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疫情分析
谭学筠,李大兴,肖伦,熊飞,王志勇
(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0039)
目的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近年来的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探索防治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2012年艾滋病疫情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九龙坡区1997-2012年HIV/AIDS累计报告754例,死亡104例;各街道、乡镇均有发病,以城区为主占71.49%,农村占27.72%;男女比为3.19:1;年龄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76.13%;职业以家政、家务、待业者和工人为主,占41.51%;传播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0.50%,其中异性传播占52.25%,同性(MSM)传播占28.25%;文化程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小学、文盲、不详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33%、25.33%、21.49%、13.13%、1.19%、0.53%。结论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流行呈中流行状态,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
艾滋病;疫情分析;防治
近年来,艾滋病(AIDS)和艾滋病毒(HIV)感染在我国呈蔓延扩散趋势,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1]。重庆市九龙坡区自1997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已逐步扩散至全区各街镇,为了解其流行趋势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本文对1997-2012年报告的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HIV/AIDS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1997-2012年的数据,选取发病日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的HIV感染人数和AIDS发病人数。
1.2 方法采用Excel2003和SPSSl9.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计算发病率、病死率、构成比、增长速度,分析HIV/AIDS患者疫情的分布。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自1997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12年12月31日,累计发现HIV/AIDS 754例,其中HIV感染者452例;占病例总数的59.95%,AIDS 302例,占40.05%;死亡104例,病死率13.79%。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增长率高达680%,2008年以后,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报告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见表1。
2.2 地区分布重庆市九龙坡区18个街镇均有发病,以城区报告发生为主539例,占发病总数的71.49%,位于前三位的地区是杨家坪街道123例,石桥铺街道106例,黄桷坪街道68例,分别占城区病例总数的22.82%、19.67%、12.62%;农村发病209例,占病例总数的27.72%,位于前三位的是西彭镇46例,华岩镇42例,铜罐驿镇41例,分别占农村病例总数的22.01%、20.10%、19.62%,见表2。
表1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增长速度
表2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城乡统计表
2.3 人群分布累计报告现住址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的754例HIV/AIDS中,男性574例,占病例总数的76.13%,女性180例占23.87%,男女比为3.19:1;年龄最小11岁,最大92岁,其中11~19岁15例占1.99%,20~49岁574例占76.13%,50岁以上165例占21.88%;职业分布最高为家政家务及待业216例占28.65%,其次是工人97例占12.86%,见表3。
表3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职业统计表
2.4 传播途径累计报告的患者中,经性途径传播为607例(其中异性传播394例,占52.25%,同性传播213例,占28.25%),占80.50%;经注射毒品感染138例,占18.30%,同时经性接触加注射毒品感染1例,占0.13%;经其他及不详途径8例,占1.06%。1997-2006年感染者主要以注射毒品为主,异性传播于2006年后呈快速增长,2005年开始出现同性(MSM)传播,2009年后MSM传播途径的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见图1。
2.5 患者来源阳性患者来源由高到底依次为检测咨询202例,其他就诊者检测145例,劳教戒毒及其他羁押人员强制检测101例,术前检测88例,专题调查75例,性病门诊31例,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26例,献血人员检测23例,孕产期及婚前检查14例,受血(制品)前检测11例,出入境人员体检5例,娱乐场所人员体检3例,其他30例,见图2。
图1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传播途径分布
图2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HIV/AIDS来源
2.6 患者学历由高到低依次为初中289例,高中或中专191例,大专及以上162例,小学99例,文盲9例,不详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33%、25.33%、21.49%、13.13%、1.19%、0.53%。
3 讨论
3.1 九龙坡区HIV/AIDS的流行特点①1997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与我国其他省市增长趋势一致[2]。②九龙坡区各街镇均有发病,可见艾滋病已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应注意全民预防。③人群分布男性多于女性(3.19:1),与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男性多于女性一致[3];且以家政家务待业、下岗工人、居住在城区的、学历为初中、高中或中专的20~49岁青壮年为主,农村人口感染少,这是由于学历较低无特定技能的青壮年、无业下岗人群流动性大,较易产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一特点也与全国及重庆市HIV感染者分布特点一致[4]。④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二种传播途径并存。1997-2006年感染者主要以注射毒品为主,2006年后性传播呈快速增长已成为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疫情上升明显,由2005年2.54%上升至2009年的42.31%,与全国及重庆市的趋势一致[5-6],2009年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近几年九龙坡区加大了对MSM人群的干预力度有关。⑤阳性患者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其他就诊者检测及术前检测,这些迹象显示重庆市九龙坡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符合我国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持续扩散的全国大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3.2 九龙坡区疫情现状分析①九龙坡区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及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经调查HIV感染者和患者中70%处于流动状态[7],流动人口特性决定了防艾工作的难度,流动人口由于其自身的流动性、寂寞感、“性道德观念”、知识缺乏、生殖健康行为、“客位感”等特性,导致他们更易感染与传播艾滋病[8]。②九龙坡区娱乐场所比较集中,存在大量的桥梁人群,由于性观念的改变,婚前、婚外性行为增加而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增加了经性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另外,女性吸毒者普遍从事性服务,加速了HIV从吸毒人群经性服务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和蔓延。③MSM人群已成为受HIV影响的主要高危人群之一,九龙坡区系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重庆市MSM高性病患病率、高HIV感染率、多性伴、无保护性肛交、低安全套使用率的这一现状[9],让保留传统异性婚姻的此类人群,极易将HIV感染的高风险扩展至一般人群。④2006年以来九龙坡区开展监管场所监测、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比尔盖茨艾滋病项目,使HIV监测网络不断完善,防治手段和力度的不断提高,监测覆盖面和监测力度逐年加大;自愿咨询检测的开展和市民对艾滋病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增强,主动寻求HIV检测者明显增加;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住院患者术前HIV抗体筛查。鉴于以上原因,不仅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得以发现,而且感染者得以较早发现。
3.3 预防控制对策结合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10]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11]的要求,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仍应继续采取以下有效措施:①加强对HIV/AIDS的管理。加强对HIV/AIDS的管理是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蔓延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关心、帮助、善待感染者和患者,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健康、支持和宽松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他们改变危险行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加强对其性伴的监测,提供心理支持和相关的防制知识。②开展广泛、深入、持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消除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尤其加强对家政家务、异地务工及待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减少婚外性行为,避免发生高危行为。③继续加强对暗娼、嫖客、男男性接触者、吸毒者、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的监测、检测力度和行为干预,大力推广普及安全套使用以增加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比例,使得监测、干预工作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④建立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能力。志愿者队伍是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在各种职业、各类人群中招募培训志愿者,教志愿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干预的技能技巧,同时要为志愿者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志愿者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能力,做好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等工作。
[1]孙江平.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12):859-861.
[2]廖清华,杨晴,卢飞豹,等.1994-2011年江西省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2012,46(11):1038-1039.
[3]Xu H,Xu ZW,Xiang Z,et al.Epidemiological charactenistics of HIV/AIDS and its control strategies in Xiaoshan distdct during 2000-2009[J].Chincse Rur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2011, 31(3):296-298.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协作组.中国1995-1998年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4.
[5]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EB/OL].[2009-12-30]. http://www.ChinAIDS.org.cn/n16/n1657/n32569.files/n32570.pdf.
[6]丁贤彬,邝富国,凌华,等.重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2005,9(4):340-341.
[7]姚远,熊鸿燕,李大兴,等.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性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践与评价[J].重庆医学,2012,41(15):1529-1531.
[8]李孜,石淑华,马敬东.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现实需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5,24(20):3213-3215.
[9]冯连贵,丁贤彬,卢戊戎,等.重庆市男男性接触人群高危行为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7,7(5):483-486.
[10]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2007.
[11]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R]. 2012.
Analysis of AIDS epidemic from 1997 to 2012 in Jiu longpo District of Chongqing.
TAN Xue-jun,LIDa-xing,XIAO Lun,XIONG Fei,WANG Zhi-yo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Jiulongpo District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39,CHINA
Objectivee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AIDS epidem ic in recent years in Jiulongpo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methods of prevention.MethodsThemethods of descriptive epidem iology were used to analyze AIDS epidem ic report from 1997 to 2012 in Jiulongpo Districtof Chongqing city.Resu lts A totalof 754 casesof HIV/AIDSwere reported in Jiulongpo Districtof Chongqing from 1997 to 2012,including 104 casesof death.The reports distributed over all streets and tow ns,mainly in the city(accounting for 71.49%),then ruralareas(accounting for 27.72%).The ratio ofmale to female w as 3.19:1.The patientswere found tomainly in the age of 20~49 yearsold(76.13%),w ith occupationsmainly covering domestic,household chores,the unem ployed and w orker (41.51%).The paths of transm issionmainly included sexual contact(accounting for 80.51%),of which heterosexual transm ission accounted for 52.26%and homosexual transm ission accounted for 28.25%(MSM).The educa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cluded junior school(38.33%),senior shool(25.33%),college and above(21.49%),primary school (13.13%),illiteracy(1.19%)and unknow n(0.53%).ConclusionThe transm ission of AIDS epidem ic appears up-down state,spreading from high-risk groups to generalpopulation and appearing the trend of fastgrow th.
AIDS;Epidem ic analy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R512.91
C
1003—6350(2014)04—0599—03
2013-08-07)
谭学筠。E-mail:txj516@163.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