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前沿

2014-06-23

中国民政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区

学术前沿

★ 治理现代化:让权力回归本色

丁元竹在2014年4月7日《文汇报》上撰文指出,保护和监管市场,建设法治经济,通过社会政策兜底,实现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组织的绩效管理,实现其善治,是当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任务。

市场秩序依赖于政府法制建设和权力规制。市场的权力是分散的,这些分散的权力要有秩序,必须依法运用,所以市场经济又是法治经济。政府是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市场的主体。政府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要规范自己,这就是要谨防政府机构和公务员滥用权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公权力的约束摆在一定范围。

以公平正义原则设计关乎人民福祉的政策。政府行使权力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它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上。政府要最大限度确保社会政策的公共性,避免利益集团干扰。在社会政策制定领域,如何确保政策的公共性依然是一个确保实现公平正义的大课题,也是界限政府作用和界定的关键。

以制度建设严格限制公权力和预防腐败。政府的权力通常是通过它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和政府雇员来实施的。严格限制公务员滥用公权力,预防官员腐败,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的善治机制。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的善治机制,就是实现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善治的意义在于,社会组织的财富归公共所有;社会组织的权利不是归捐赠者、政府官员或专业管理者所有,而是归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志愿者领导人组成的理事会所有。

★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动向

杨文伟在2014年3月31日《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一直处于不断分化和流动的状态之中,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铁板式的阶层结构被打破,新阶层关系和阶层内部结构不断地分化重组。为此,许多学者对此重新定义,如“层化”论、“断裂”论、“碎片”论、“固化”论。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共识点较少、比较研究欠缺、单一学科色彩浓厚、满足于提出问题。

对此,一是要继续提高理论整合度。依据阶层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趋向或迹象,积累经验资料,努力探寻研究结论间的共同点,最大限度地形成理论共识。二是要着手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开展跨学科协作交叉研究,全面深入把握其本质。三是要突出历史和国际比较视野。纵向上应将现阶段的阶层结构变动现象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出现的同类现象相比较;横向上应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美、俄、日、印等大国曾经或同期出现的阶层结构动向作比较。四是强化对策性研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推进社会建设当务之急就是优化阶层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究应在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两个层面上勾勒出优化阶层结构的“路线图”,以期加强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总结、凝炼出一系列有启发意义的基本方略和行动路线。

★ 从源头遏止和纾解社会戾气

王列珉在2014年4月15日《学习日报》上撰文指出,戾气弥散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依法严惩个人极端行为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第一,从源头上遏止和纾解社会戾气,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要下决心调整利益格局,着力缩小贫富差距;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第二,各级政府和人大代表应肩负起体察民意的责任,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需要各级政府为群众构建表达和就地解决利益诉求的常态化机制,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第三,将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到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推动公益化心理咨询机构全面入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乡村,组建实时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广泛招募高素质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开展专业化辅导。提升人们的归属感、愉悦感,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第四,在全社会倡导友善文化,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都应当在信息传播中遵循公序良俗,杜绝炒作“冲突话题”,共同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行网络传媒从业人员执证上岗制度,引导网民远离低俗文化、消解无谓愤怒。各级党组织和文明办应在全社会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缓和社会生活的张力、化解社会心理失衡、消除社会浮躁情绪。公民个人也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他人、肯定他人、尊重他人,更多地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包容他人,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

爱思想网站2104年4月13日刊载李培林文章《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该文指出,要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就要从国情出发,盘活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存量,扩大社会组织资源的增量,通过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的双轨驱动,来构建我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一,大力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在新的社会组织框架中,要特别注意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区具有成为新型公民社会管理基础的趋势,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探索多样性的、分类指导的管理方式:对管理类事业单位,在保证财政供给的同时,要坚决切断管理收费与成员报酬之间的关系,实行严格的预算约束;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有更细致的财务管理,保证具有比政府直接办事业和完全市场运作更好的公益服务效果;对经营类事业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改制,并规范其经营行为、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第三,积极实现人民团体的职能转变。要发挥人民团体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第四,稳步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要以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要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 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矛盾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2014年第8期《求是》上撰文指出,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面对“发展中的烦恼”,首先要科学认识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一是用“古今中外”的方法认清大势、把握方位。所谓“古”,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历史的比较中观大势、把方位、增信心。所谓“今”,就是从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看问题,研究我们所进行的“伟大斗争”所呈现出的“新的历史特点”。所谓“中”,即从中国基本国情看问题,从中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谓“外”,就是以国际视野看问题,把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放到世界历史长河中去认识,通过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当前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二是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性客观地看问题,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理性对待。发展地看问题,就是把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看作一个过程,看变化、看方向、看趋势。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立体的思维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看大势、看主流、看方向。三是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用务实担当的精神立言立行。解决中国问题需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战略思维和全局驾驭能力;解决中国问题要有创新意识和改革勇气;解决中国问题关键靠知行统一。

★ 社区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唐忠新在2014年4月4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城乡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性工程。

要明确把握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社区治理属于地域性基层社会治理范畴;社区治理是行政管理服务和群众性自治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共治”属性;社区治理客体(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公共行为和公共事务;社区治理主要依托社区服务来推进实施。要着重抓好社区治理创新的突出任务。一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推动形成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要按照党的领导和居民群众当家做主与依法治理社区相统一的原则,探索党组织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社区决策和行动的有效途径。二是强化和改进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功能。要深化基层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增强面向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创新行政管理服务方式。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群众性自治。要建立健全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居(村)民自治活动;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团自治;要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推进社区业主自治,完善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共管机制。四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要大力发展基层政府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群众性互助和社区志愿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 公众参与应避免“为参与而参与”

魏青在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行政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决策具有公共性,旨在为公众谋取福祉,公众自然对自身的福祉具有发言权;二是权力的天然属性,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没有更多的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就容易失去正当性、公平性。行政决策广泛引入公众参与,需要体现的是参与的有效性,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的作秀,因为公众参与是有运作成本的,而且参与越广泛越深入,成本就越高。为避免“为参与而参与”,行政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条:第一,行政决策具有公共性,要获得正当性并为公众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就不能与群众的利益诉求偏离太远。要得知广大公众的价值倾向,让公众参与是最直接的途径。允许更多公民进入行政决策的制定程序,表达其价值倾向,在必要时鼓励参与者内部协商和讨论,以达成某些基本共识,就可以使行政决策的制定具备基本的公共性。第二,除了要知晓公众偏好之外,行政决策时还需要了解政策所涉及的各方利益。一方面是为了确定在具体情境中什么是真正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论证追求这种公共利益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该行政决策涉及到大量利益冲突时,采取公众参与程序,有助于查明相关利益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识别明晰公共利益。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