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4-06-23娜王显超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7期
关键词:通率心血管病病死率

李 娜王显超荣根满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门诊,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李 娜1王显超2荣根满3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门诊,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分析3种溶栓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对比与临床意义。方法对5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从中选择226例进行不同溶栓药物治疗,观察其用药前后血管再通率、5周病死率、再次梗死率、溶栓出血并发症。结果3组溶栓患者间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溶栓距发病时间无显著性差别,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0.8%、73.5%、78.9%,P均>0.05,5周病死率为8.85%,再次梗死率为6.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尽早进行静脉溶栓,可降低早期病死率,改善AMI的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对比;预后

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226例接受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溶栓率52%,比一般市属医院高约20%。本组对尿激酶(UK)、重组链激酶(r-SK)和德国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2例,随机从中选择226例进行不同溶栓药物治疗,其中男160例,女66例,年龄45~80岁,平均61.2岁。选择标准:①缺血性胸痛持续≥30 min,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心电图(ECG)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0.1 mV;胸前导联≥0.2 mV;③心肌酶升高≥正常值2倍以上,肌钙蛋白阳性,其中有14例未来得及化验。入院后6 h内死亡。④距发病≤12 h,且无溶栓禁忌证;⑤年龄≤70岁,但年龄>70岁,一般情况好者也可入选。

1.2 方法

①溶栓前口服阿斯匹林300 mg,以后每日300 mg/d,3 d改服80~100 mg/d,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②国产UK 1.7万~2.2万IU/kg,30 min静脉滴入,滴完后监测APTT,达50~70 s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 mg,2次/天,持续(克塞)3~5 d;国产r-SK 150 U/30 min静脉滴入,给药前常规静注地塞米松5 mg;德国产rt-PA 100 mg,其中15 mg,2 min内静注,继50 mg,30 min静脉滴注,然后35 mg,60 min静脉滴注,其中有4例体质量<60 kg者,给予小剂量50 mg即8 mg静脉推注,42 mg于30~60 min内静脉滴注,用rt-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静脉滴注,rt-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 U,静脉滴注48 h,监测APTT维持在50~70 s,以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 mg,每12小时/次,持续3~5 d。③无低血压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30~100 μg/min,每次持续8~12 h,每日1次,持续3~5 d。

1.3 疗效评价

①血管再通判定标准:a.自溶栓开始2 h内胸痛缓解≥70%;b.自溶栓开始2 h内抬高最显著的ST段迅速回降>50%;c.自溶栓开始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d.血清酶CK-MB峰值前移至距发病14 h内,CK峰值前移至16 h内,4项中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考虑再通,但仅有1、3项不判定为再通。②计算5周病死率;③计算再梗死率。

1.4 出血并发症的评价

①轻度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小量咯血;尿血;鼻衄。②重度出血:脑出血或其他大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实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数参数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入本院住院的532例AMI,其中226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溶栓治疗。其中采用国产UK150万U组120例,国产r-SK150万U组68例,进口rt-PA100 mg组34例,50 mg 4例。各组间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的比较见表1。溶栓距发病时间各组间的比较见表2。不同药物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5周病死率、再次梗死率、溶栓出血并发症的比较见表3。

表1 三组患者情况比较

表1 三组患者情况比较

组别男女年龄(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侧壁)下壁(包括后壁) UK(n=120)764460.98±27.085466 r-SK(n=68)521663.85±11.452444 Rt-PA(n=38)32659.05±12.182018合计(n=226)1606661.53±17.3398128

表2 溶栓距发病时间(h)的比较

表2 溶栓距发病时间(h)的比较

组别溶栓距发病时间(h)各时间段分布(%)≤3 h3~6 h6~12 h UK(20/120)(n=120)3.92±2.1446.7(56/120)36.7(44/120)16.6 r-SK(12/68)(n=68)3.68±2.1647.06(32/68)35.29(24/68)17.65 Rt-PA(4/38)(n=38)3.00±1.3863.16(24/38)26.32(10/38)10.52合计(36/226)3.53±1.8949.56(112/226)34.51(78/226)15.93

表3 三组溶栓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表3 三组溶栓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注:“-”为未发生;*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别

组别(例数)血管再通率(%)5周病死率(%)再次梗死率(%)轻度出血(%)重度出血(%) UK(n=120)70.8(86/120)3.33*(4/120)6.67(8/120)11.67*(14/120)-r-SK(n=68)73.5(50/68)11.76(8/68)5.88(4/68)23.53(16/68)-Rt-PA(n=38)78.9(30/38)21.05(8/38)5.26(2/38)31.58(12/38)10.53(4/38)合计(n=226)73.458.856.1914.161.77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由本院院前救护车直接送入本院住院病房的AMI患者,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国产UK150万U组120例,国产r-SK组68例,进口产rt-PA组38例(100 mg 34例,50 mg 4例),三组间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溶栓距发病时间无显著差别,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0.8%、73.5%、78.9%,P均>0.05,提示3组不同溶栓药物的再通率无显著差别,用rt-PA溶栓50 mg,4例患者均再通,可见对于体质量≤65 kg者可采用50 mg。血管再通率与一般文献报道相似[1-5]。5周病死率UK组比rt-PA组,P<0.05,有显著差异,而UK组比r-SK组和r-SK比rt-PA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rt-PA组的病例较少,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组间再次梗死率无显著性差别。轻度出血UK组比rt-PA组,P<0.05,有显著差异,UK组比r-SK组比rt-PA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使用rt-PA溶栓治疗的出血倾向使用UK明显增加,笔者认为其可能与溶栓药物剂量较大有关,但由于统计的病例尚少,其结果还需进一步探讨。本组226例AMI患者溶栓治疗总的血管再通率为73.45%,5周病死率为8.85%,再次梗死率为6.19%,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相似[6-11]。AMI发病早期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因此溶栓治疗时越早,疗效越明显,以往常规的急诊室救治模式,往往延迟溶栓治疗时间,降低了溶栓治疗的疗效,本院自开通院前救治监护病房的绿色通道以来,大大缩短了发病—溶栓治疗时间,本资料显示,有近50%AMI患者于发病3 h内得到溶栓治疗,从而也明显降低了AMI的病死率,患者系发病距溶栓时间为3.53 h,比丁文惠等[12-15]报道的院前溶栓时间3.2 h相近似。可见开通院前绿色通道的必要性。患者溶栓年龄未设上限,年龄最小者为36岁,年龄最大者88岁,60岁以上者为130例,其中70岁以上者44例,本组溶栓治疗老年AMI(年龄≥60岁)在溶栓治疗AMI中占57.52(130/226),因此溶栓治疗可降低老年患者的病死率。老年本身就是AMI病死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同时伴有ST段抬高的前壁AMI或近期发生的束支阻滞者也是溶栓治疗的适应征,老年人的危险因素越多,受益于溶栓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本研究初步显示老年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的,因此对老年AMI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溶栓治疗,根据现在的临床技术及经验,年龄不是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重要的是要看患者的一般状态,因人而宜慎重选择病例。

综上所述,AMI发病后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早期病死率,改善AMI的生存质量。开通绿色通道是早期溶栓的一项重要保障。

[1] 徐颖,荣根满.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36(1):60-61.

[2] 张宝翠,荣根满.急性左室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31-33.

[3] 龙三顺,袁满,文杰.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ST变化的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9):131-133.

[4] 陈国伟.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8-50.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9(1):12-13.

[6] 陈修.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52.

[7]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现状[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 (l):11-14.

[8] 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8-220.

[9] 陈莹莹,钱忠明.心肌铁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65-66.

[10] 马云霞.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冠心病42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9,31(6):342-343.

[11] 王成义,荣阳,荣根满,等.高血压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39-40.

[12] 李成祥,李强,贾国良.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杂志,2013,33(5):269-270.

[13] 天普洛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协作组.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开能及临床再通指标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252-254.

[1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6):323-327.

[15] 丁惠文,张钧华,胡大一,等.不同溶栓药物和剂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39例对比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277-279.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173-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7-0173-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173-02

猜你喜欢

通率心血管病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再通的研究现状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