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来源考
2014-06-21茶志高
茶志高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武汉 430079)
《成仙》是蒲松龄描写悟道成仙故事的名篇。小说写成生和周生二人患难与共以及悟道成仙的故事,表现出蒲松龄对人生及现实通透之省视。清人但明伦评此篇“前幅写成肝胆照人,真诚磊落;后幅写成幻形度友,委曲周旋。气局纵横,笔墨恢诡”[1]460,可见评价之高。目前学界对《成仙》的研究主要从它的主题内容和叙事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掘作品的社会意蕴和蒲松龄的友情观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体认、省视,亦不乏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成仙》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进行解读[2]。但《成仙》故事还值得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实际上,《成仙》中最为核心的故事情节——悟道成仙部分是有来源可考的,蒲松龄对此进行了发挥创造,并加以丰富、完善,最后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小说文本。
一、《成仙》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聊斋志异·成仙》的故事内容讲周生和成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互相尊重,不越礼法。周生入狱,成生极力搭救,在此事过后展示出两人性格差别,周生留恋俗世,成生更看透现实,对世情心灰意冷,于是成生归隐入道。成生让周生梦历仙境,并再次点化周生入道。在此过程中成生用自己的躯体和周生对换,使周生对镜子面前的“我”产生了怀疑,发出“成生在此,我何往”的疑问。最后成生让周生看到自己妻子的背叛,使他对俗世的最后一点留恋和温馨彻底决裂,因而一同修道。故事的设置是现实——仙境——现实的模式,在这个故事中,蒲松龄贯串了两个最主要的主题:一是突出周生和成生之间的友情。二是通过梦幻仙境与残酷现实的强烈比对,来突出现实人间的人们往往为外物拘牵,迷失自我,从而在人境与仙境的真幻交替描绘中形成一种张力,最后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
蒲松龄在《成仙》故事的开头就交代了成生和周生定为“杵臼交”,正如《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的张耳和陈馀,他们之间是不论贫贱的“刎颈交”。周生的妻子产后暴卒,继聘王氏,成生不拘礼法,作者的安排立意至深。蒲松龄第二段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上下足了功夫,集中表现周生性格容易冲动发怒,在和黄吏部的冲突过程中,周生“大怒”、“气填吭臆,忿而起”、“怒终不释,转侧达旦”,同时周生是个没有主见极其固执的人,对现实没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成生多次劝阻他不要轻率行事,以至于成生声泪俱下,告诉他“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然而周生还是在家人的怂恿下深陷囹圄。成生为含冤入狱的周生奔走脱罪,主动为朋友分担,“是予责也,难而不急,乌用友也!”但明伦评此为“大义凛然,仙根在此”[3]。在写周生的同时,成生的性格也充分展示出来,他能忍,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且重义重情,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这个角色的喜爱。这期间他们历经磨难,最后周生被放回来。这一部分全是蓄势,为后面成生与周生的不同选择作铺垫。
第二部分真幻交错,写成生入道后点化周生的过程。此部分虽然沿用了悟道成仙故事的已有模式,但所表现的主旨却深刻犀利。周生在现实世界中所看不到的残酷、背叛和虚幻,在仙境中反而看得很清楚。小说第五段云:
所行殊非旧途。觉无几时,里居已在望中。成坐候路侧,俾自归。周强之不得,因踽踽至家门。叩不能应,思欲越墙,觉身飘似叶,一跃已过。凡逾数重垣,始抵卧室,灯烛荧然,内人未寝,哝哝与人语。舐窗以窥,则妻与一厮仆同杯饮,状甚狎亵。于是怒火如焚,计将掩执,又恐孤力难胜。遂潜身脱扃而出,奔告成,且乞为助。成慨然从之,直抵内寝。周举石挝门,内张皇甚。擂愈急,内闭益坚。成拨以剑,划然顿辟。周奔入,仆冲户而走。成在门外,以剑击之,断其肩臂。周执妻拷讯,乃知被收时即与仆私。周借剑决其首, 罥肠庭树间。乃从成出,寻途而返。蓦然忽醒,则身在卧榻,惊而言曰:“怪梦参差,使人骇惧!”成笑曰:“梦者兄以为真,真者乃以为梦。”周愕而问之。成出剑示之,溅血犹存。周惊怛欲绝,窃疑成诪张为幻。成知其意,乃促装送之归,荏苒至里门,乃曰:“畴昔之夜,倚剑而相待者非此处耶?吾厌见恶浊,请还待君于此。如过晡不来,予自去。”周至家,门户萧索,似无居人。还入弟家。弟见兄,双泪遽堕,曰:“兄去后,盗夜杀嫂,刳肠去,酷惨可悼。于今官捕未获。”周如梦醒,因以情告,戒勿究。弟错愕良久。周问其子,乃命老媪抱至。周曰:“此襁褓物,宗绪所关,弟好视之。兄欲辞人世矣。”遂起,径出。弟涕泗追挽,笑行不顾。至野外,见成,与俱行,遥回顾曰:“忍事最乐。”弟欲有言,成阔袖一举即不可见。怅立移时,痛哭而返。[3]132-136
小说第三、第四、第五段为《成仙》的核心部分,写成生通过让周生梦历仙境,并点化周生入道的过程。其中,第三、第四段最为精彩,在真幻交错的描绘中,写出现实对人的遮蔽、戕害,从而使人变得连自己都不能认清。检阅《聊斋志异》之前的小说,同样的故事可以找到,蒲松龄写《成仙》是有化用痕迹的。那么,《成仙》故事中的这个部分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二、《成仙》的故事来源
蒲松龄《成仙》故事的来源,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稍有论及,他认为宋代诗人萧德藻所创作的寓言小说《吴五百》是其故事的发端。钱先生说:“他在当时居然也跟尤、杨、范、陆并称,可是诗集流传不广,早已散失,所存的作品都搜集在清代光聪谐的《有不为斋随笔》卷丁里。他跟曾几学过诗,为杨万里所赏识,看来也想摆脱江西派的影响,所以他说‘诗不读书不可为,然以书为诗不可也。’用字造句都要生硬新奇,显得吃力。他有一篇‘吴五百’的寓言,为中国的笑林里添了个类型。后世辗转模仿,而完全忘掉了他这位创始人;这一点也许可以提起。”[4]337钱先生指出萧德藻寓言小说《吴五百》故事的开创之功,并指出了这个故事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成仙》。虽寥寥数语,却具极大信息量和启发性。
萧德藻寓言小说《吴五百》被收入赵与时《宾退录》卷六,文曰:
寓言以贻训诫,若柳子厚《三戒》、《鞭贾》之类,颇似以文为戏,然亦不无补于世道。吾阅近世文集,得二文焉,朱希真(敦儒)《东方智士说》、萧东夫(德藻)《吴五百》是也。……萧之文曰:吴名惷,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生而有此我也,均也,是不为荣悴有加损焉者也。所寄以见荣悴,乃皆外物,非所谓傥来者邪!曩悴而今荣,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而顾揖步趋,亦日随所寄而改。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而其自视,亦殆非复故我也,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当书此遗之。”[5]
故事很简单,但寓意深刻。小说主要写淮右和尚因在吴地集市上醉酒发狂,冲撞路人,被衙役抓回后派吴五百押解回淮右。途中被吴五百侮辱折磨,和尚买酒把他灌醉,夜间把吴的头发剃光,换了囚衣,反捆五百,然后逃走。吴醒来后误以为自己就是和尚而无法认出自己。这篇寓言小说广为流传,清人潘永因又辑入《宋稗类钞》卷五,只有一些细微的文字差异。
《宋稗类钞》卷之五《文苑》,第三十五条云:
萧东夫寓言曰:“淮右浮屠客日饮于吴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伍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伍百诟浮屠曰:‘狂髠,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而即起,执朴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伍百而髠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系焉。颓壁而逃。明日既晓,伍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系絷不能出戸。大呼 逆旅中曰:‘狂髠故在此,独失我耳!’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伍百哉?生而有此我也,均也。是不为荣悴有加损焉者也。所寄以见荣悴,乃皆外物。非所谓倘来者耶!曩悴而今荣,倘来集其身者日以盛,而顾揖步趋,亦日随所寄而改。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而其自视亦殆非复故我也。是其与吴伍百果有间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当书此遗之。”[6]
明人耿定向《耿天台先生全书》卷八中有《权子杂俎》,其中《彻蔀篇》简直就是萧德藻《吴五百》故事的抄袭,只是把小说的人物稍稍更换。文曰:
堂堂煌煌谁实盖之一而寤,匪固在言,而言其借述彻蔀。
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里尹,致沉醉,酣睡,己取刀髠其首,改绁己索,反绁尹项而逸。凌晨,里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髠,又索在项,则大诧,惊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
权子曰:“学云学云,求所为真我者为已。夫人具形宇内而罔罔乎不识真我者众也,犹龙氏所谓亡人哉!吁!可哀已!”[7]
《杂俎》有序,序文曰:“权季澄氏曰:《杂俎》七篇,凡四十有六章,中称引钜宗绪论,间采释老幻化、稗官小说,旁及滑稽之应谐,闾衖之谀词,咸无择焉。博喻丑类,取足以发耳。故曰《杂俎》。余小子往负墙师门,聆诸謦欬之余者,旁鼎染指,津然有味于中,目识而集之,以观同志。或曰雅曲迭谣,瑟竽并奏不已。驳乎曰:‘否否’。尼父耳顺,歌取沧浪;濬哲亶躬,迩言斯察。矧大道既隐,闻见眯真。儚儚洄洄,难以庄语。柄道觉世者,良工独苦矣。若斯之谭,其亦不得以也。夫览者繄独,姗然解颐,当有怃然、跃然,触类醒心者矣!”[7]后有陈鸿谟按语,云:“序文称四十有六章,今本实四十八章,盖序文六字误也。”查《杂俎》全文,有六篇(《彻蔀篇》六章、《启牗篇》十章、《习篇》六章、《员辅篇》五章、《鲁捶篇》五章、《观物篇》九章)凡四十一章,陈鸿谟按语亦误。
从《吴五百》到《彻蔀篇》再到《成仙》,不难看出其中的故事承袭,蒲松龄《成仙》故事的创作,从侧面反映出对前代小说故事的传承,而宋明寓言小说在清代的嬗变轨迹也可以窥见一斑。通过对小说《吴五百》《彻蔀篇》以及《成仙》的比较,可以看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取材以及创造。相比之下《成仙》的人物更加丰富,性格更为丰满,情节变得复杂离奇。如下表:
篇名来源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吴五百》《吴伍百》赵与时《宾退录》(卷六)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五)第三十五条淮右浮屠吴五百淮右浮屠客吴伍百淮右和尚因在吴地集市上醉酒发狂,冲撞路人,被衙役抓回后派吴百里押解回淮右。途中被吴五百侮辱折磨,和尚买酒把他灌醉,夜间把吴的头发剃光,换了囚衣,反捆五百,然后逃走。吴醒来后误以为自己就是和尚而无法认出自己。《彻蔀篇》耿定向(一说罗鉞)《权子杂俎》(卷八)罪僧里尹一里尹押解罪僧赴戍,僧中途把里尹灌醉,剃光里尹的头发,把他绑起来后逃走,里尹醒来后误当自己是罪僧。《成仙》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周生成生周生妻周生继室王氏王氏弟黄吏部周生家仆周生弟周生子老媪成氏子周生和成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互相尊重,不越礼法。周生入狱,成生极力搭救,在此事过后展示出两人性格差别,周生留恋俗世,成生更看透现实,对世情心灰意冷,于是成生归隐入道。成生让周生梦历仙境,并再次点化周生入道。在此过程中成生用自己的躯体和周生对换,使周生对镜子面前的“我”产生了怀疑,发出“成生在此,我何往”的疑问。最后成生让周生看到自己妻子的背叛,使他对俗世的最后一点留恋和温馨彻底决裂,因而一同修道。
可以看出,《吴五百》《彻蔀篇》《成仙》三篇在五百里“独失我”、里尹“我何在”以及周生“我何往”的疑问上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上看,《成仙》与此前的两篇小说具有渊源关系无疑。这或许是蒲松龄创作时需要一个使周生对现实世界甚至是连自己都产生怀疑的绝好材料,周生也顺理成章地有了超凡脱俗的契机,作者化用它也反映出了蒲松龄运用已有素材的高超能力。
三、训诫到反思——《成仙》的醒世目的
《吴五百》《杂俎·彻蔀篇》篇幅短小,针对的是那些在追名逐利过程中迷失自我的人,奉劝他们不要为外物遮蔽,因此,《彻蔀篇》说的“借述彻蔀”,就是想要训诫被“彻底遮蔽”者。到蒲松龄的《成仙》,对此主题有了强化,体现出一种反省心态。
但明伦评点《成仙》篇云:“前幅写成肝胆照人,真诚磊落;后幅写成幻形度友,委曲周旋,气局纵横,笔墨恢诡,至周先以牧佣之微嫌,不能自忍,几坏身家;继则人已弃予,而犹溺之而不忍弃;颠倒至此,何从识自己面目乎?梦者以为真,真者乃以为梦。幸有良朋,反复警唤,半生懵懵,乃忽焉醒耳。‘忍事最乐’一语,从阅历中得来,回顾而出之,所谓‘回头是岸’也。即借此收束全文,通篇线索,一丝不走。”[1]160周生两度遭受折磨,逼入死地,也因此不得不废然思反,当他取镜自照,惊讶地发出“成生在此,我何往也?”的疑问,但明伦评点此句云:“是梦中语,是将醒语。”又云:“以我问我,以我答我,我不知我,我不见我,为之进一解曰:‘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不知庄周之为蝴蝶与?蝴蝶之为庄周与?文亦栩栩欲仙。”[3]133冯镇峦评云:“语妙。人谓人为我,又谓我为人,我谓我谓我,又谓人为人。‘成生在此,我何往也’,二语可以成禅。”[3]133又成生与周生换形,周生大异,并说:“怪哉!何自己面目觌面而不之识?”此时,表现出了一种反思。人最难的就是了解自己,天下间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本来就很多,因此往往不以此为怪,最终浑浑噩噩地死去。蒲松龄对这样的人给予了同情,从反映社会现实层面看,蒲松龄创作《成仙》亦有“柄道觉世”的目的。
蒲松龄在不断变换交错的真幻之境中,刻画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成生与周生。《成仙》故事中所反映的某些现实和人物,极具代表性。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亦足以让人豁然自省。如此优秀的小说文本,其实是经过长期的素材和创作积累,从《吴五百》到《彻蔀篇》再到《成仙》,可以看到其演变的轨迹。另外,《成仙》中涉及较多释道幻术,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 颜彦.成仙:真幻交错 叙写现实人生[J].名作欣赏,2010,(23):56-58.
[3] 蒲松龄.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M].任笃行,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
[4]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 赵与时.宾退录[M].傅成,尚成,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8.
[6] 潘永因.宋稗类钞[M].刘卓英,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382.
[7] 耿定向.杂俎·彻蔀篇[M]//耿天台先生全书.萧耀南,校勘,李隐尘,鉴定.武昌正信印务馆代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