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量
2014-06-20赵俊华石炳启史乐
赵俊华+石炳启+史乐
拥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美誉的东北最大都市沈阳,建国后曾拥有众多军队企业化工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根据工业改革和军事形势任务的需要,很多军工厂陆陆续续摘下军字牌变成了地方企业,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军队装备保障维修企业因其军品维修任务严重不足大批工厂陷入被动。总装备部成立后,根据地域、任务等需要,在全国几百家军队管辖的修理工厂中只留下来数十家,其余工厂全部摘掉军牌交给地方政府。在那些日子里,几家欢乐多家愁,许许多多伴随共和国一起走过来的军工厂几天之间改了户口,无数引以为荣的老军工泪流满面。当时隶属总参通信部的六九零三工厂,因其生产任务、设备、人才、科研能力均属下档,且累计亏损严重,自然在人们的视野中铁定摘牌。然而,出乎外界所有人意料的是这家工厂却留了下来,除去地域条件,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个企业的“领头羊”是让上级机关和职工看到力量和希望的人。这个人就是在六九零三工厂当厂长一干就是17年的侯庆平。
德行的力量
甲午春节前,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这家拥有64年历史的老厂。一些职工听到记者来厂采访侯庆平,都自发地涌进会议室来争相述说,有的说到动情处还流出眼泪,这样的场面在当今的国企中十分少见,令人心动。王玉是位年近八旬的老退休职工,几乎和工厂一起走过来,有点耳背,因此说话声音大:“咱是听邻居说北京来记者采访侯厂长,我高兴就来了。多少年了早就该宣传咱厂长了,尤其国有企业像侯庆平这样有德有才有责任心的带头人让咱们老感动了。他对待职工尤其咱退休的像亲人,见着这些老头老太都主动打招呼问寒问暖的。现在有多少企业都把退休职工当包袱甩,尤其在沈阳六十多年的老厂,很多厂子职工一退就推向社会,没人管没人问,让人寒心,年轻人也会觉着没劲头。自打侯庆平当厂长,十七年了,咱这些老人总是感觉这个家有亲情,有温暖,厂有图书室,娱乐室,家门口还给安上健身器,逢年过节的总是带些物品去特困职工家中嘘寒问暖。现在很多工厂的工会职能都弱化了,成了摆设,不替工人说话,侯厂长就总是督促工会关心退休职工,给退休职工修暖气、换件、修下水道,没有收过一分钱。对困难的、得大病的职工,送米面油和钱,还派专车去医院检查身体。有的退休职工心脏搭桥,工厂报销了10多万,2013年工厂在这方面就花了60多万。老职工去世了,只要侯厂长知道就都去,有时出差从机场回来就直接奔殡仪馆。年轻人结婚侯厂长没有不到场的。有这么个好厂长你说职工干劲能不足吗。十七年前工厂要啥没啥,穷的要黄了,幸亏有侯庆平当厂长,想想这些年是这个人有个好德性感动了大家,才一步步兴旺起来。他的心性特像他爹老侯厂长,有其父必有其子。”
家教是一个人成长的直通车。为了探究侯庆平成长和发展基因,当晚记者走进了侯庆平父母的家。原想一个中型企业且效益不错的厂长的父母家一定是富贵一些,但是出乎意料,这是一个老旧的楼房,老旧的家具和墙壁现着再普通不过的百姓味,地平柜上的电视机还是以前的“猪头式”,色彩已虚淡。八十多岁的母亲患糖尿病多年已到晚期综合症,日日夜夜疼痛难忍。为了照顾母亲,侯庆平的妻子主动辞掉了自己热爱的会计工作,伺候两位老人。侯庆平下班后也总是陪在父母身边。父亲侯嘉民已是86岁的高龄老人,腰脊已弯曲,面容慈祥,少言寡语,两道银白色的长寿眉直搭到眼角下。老人于1945年入伍直接投入解放战争,随部队先后攻下图门、丹东、哈尔滨、长春、沈阳,1948年脱下军装留在东北军区通信科。1950年六九零三工厂建厂,侯嘉民1964年任厂长。1969年为支援大三线建设,他带着妻儿投身到山西五台县偏僻的小山沟里的六九零四工厂任党委书记,1981年完成支援任务回到沈阳后离休。两位老人都是老军工,一生正直厚道,助人无数,即便在生活最困难时期也总是关心着别人,他们对子女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尤其任厂长和书记期间,侯嘉民更是廉洁奉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厂和职工。侯庆平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助人为乐成了他的性格,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喜好。也许是从小就生长在以专司维修军用通信装备的军工厂里,他对通信器材十分入迷。1970年参加工作就在六九零四工厂当通信维修工,直到随父亲调回沈阳六九零三厂,他以执着的钻研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克了他所遇到的一切技术理论和实践项目,很快就超越了同龄人。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又回到六九零三工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他从一个小青工成为了通信装备技术的专家。
1997年,由于连续多年军品生产任务递减,民品市场受阻,六九零三工厂的经济效益已滑落到底谷,近900人的企业年产值仅2500万,亏损近1400万元,专业技术人才纷纷离开工厂另谋出路。无资金、无产品、无先进设备、无人才、无合力、无效益,大有“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之凄。外界人给六九零三起了外号叫“六无厂”。
上级工作组多次来工厂调研、会诊,苦无良策。谁能力承于危难?工作组在全厂职工中搞了一次不设候选人的大民主式投票测评,出乎上级领导意料,95%职工的选票上写的是侯庆平。
热衷钻研技术、平时言纳语少的侯庆平十分不情愿操这份心,尤其正处于水深火热煎熬的工厂,当官无疑引火烧身。但是面对全厂职工满含强烈渴望的眼神,侯庆平犹豫了。
“那些日子我很难受,很多人都愿当官,可是这个官谁都不愿当。”侯庆平回顾当初的心情说:“母亲心疼儿子坚决阻止我接,父亲则说:职工的信任比黄金都贵重,你是侯嘉民的儿子,更是个党员,为职工负责是你的品质。当时这句话很刺激我。”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8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赵益良回顾当时的情形说:“我当时已离休,但孩子们还在工厂,很担心。我们十分关注谁来当厂长,投侯庆平的票我们也参加了,我们最看重的是他和他爹一样有个好德行,人踏实,没私心,又很厚道,就是干不起来他肯定也干不坏。”
副总工程师陈明说:“我进厂就和侯庆平在一起干技术工作,他是个做事十分严谨、有责任感并富有创新思想的人。其实,在咱厂,选用这样的人当主官正是大家期待的,让他当厂长也是众望所归,是他德行的力量赢得了人心。”
创新的力量
千呼万唤始出来。1997年9月18日,硬是被全厂职工推上厂长位置的侯庆平挺起了置死地而后生的气势。职工大会上,他发出的誓言扣击着每位职工的心灵:以人为本,团结一心,共度难关,创新发展。一年扭亏,二年增盈,三年翻身!
“人生难得几回搏。当时敢向职工发下这个军令状,一是言志自励,主动把自己逼进死角,绝地反击。二是我本人搞技术出身,抓住市场,创新项目,只要改变产品结构就能走出困境。三是工厂虽然“六无”,但这支军工队伍爱厂爱装备、特别能吃苦、能攻关、敢打硬拼的优良传统还没有丢。”侯庆平说:“困难是暂时的,几十年的创业发展,工厂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于是,侯庆平向记者简要讲述了工厂的发展历程——
六九零三工厂始建于朝鲜战争暴发的1950年。主要承担有线和短波无线通信装备的研发、生产、维修和通信指控车大修保障任务。作为当时主要为抗美援朝后备力量的通信器材修配厂,企业通过修理各种型号的收发报机、电码机、地雷探测器及各种仪表,恢复油机、马达等器材器件的性能,特别是维修苏造、美造、日造的各种型号、技术先进的报话机、步谈机等一些前方战场缴获的“洋器材”,再进行技术研究、改装、生产。由于品种多、型号杂、状况差,没有图纸,设备简陋,维修配件又受限,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是技术人员多方查找资料,研究探讨维修改造思路,进行设计和实践,在修复了洋货性能的同时,取其精华、举一反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设备的修理、改装和生产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战场,使我军通信设备的技术性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52年,工厂接到上级机关紧急通知,根据朝鲜战场需要,指定工厂对现有的通信车结构等进行大规模改进。当时已经进入冬季,修理环境十分恶劣,车辆需要改进的结构、工艺设计变动较大,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工厂成立以党员为核心的攻坚队,夜以继日,分秒必争地试验和论证,连续无数个昼夜的拼搏奋战,一举成功完成了批量通信车装配的改装,不但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保家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同时推动了通信车装配技术和思路向前迈进一大步。
进入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防建设和军事电子加速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产品维修转变为电子通信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工厂自行研制了A路载波电报机,有力地促进了我军通信水平的提高。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工厂提供A路载波电报机作为援越通信器材,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级机关对企业做出的积极贡献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八十年代后,工厂逐渐转型为以生产军用通信设备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的民用电子产品单位,实现军、民品“两条腿”走路。企业率先研制生产出国内某种微型计算机和军内早期的汉字终端机,填补了部队指挥自动化的空白。汉字终端机用来为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首次计算机计票,在全国引起好评。
侯庆平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陷入亏损局面,产品产量低,职工收入难以保证。面对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如何推动企业规范运作、平稳发展,1997年现届党政班子经过反复思考、分析后,痛下决心,必须创新发展,力改工厂以往产品杂造成的技术、资金分散浪费的情况和‘品种多、批量小,只见五指,不见拳头的不利局面,制定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狠抓一个的经营策略,坚持贯彻‘手里拿一个,嘴里叼一个,眼里盯一个,脑里想一个的产品研发目标,相继研发生产出一系列的通信产品,经过全厂上下一年的拼搏,到1998年年底创工业总产值4110万,实现利润118万。”
也正是在1998年底,全军企业化工厂大精简,早已不被看好的六九零三厂尽管比往年有了起色,但在通信部系统诸多工厂中仍属效益较差企业之一,但因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工厂又几乎成“鸡肋”,是甩掉还是保留,上级机关意见难以统一。总参信息化部工厂局石炳启大校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经过全军联合调研组进厂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调研,当时认定,六九零三工厂尽管效益不高,底子也十分薄弱,但是作为企业法人侯庆平厂长这个人的品质和综合能力都很强,上任仅仅一年就把企业救活,也有很长远、很全面、很实际的企业战略布局和发展目标。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保留六九零三工厂。”
对此,侯庆平颇为感慨地说:“这是上级党委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更是对工厂几代军工艰苦创业的奖励。从此,全厂上下更加发奋努力大兴科研创新之风。某型无线电台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工厂的长线产品,彻底取代了过去几十年以维修有线产品为主的历史。工厂一年一个台阶,并且打出了结构调整、激励竞争、人才建设、质量管理、内部退养等一系列改革“重拳”。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是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创新为企业腾飞插上了双翼。直到2005年全面发展使‘六无变成了‘六有:企业流动资产净额达到4600万元;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出的系列新产品都成了企业的强力支撑;工厂投资1300万元购置各种设备满足了科研和生产等各方面的需要,壮实了工厂的底气;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职工收人连年提高,各种福利、保险不断满足职工,企业和谐发展,职工安居乐业;2005年创产值1.03亿,实现利润713万元;工厂通过各种政策,吸纳各类人才入厂,2005年先后招收大专以上毕业生等各类人才1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超过80%,彻底改变了企业人员老化的现状。如今这些人才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他也都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辽宁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80后王艳杰看上去是个面容姣弱的小女孩,却已当中层干部8年了。她对记者说:“侯厂长的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个工厂风气很正,也很公平,不埋没人才,真有能耐、有学历、有发展潜质的就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大胆地用。从大学生进厂就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我们03年入厂的大学生提拔了6个。作为一名女中层干部,我之所以感觉能力和素质与其他男同志相比不弱,主要还是领导给所有的人才创造了平等相待、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年轻就是朝阳和力量,尤其在老军工企业,人员老化,知识层面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在六九零三,退者心平静,在岗者有激情。如今,工厂整体素质在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年龄为历史最低,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1%,工程技术人员达181人,职业技能5个等级213人,企业综合能力已成强势。
“势无常态,水无常形。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侯庆平说:“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和军队宏观政策调整,军品任务大幅锐减,工厂再一次陷入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困境。但是,经过十年的创新发展,工厂抗击打能力显著增强,领导班子经过深人调研,充分论证后,果断决定另辟出路。在立足现有科研生产任务基础上,全面拓展维修保障市场。工厂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通信车维修厂房,夯实基础,创新维修,通信车由原来单纯的车辆底盘维修升级为整车全装维修,由单一的某短波电台车全装维修扩展到系列车型的成系统、全系列的整车维修。在电台整机维修上,也由单一电台向多种型号电台的成系列维修和固定通信台站的综合整治维修扩展。2013年,工厂创产值1.21亿元,维修保障任务占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至70%,印证了工厂经过前十年的创新发展,增强了抗击打能力,企业实现了两种能力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生产经营模式完成了由科研生产型向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型的转变。
文化的力量
风行天地,有道为恒。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永远的追求。对此,侯庆平深有感触:“最近两年我很注意你们办的《军工文化》杂志,层次高,好多文章对企业有指导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DNA,她成就了职工的素养,锻造了企业的品格,铸就了企业的品牌。多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光靠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还不够,只有加上文化这第三个轮子,才能稳定前行。尤其在今天,文化育人、文化兴企、文化强军、文化强国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地看,企业好比一座山峰,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厂房、设备、职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她的骨骼,信仰、精神、价值观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她的灵魂。这样一比较就知道,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了灵魂。而一旦没有魂,企业就要枯萎。我看到一个铁的规律,凡是优秀的、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是文化生发着持久力。所以人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这并不是说标准、产品不重要,而是表明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我们工厂从抗美援朝时建厂,一路走来,64年的艰辛历程,不断发展壮大,是一种精神在支撑,这就是文化之魂。‘当军工光荣,保装备神圣是我们装备保障企业最高的信仰和最根本的灵魂动力。”
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在六九零三工厂大院,职工们不是把“文化”挂在嘴上或口号式的标语四处悬挂,而是体现在素质里、行为中。工厂的质量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等都演化成规律性的自觉行为。身为厂长、党委书记的侯庆平酷爱读书和思考,他一再强调“企业文化是灵魂,思想管理是方法,作风建设是保障。文化铸就思想,思想决定作风,作风影响文化。”他从来不对班子成员要求什么,而是以自己廉洁自律、严谨务实、创新思维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在管理上,任人为贤,用人不疑。按常规,企业的人事和财务是厂长的两个利器,会紧紧抓住不放,而侯庆平却“反”其道而行,他只主管安全,其余全部放权。他说:“信任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的管理文化和监督机制早已建立,执行制度就是执行法律,就像人的呼和吸一样。如果一个厂长总是抓权不放,要么是手下的能力不行,要么是自己心胸狭窄或私心过重。前者是个提高的过程,后者则与品质和格局有关。”
正是这样的政治品质和大局观的无声润化,工厂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如铁拳坚硬,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任。
党委副书记王立新对记者讲到:“侯庆平当厂长之初,集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于一身,大家都十分信任他,但他却总说这样会压制人才的发展和竞争,工厂很快就培养出总工的接班人选。为了让工程技术人员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他不再插手技术方面的工作。”
侯庆平曾几次向上级党委提出另选任党委书记,都没有被批准,其主要原因是上级认为他的人品和能力完全胜任几百人的企业。
财务总是企业的“敏感带”,在六九零三厂,厂长却成了“甩手掌柜”,除大项要例会集体审批,其余款额都由各负其责的副厂长签字报销。人事上更是按制度执行。执政17年,侯庆平真正做到了干干净净一身轻,从来没有借公权之便为自己和亲属办过一件事,她母亲患病多年,所有的开销都是他一家四口人的工资和退休金。他更没有在财务上报过一分钱的个人招待费。
道者为圣,圣者始贤。在侯庆平身上折射出的正是一种人性美的文化力量。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直接体现,职工安居乐业又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17年来,企业资产总额由初期的5315万元增至2亿元;固定资产从473万元增至1.13亿元;所有者权益从1263万元增至1.64亿元;职工的收入不断提高,超越了沈阳市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均收入的中线;17年工厂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乱纪案件,工厂连续13年获得“沈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沈阳市房价不断窜升的态势中,2000年为职工新建职工住房200多套。在侯庆平的积极倡导和上级机关的支持下,2013年工厂又辟出一块土地,为职工新建400套经济适用住房破土动工,使新老职工人人乐有所居。
六九零三人幸福指数年年增高。他们为自己拥有这样的领路人而庆幸而自豪。侯庆平的人格魅力和创业精神激励着全厂职工的工作热情,科学发展、竭力保障、创新工作、无私奉献早已成为零三人的自觉行动。
陪伴记者一同采访的石炳启大校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企业改革,很多人都热衷于股份制、公司化,我们军队企业的资产和装备保障的使命任务决定了从本质上就不可能公司化。从侯庆平身上可以印证,无论怎样的经营模式,其成败的主要因素都取决于人,如果经营者没有厚重的道德力量和创新的力量,路肯定走不远。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