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生产率视角下区域产业、就业关系优化路径研究

2014-06-19王海忠张雅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金融业

王海忠+张雅丽

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其中,工业化从本质上而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而城镇化的实现又与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不可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仅成为政府与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国内学者在研究产业、就业关系问题时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结构偏离度、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和产业与就业的关联分析(刘仙梅,2010)。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产业、就业问题具有不同的优势:结构偏离度主要用于分析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来反映产业与就业的协调性;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则着重关注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产业与就业结构效益变动分析着重关注产业劳动生产效率高低的比较,确定就业的流动方向;产业与就业的关联分析引入计量模型对于揭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影响机制效果显著。然而现有文献在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产业与就业的问题时还有一些欠缺:忽略了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理想状态,即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状态;关注各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缺乏对产业效率影响的思考;从三次产业层面进行分析,缺乏在行业层面对产业与就业结构优化路径的规划。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本文从劳动生产效率视角构建指标对产业、行业进行分类,从理论上找出了产业、就业关系的优化路径,并对陕西省进行了应用分析。

产业、就业关系优化路径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与就业关系优化的效率标准

西方早期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如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定理,都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中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也呈现着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李杰,2009)。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为当代发展中国家指出了工农业发展、城乡变迁、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方向:即传统农业部门最终会被边际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弱化,农业劳动力最终要流向现代工业部门(范广垠、王天营,2009)。托达罗模型则表明在城市出现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动因在于行业间的收入差异带来了较高的收入预期,与城市部门是否存在劳动力剩余无关(张运清,2007)。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出又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因此由这些理论与模型可以推理出,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配置是向着缩小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进行的,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由此,在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合理优化过程应遵循产业、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向着逐渐缩小的方向进行的路径。

(二)基于效率的产业分类

虽然现有的一些理论,如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已经对产业进行划分,但是这些理论的划分阶段不能明确反映产业的效率状况。为此,本文从产业产值与就业量间的效率关系以及就业在产业间配置变动的效率两个方面,构建 与 两个指标对产业进行分类。第一个指标 , 等于产值总量与就业总量的比值,实质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个因子 表示经济增加单位产值可以吸纳的就业人数, 越大,则增加单位产值吸纳的就业绝对量越多,流入单位就业量所带来的产值变动就越少。根据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将产业划分为高、中、低效率产业;用产值吸纳效率 衡量产值、就业变动量之间存在的效率关系,与社会平均值比较后将产业、就业关系变动方向分为消极、稳定和积极三种类型;将产业根据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产值吸纳效率的差异分为9种产业可能处于的效率状态,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所列9个产业类型中,所属的效率类型与理想状态中间所隔类型越多时,则产业、就业间的关系则越不协调。处于劳动生产效率相对均衡的3个类型的产业与就业关系相对合理些,除此之外的6种效率类型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关系存在着失调,尤其是恶性增长型(A)和恶性衰退型(I)这两个效率类型的产业,不仅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巨大的偏离,就业效率(即产值吸纳效率)水平也未能与其对应生产率相适应,不仅导致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调,也是贫富差距、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产业、就业关系的有序优化路径

许能锐(2013)分析比较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制度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发现资本、劳动力相比其它几种要素类型更易发生流动,并且在制度允许时,较少受到空间范围以及产业间的限制。由于产业的产值与效率无法直接在产业间进行任意分配,而是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产出结果,因此产业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类型的转变需要借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该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配置,并且这个过程应是逐步的,于是一个类型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只能向表1中邻近的类型进行转变,向距离较远的类型则需要分步变动。以各个非均衡状态产业实现向相对均衡产业的类型为产业、就业关系优化的目标,则优化路径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产业与就业结构的优化路径,效率类型左边的箭头代表产业、就业关系优化的路径,右边的箭头代表实现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改变所要做出的劳动力配置方向。流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是产业与就业逐步实现关系协调的媒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可以自由发生,一个效率类型距离均衡状态较远的产业不能直接实现向相对均衡产业类型的转变,但是与均衡状态(E)相差越远,越能刺激劳动力的流动,于是通过劳动力配置实现产业、就业结构关系优化的路径可以看作产业的效率类型在劳动力由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合理转移时,逐步向产业、就业关系均衡状态靠拢的过程。由于越处于两端的产业类型,产业就业关系越不合理,首先对两端的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再对第一次调整后两端的产业进行调整是这种产业、就业关系优化方法实施的关键,即有序的对产业、就业结构进行优化。endprint

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优化路径的实证研究

(一)陕西省产业、行业的效率分类

发达国家在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的经验,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也更为合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美、日、韩、加、澳5个采用第三版ISIC分类法,在产业、就业数据方面同统计口径较为一致发达国家的情况作为参考。表2列出了这5个发达国家各产业、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低劳动生产率行业大多集中于旅馆和饭店业,其中在人口密集的日本则是农业,而高效率的行业一般集中在采掘业和电、煤气和水供应业,不同产业间的生产率有些差距,但最高效率行业与最低效率行业差距最多不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的5.5倍,同样为劳动密集型的日本为4.7。在此选取各发达国家最低、最高效率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平均值0.34和4.13作为相对均衡的产业、就业关系的效率范围。

本文利用2004-2011年间陕西省的分产业、行业产值(不变价格处理)和就业数据,计算了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与产值吸纳效率,并按这两个指标对产业、行业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

2004-2011年间陕西省除营利性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处于波动情况外,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整体上都处于上升趋势。从表3可以看出,与陕西省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比,第一产业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劳动生产率值持续小于所选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值0.34,这一水平正好是劳动力更为密集的日本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且这个值还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则长期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率,尤其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其劳动生产率持续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也超过了所选发达国家的最高效产业平均相对生产效率值4.13,房地产业在2004年则远超过这一水平,近些年由于竞争加剧而相对好转;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则效率不断衰退,已经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而营利性服务业在2004-2011年间则成功实现由较低效行业向较高效行业的转变。而根据表3中产业、行业的产值吸纳效率情况,基本所有产业、行业都呈现非稳定的变动,这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就业关系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金融业、服务业整体及非营利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关系积极变动,其余产业、行业产业就业关系均呈现消极变动。结合前文所述按效率标准进行产业的分类方法和表3中的结果,对陕西省各产业、行业进行归类,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分类,从三次产业层面看,第一产业呈现低效蜕变的趋势,第二、三产业整体产业、就业关系处于以发达国家情况为标准的均衡范围内,第二产业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效率整体有所上升。从行业层面来看,三大产业中11个细分行业中的8个产业就业关系暂时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另外3个行业,农业(第一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产业就业处于极度不协调状态。除此之外,均衡衰退型的住宿与餐饮业效率不断下降,接近于演变成低效行业。为了更详细说明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间存在的问题,表4中附上了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行业的就业变动情况,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总劳动力变动为117.9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下降140.4万人,是三大产业部门中唯一就业减少的部门,其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仍呈现下降轨迹,在近两年才表现平稳,这表明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的第一产业虽然实现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但进度还相对缓慢;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52.2、6.1万人,说明第二产业在这期间成为就业增长主要吸纳部门,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则较小,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崛起未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说明劳动力存在非正常转移的情况。从行业的层面看,2004-2011年间,劳动力总量增加,农业、其他服务业及其中的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4个行业实现了就业减少,尤其是农业与营利性服务业两个行业在此期间就业减少了330余万人,但农业处于低效蜕变期,农业内部还有大量劳动力剩余,其余的行业实现了就业增长,为就业吸纳做出了贡献,但大都处于均衡衰退的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陕西省劳动力在产业间整体上呈现均衡配置的情形,但劳动力在农业中仍存在大量滞留,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由于大量吸收劳动力,效率不断下降,已经提前进入衰退阶段,而金融业、房地产业生产效率严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现实中农业落后、“三农”问题凸显,服务业竞争激烈,金融市场不完善,房价涨幅过快已经成了政府调控的重点等社会问题都是这些问题的真实表现。陕西省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缓慢, 从而影响到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协调推进和对要素的吸引能力。劳动力的非合理配置不仅造成了陕西省农业的快速衰退,对工业化、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影响。

(二)产业、就业优化路径及相关建议

用就业效率缺口表示在现有水平下一个行业要实现向目标效率类型行业转变所要配置的计划人数。农业是劳动力亟待转出的部门,将实现农业向均衡产业的转变为目标,以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0.34倍计算,则农业需要向其他行业转出408.9万人,巨大的效率缺口说明劳动力转移仍存在障碍,不能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而金融业、房地产实现向均衡转变优化仅仅能吸纳不到3万,原因在于服务业里的高效行业仍未形成规模,还亟待发展。因此第二产业的工业以及营利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在目前仍应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在此,选择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作为目标转移产业,以上述几个相对高效产业效率相同为目标,测算出陕西省各行业需要调整的就业人口,如表5所示。

表5展示了陕西省通过劳动力配置使所有行业实现向相对均衡效率状态转变的理论上的最优路径,农业(第一产业)需要有序的向工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转移332.8、32.8、31.3、8.7、3.1万人,总计408.7万人,而2004-2011年间农业总转出就业为140万,按照这个进度实现计划预计需15年左右。从各个行业的测算数字大小可以看出:应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其它几个行业总和的4.3倍,可见要实现陕西省产业、结业结构的合理化,工业应肩负起最大的责任,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长期也有着较大的吸纳能力,这几个行业应成为劳动力流向的主要部门,而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吸纳人数明显少很多,说明现有规模下的这两个行业吸纳的能力已经基本用完,过多的就业可能会使行业效率下降甚至提前衰落。

根据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对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状况的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消除不利于劳动力行业间自由流动的因素,如制度、行业壁垒等,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它部门的有效转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鼓励发展围绕第一产业的工业,丰富工业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壮大工业规模;鼓励与扶持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产值比重,适当引导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同时要注意缓解劳动力转移给服务业带来的效率冲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管控,通过引入房地产商刺激竞争的方式带动就业;鼓励与支持金融业发展,实现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实现金融业增长的长期就业效应。endprint

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优化路径的实证研究

(一)陕西省产业、行业的效率分类

发达国家在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的经验,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也更为合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美、日、韩、加、澳5个采用第三版ISIC分类法,在产业、就业数据方面同统计口径较为一致发达国家的情况作为参考。表2列出了这5个发达国家各产业、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低劳动生产率行业大多集中于旅馆和饭店业,其中在人口密集的日本则是农业,而高效率的行业一般集中在采掘业和电、煤气和水供应业,不同产业间的生产率有些差距,但最高效率行业与最低效率行业差距最多不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的5.5倍,同样为劳动密集型的日本为4.7。在此选取各发达国家最低、最高效率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平均值0.34和4.13作为相对均衡的产业、就业关系的效率范围。

本文利用2004-2011年间陕西省的分产业、行业产值(不变价格处理)和就业数据,计算了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与产值吸纳效率,并按这两个指标对产业、行业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

2004-2011年间陕西省除营利性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处于波动情况外,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整体上都处于上升趋势。从表3可以看出,与陕西省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比,第一产业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劳动生产率值持续小于所选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值0.34,这一水平正好是劳动力更为密集的日本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且这个值还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则长期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率,尤其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其劳动生产率持续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也超过了所选发达国家的最高效产业平均相对生产效率值4.13,房地产业在2004年则远超过这一水平,近些年由于竞争加剧而相对好转;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则效率不断衰退,已经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而营利性服务业在2004-2011年间则成功实现由较低效行业向较高效行业的转变。而根据表3中产业、行业的产值吸纳效率情况,基本所有产业、行业都呈现非稳定的变动,这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就业关系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金融业、服务业整体及非营利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关系积极变动,其余产业、行业产业就业关系均呈现消极变动。结合前文所述按效率标准进行产业的分类方法和表3中的结果,对陕西省各产业、行业进行归类,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分类,从三次产业层面看,第一产业呈现低效蜕变的趋势,第二、三产业整体产业、就业关系处于以发达国家情况为标准的均衡范围内,第二产业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效率整体有所上升。从行业层面来看,三大产业中11个细分行业中的8个产业就业关系暂时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另外3个行业,农业(第一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产业就业处于极度不协调状态。除此之外,均衡衰退型的住宿与餐饮业效率不断下降,接近于演变成低效行业。为了更详细说明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间存在的问题,表4中附上了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行业的就业变动情况,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总劳动力变动为117.9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下降140.4万人,是三大产业部门中唯一就业减少的部门,其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仍呈现下降轨迹,在近两年才表现平稳,这表明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的第一产业虽然实现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但进度还相对缓慢;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52.2、6.1万人,说明第二产业在这期间成为就业增长主要吸纳部门,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则较小,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崛起未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说明劳动力存在非正常转移的情况。从行业的层面看,2004-2011年间,劳动力总量增加,农业、其他服务业及其中的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4个行业实现了就业减少,尤其是农业与营利性服务业两个行业在此期间就业减少了330余万人,但农业处于低效蜕变期,农业内部还有大量劳动力剩余,其余的行业实现了就业增长,为就业吸纳做出了贡献,但大都处于均衡衰退的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陕西省劳动力在产业间整体上呈现均衡配置的情形,但劳动力在农业中仍存在大量滞留,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由于大量吸收劳动力,效率不断下降,已经提前进入衰退阶段,而金融业、房地产业生产效率严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现实中农业落后、“三农”问题凸显,服务业竞争激烈,金融市场不完善,房价涨幅过快已经成了政府调控的重点等社会问题都是这些问题的真实表现。陕西省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缓慢, 从而影响到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协调推进和对要素的吸引能力。劳动力的非合理配置不仅造成了陕西省农业的快速衰退,对工业化、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影响。

(二)产业、就业优化路径及相关建议

用就业效率缺口表示在现有水平下一个行业要实现向目标效率类型行业转变所要配置的计划人数。农业是劳动力亟待转出的部门,将实现农业向均衡产业的转变为目标,以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0.34倍计算,则农业需要向其他行业转出408.9万人,巨大的效率缺口说明劳动力转移仍存在障碍,不能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而金融业、房地产实现向均衡转变优化仅仅能吸纳不到3万,原因在于服务业里的高效行业仍未形成规模,还亟待发展。因此第二产业的工业以及营利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在目前仍应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在此,选择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作为目标转移产业,以上述几个相对高效产业效率相同为目标,测算出陕西省各行业需要调整的就业人口,如表5所示。

表5展示了陕西省通过劳动力配置使所有行业实现向相对均衡效率状态转变的理论上的最优路径,农业(第一产业)需要有序的向工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转移332.8、32.8、31.3、8.7、3.1万人,总计408.7万人,而2004-2011年间农业总转出就业为140万,按照这个进度实现计划预计需15年左右。从各个行业的测算数字大小可以看出:应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其它几个行业总和的4.3倍,可见要实现陕西省产业、结业结构的合理化,工业应肩负起最大的责任,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长期也有着较大的吸纳能力,这几个行业应成为劳动力流向的主要部门,而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吸纳人数明显少很多,说明现有规模下的这两个行业吸纳的能力已经基本用完,过多的就业可能会使行业效率下降甚至提前衰落。

根据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对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状况的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消除不利于劳动力行业间自由流动的因素,如制度、行业壁垒等,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它部门的有效转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鼓励发展围绕第一产业的工业,丰富工业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壮大工业规模;鼓励与扶持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产值比重,适当引导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同时要注意缓解劳动力转移给服务业带来的效率冲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管控,通过引入房地产商刺激竞争的方式带动就业;鼓励与支持金融业发展,实现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实现金融业增长的长期就业效应。endprint

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优化路径的实证研究

(一)陕西省产业、行业的效率分类

发达国家在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的经验,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也更为合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美、日、韩、加、澳5个采用第三版ISIC分类法,在产业、就业数据方面同统计口径较为一致发达国家的情况作为参考。表2列出了这5个发达国家各产业、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低劳动生产率行业大多集中于旅馆和饭店业,其中在人口密集的日本则是农业,而高效率的行业一般集中在采掘业和电、煤气和水供应业,不同产业间的生产率有些差距,但最高效率行业与最低效率行业差距最多不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的5.5倍,同样为劳动密集型的日本为4.7。在此选取各发达国家最低、最高效率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平均值0.34和4.13作为相对均衡的产业、就业关系的效率范围。

本文利用2004-2011年间陕西省的分产业、行业产值(不变价格处理)和就业数据,计算了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与产值吸纳效率,并按这两个指标对产业、行业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

2004-2011年间陕西省除营利性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处于波动情况外,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整体上都处于上升趋势。从表3可以看出,与陕西省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比,第一产业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劳动生产率值持续小于所选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值0.34,这一水平正好是劳动力更为密集的日本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且这个值还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则长期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率,尤其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其劳动生产率持续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也超过了所选发达国家的最高效产业平均相对生产效率值4.13,房地产业在2004年则远超过这一水平,近些年由于竞争加剧而相对好转;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则效率不断衰退,已经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而营利性服务业在2004-2011年间则成功实现由较低效行业向较高效行业的转变。而根据表3中产业、行业的产值吸纳效率情况,基本所有产业、行业都呈现非稳定的变动,这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就业关系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金融业、服务业整体及非营利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关系积极变动,其余产业、行业产业就业关系均呈现消极变动。结合前文所述按效率标准进行产业的分类方法和表3中的结果,对陕西省各产业、行业进行归类,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分类,从三次产业层面看,第一产业呈现低效蜕变的趋势,第二、三产业整体产业、就业关系处于以发达国家情况为标准的均衡范围内,第二产业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效率整体有所上升。从行业层面来看,三大产业中11个细分行业中的8个产业就业关系暂时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另外3个行业,农业(第一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产业就业处于极度不协调状态。除此之外,均衡衰退型的住宿与餐饮业效率不断下降,接近于演变成低效行业。为了更详细说明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间存在的问题,表4中附上了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行业的就业变动情况,2004-2011年间,陕西省各产业总劳动力变动为117.9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下降140.4万人,是三大产业部门中唯一就业减少的部门,其相对劳动生产效率仍呈现下降轨迹,在近两年才表现平稳,这表明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的第一产业虽然实现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但进度还相对缓慢;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52.2、6.1万人,说明第二产业在这期间成为就业增长主要吸纳部门,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则较小,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崛起未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说明劳动力存在非正常转移的情况。从行业的层面看,2004-2011年间,劳动力总量增加,农业、其他服务业及其中的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4个行业实现了就业减少,尤其是农业与营利性服务业两个行业在此期间就业减少了330余万人,但农业处于低效蜕变期,农业内部还有大量劳动力剩余,其余的行业实现了就业增长,为就业吸纳做出了贡献,但大都处于均衡衰退的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陕西省劳动力在产业间整体上呈现均衡配置的情形,但劳动力在农业中仍存在大量滞留,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由于大量吸收劳动力,效率不断下降,已经提前进入衰退阶段,而金融业、房地产业生产效率严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现实中农业落后、“三农”问题凸显,服务业竞争激烈,金融市场不完善,房价涨幅过快已经成了政府调控的重点等社会问题都是这些问题的真实表现。陕西省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缓慢, 从而影响到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协调推进和对要素的吸引能力。劳动力的非合理配置不仅造成了陕西省农业的快速衰退,对工业化、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影响。

(二)产业、就业优化路径及相关建议

用就业效率缺口表示在现有水平下一个行业要实现向目标效率类型行业转变所要配置的计划人数。农业是劳动力亟待转出的部门,将实现农业向均衡产业的转变为目标,以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0.34倍计算,则农业需要向其他行业转出408.9万人,巨大的效率缺口说明劳动力转移仍存在障碍,不能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而金融业、房地产实现向均衡转变优化仅仅能吸纳不到3万,原因在于服务业里的高效行业仍未形成规模,还亟待发展。因此第二产业的工业以及营利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在目前仍应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在此,选择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作为目标转移产业,以上述几个相对高效产业效率相同为目标,测算出陕西省各行业需要调整的就业人口,如表5所示。

表5展示了陕西省通过劳动力配置使所有行业实现向相对均衡效率状态转变的理论上的最优路径,农业(第一产业)需要有序的向工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转移332.8、32.8、31.3、8.7、3.1万人,总计408.7万人,而2004-2011年间农业总转出就业为140万,按照这个进度实现计划预计需15年左右。从各个行业的测算数字大小可以看出:应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其它几个行业总和的4.3倍,可见要实现陕西省产业、结业结构的合理化,工业应肩负起最大的责任,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长期也有着较大的吸纳能力,这几个行业应成为劳动力流向的主要部门,而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吸纳人数明显少很多,说明现有规模下的这两个行业吸纳的能力已经基本用完,过多的就业可能会使行业效率下降甚至提前衰落。

根据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对陕西省产业、就业关系状况的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消除不利于劳动力行业间自由流动的因素,如制度、行业壁垒等,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它部门的有效转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鼓励发展围绕第一产业的工业,丰富工业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壮大工业规模;鼓励与扶持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产值比重,适当引导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同时要注意缓解劳动力转移给服务业带来的效率冲击;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管控,通过引入房地产商刺激竞争的方式带动就业;鼓励与支持金融业发展,实现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实现金融业增长的长期就业效应。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金融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PYRAMID PAINS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