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用市场方法化解过剩产能

2014-06-19王兆春赵青

科学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

王兆春++赵青

摘要: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已刻不容缓。本文在详细阐述产能严重过剩概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的主要路径,指出下一步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根本对策是发挥好微观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化解过剩产能 市场方法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2.008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经济工作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省政府以鲁政发〔2014〕4号文件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中,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市场手段,辅以政策和法律手段,注重用市场方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1 对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认识

产能过剩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告诉我们,有过剩才能有竞争,才能有优胜劣汰。过去短缺经济、卖方市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以及次品都上架销售的情况,还历历在目,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供过于求才使工业产品水平、合格率有根本性的提高。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供过于求的经济,容许适度过剩。按照市场规律做事,必须破除产能不能过剩、不许过剩、不可过剩的观念。但是,这要有一个度的概念,就是适度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面大了,过剩的程度严重,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并引发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因素。目前出现的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下决心认真预防和化解,防止发展成为复杂经济社会问题。

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成因很多,表面看有国际产业转移、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随意扩张、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因素,深处看则是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创新能力弱,靠耗费资源环境发展的路径依赖等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政策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因素。产能过剩的成因是诸多因素叠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出现了问题。

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看,各自情况也不同。国务院重点指出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中,产能过剩情况也不尽相同。

一是总量绝对过剩。如粗钢产能利用率70%、水泥产能利用率70%等,表现的是基础原材料单一产品产能总量绝对过剩。

二是结构性过剩。如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70%、造纸产能利用率50%。从数字上看,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分析内部情况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许多市场亟需的产品得不到供应,产能明显不足。

三是成长性过剩。如多晶硅、光伏电池、风能发电等。在产业导入初期,由于市场需求不确定、不稳定,造成产能过剩的风险比较大。

四是需求下滑过剩。如造船等行业,是由于世界造船市场急剧变化形成的,有其他干扰因素。

五是区域性过剩。有些产品市场半径比较小,长途运输受成本限制,从全国来看总量是过剩的,但在局部地区供需基本平衡。

目前各地反映,存在产能过剩矛盾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大,正在由基础原材料向装备制造业扩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政府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产能过剩的起因和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不能一个方子吃药,企业因企制宜,行业因行制宜。

市场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按照优胜劣汰和价值规律自发平衡供需关系。持续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现象表明,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现在市场失灵,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核心是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一,思想理念上,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对发挥市场作用还有个适应和转变过程;同时,国家又是从多年短缺经济中走过来的,对产能有着一种非常珍惜不舍的情结;多年来一直以举国之力做增加产能的努力,对生产能力的退出不习惯,不接受。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原始积累初期置办的产能,还视为摇钱树,即使落后也不会淘汰。在经济发展上路径依赖还没有根本转变,随意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不减,有的地方还想在这些行业上项目,扩大产能。

第二,经营机制上,有的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机制的政府主导性和政策不配套,企业退出市场无法自己做主。有些企业明明处于劣势,本应退出市场另求发展,但退不出去。有的地方政府迫于发展的压力以及GDP考核,千方百计化解挽留,联系担保、提供资金、增加补贴,亏损也要活下去。有的国有企业,习惯于政策照顾和市场保护,伸手要政策,即便经营亏损累累、没有竞争力,资产管理者和经营者也不会让其退出市场。有的地方和企业怕资金链断裂,引起债务连锁反应,造成稳定困难,也不敢让企业退出市场。也有的企业觉得在行业里混了多年,类似的困难见得多了,押宝再顶一顶,找机会翻盘。

第三,政策环境上,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远没有形成,企业享受着不同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上,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税收、利率、电力等特殊优惠,企业也千方百计争取优惠政策,而优惠政策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平等,扭曲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第四,宏观调控上,用市场的方法不成熟,用计划的审批方法造成重准入、轻监管。对违规进入市场的企业处罚不及时,造成不良示范效应。有的民营企业是靠村民集资自主建设的,有些属违规项目政府也碍于维护稳定不好处理。

第五,在供需调控上,政府对社会供需的调控方法单一。供需平衡需要调节两个方面,产能供应上,政府只对进入市场把关,用增加产能平衡需求增加,没有疏通产能退出的道口,缺少支持企业退出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从市场需求看,缺乏调控的有效手段,简单刺激的调控方式带来一些副作用。这就造成经营亏损严重、处于效率低的产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退,不许退,不让退,造成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同时,另一些企业由于有利可图,持续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因而造成产能供需矛盾越发加重,积重难返。企业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预,经营结果并没有反映出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谁是过剩的,谁不是过剩的,也无从说起。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权力配置与市场配置不协调的表现,是宏观调控不善和微观调节失灵的结果。

所以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层面的问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竞争不平等诸多问题,建立起能够使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体制机制。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立足市场这个基本面,发挥市场中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看待产能过剩问题上,用市场的眼光关注严重过剩的成因,避免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解决方法,使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进入无解的怪圈。

一是产能利用率与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微观产能利用率低是竞争力低的问题,宏观产能利用率低是体制政策问题。简单用产能利用率不能反映产能严重过剩的本质,也没反映需求不足。从微观来讲,企业更加重视的是竞争力,注重经济效益指标,更关注资本利润率。水泥行业目前实行行业自律,主动限制产量防止恶性压价竞争,产能利用率降低企业效益反而好。水泥磨机产能大,企业利用夜间低谷电费用降低约40%,节省电钱远远多于增加产能的投资。这种产能过剩是市场配置的结果。

二是产能规模大与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能把生产能力规模大、集群化与产能过剩混为一谈,或者把规模较大的行业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行政削减。对于国际化的产品,不应简单以国内市场规模论过剩,也不应把市场需求波动造成短期经营困难看成不正常,应看市场经营能力和水平。看待产能是否过剩,关键看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效益。把建成产能用好发挥好,是化解和避免产能过剩矛盾的关键。

三是产能过剩和需求稳定的问题。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一定是有需求、有盈利机会和空间才能形成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需求剧烈波动引导和投资冲动形成的,由强大需求预期和政策推动形成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既要盯着产能,还应重视对需求的科学调控,管理好社会需求,保持社会需求基本稳定。

四是产能过剩与落后产能问题。产能严重过剩是对落后产能的否定,也孕育着产能的升级,同时也将推进需求升级,引领产能升级。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借机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引导企业发展高效先进产能,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开辟新兴市场需求。

五是过剩危机和发展机遇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势必增加市场竞争强度和企业竞争压力,强化优胜劣汰的机制,形成强劲的倒逼机制,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在经济转型时期,重在用好市场调节机制,依靠市场调节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使优势企业和产能发展起来,劣势低效产能退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 积极创造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条件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在目前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需要行政推动,但必须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坚持消化、转移、兼并、淘汰相结合,把创新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根本出路,解决好目前重点行业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更需要的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建立起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

第一,更加坚决地下放行政审批权。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都要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范围,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行政性干预,让每个市场主体都有决定自己是否进入市场的权利。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应予准入,着重做好事中、事后过程的监管,提高日常管控和服务水平。

第二,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价格机制改革,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市场化,清理废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土地、资源、税收、电价等影响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

第三,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更多运用产业政策的方法,推进认定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标准和条件,实行准入认定。对属于限制控制范围内的,不认证、不备案、不准入。对不同地区,用节能、环保、安全等指标来对投资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倒逼退出。加快标准、规划、政策、规章的制定,列出时间清单,配套相应措施。

第四,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对各类企业推进改革,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国有和民营、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都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利于企业退出过剩领域、传统产业的政策体系,让企业顺利退出市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从生产性经营性领域退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到运营监管上来,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企业自主决定涉猎的领域和内容。接续解决企业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职位能上能下问题。

第五,改进对需求调控方式。尊重市场需求的规律性,控制需求和投资冲动的诱导,做到市场需求与政府主导相统一,管理和引导好社会总需求。建设稳定需求的调控体系,防止社会需求大起大落,防止形成需求无序过度增长。强化信息披露和服务职能,搭建好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统一的行业产能利用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为投资者提供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好地引导投资。

第六,改变对地方的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落实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破除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引导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从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等上来,做好规则制定和监管工作。在工业化后期,注重减少工业发展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把工业发展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理念相结合,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环境等问题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上,对基础原材料产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减量化,逐步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3 发挥好微观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在加快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调控的同时,引导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应对和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性对策。在当前情况下,必须立足企业、着眼市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3.1 探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有效方式

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着眼于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着手,从经济效益和加强宏观管理两个方面向前推进。坚持把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坚决禁止新上产能和变相新上产能。总结我省化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电动车、摩托车、纺织、服装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经验,把化解过剩产能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与技术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相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与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综合推进化解工作。列出时间表,坚决让那些装备工艺落后、管理落后、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差、高耗能、高污染、亏损严重、难以为继的劣势产能退出市场。让有竞争优势、守法经营、优质高效企业发展起来,使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等行业产能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

3.2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

深入实施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积极探索《政府工作报告》中“七个能不能”实现路径,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总体思路,引导企业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的最终制成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落实等量减量改造,不再新增产能。鼓励钢铁企业采用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和无缺陷连铸、高洁净度电炉冶炼等关键工艺技术,提高全省铁矿资源集约利用度和资源附加值。支持水泥企业开发窑炉余热利用等先进生产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鼓励发展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10%。鼓励电解铝骨干企业加强对高性能专用铝材生产、超大型预焙槽节电等前沿工艺技术研发。支持平板玻璃行业既有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提高优质浮法玻璃原片比重,发展功能性玻璃,鼓励玻璃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延伸到装饰、电子、能源、环保及国防航天等领域,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引导船舶企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加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设备专业化能力建设。

3.3 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试行)》(鲁政发〔2012〕45号),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引导企业加快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4 提高标准淘汰压缩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必须确立装置标准和消耗排放两个层面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过剩产能、弱势企业有序退出。继续探索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装置标准,逐步提高产业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和技术等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淘汰压缩落后产能。加大有利于淘汰落后企业安置下岗职工政策力度,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土地置换弥补安置职工和企业转型资金不足的具体政策。认真落实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3.5 强化企业市场经营管理

坚持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扩大建筑领域的钢材、水泥、铝型材、平板玻璃等市场需求,积极开拓高技术船舶市场,完善游艇产业配套。鼓励轮胎行业提高国内外高端汽车配套能力,积极开发替换胎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好品山东”网络营销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有效需求。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人为本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3.6 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

妥善处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违规建设项目。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能合理布局和对外转移。完善过剩产能调节和退出机制,运用好财税、价格等调控机制的杠杆作用,强化产业政策手段,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物排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相衔接的调控机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市场交易的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和预警,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2013年10月15日.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4〕4号).2014年2月14日.

(责任编辑:王保宁)

A Research on Using Market Means to Resolve the Excess Capacity

WANG Zhaochun, ZHAO Qing

(Shan Dong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 Jinan 250011)

Abstract: It is time to resolve the serious excess capacity which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econom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develop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main path overcapacity contradiction after analyzing overcapacity concept and the forming causes, and then points out we should play a good role of macro-control and micro market guide to solve overcapacity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xt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Over Capacity;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