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014-06-19兰赛袁慧佳
兰赛++袁慧佳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综合性大学的科研团队研究提案的数据,研究考察了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组成因素与研究提案通过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学科领域数对于研究提案的成功通过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团队的任职部门数与研究提案的通过有负相关关系。同时在团队中,资深教授的参与对研究提案的通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助理教授的参与则对研究提案的通过有负面影响。该研究显示,跨学科团队科研课题的提出需要避免盲目追求跨学科的程度,而应当注重提高研究团队的相关经验和专注度。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团队创新;大学科研;科研提案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2.001
1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研究课题的复杂度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科学问题需要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采用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设备和研究方法。举例来说,Watson 和 Crick合作研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他们分别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一跨学科研究成果是科学界的重大突破。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质疑跨学科研究会模糊研究者在原所在领域的焦点,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降低教授们的效率。众所周知,现有的研究人员的升迁是在学科系统内评定并且与发表文章的数目相关的。跨学科研究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相对传统学科评价教授的表现标准更不确定也更难[24]。另外,不同的学科分化已经有100年,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大相径庭,跨学科研究能否高效地利用好不同学科的资源值得进一步考察。简单来说,不同学科的术语首先就不相同,跨学科研究人员必须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术语。尽管在跨学科研究的实行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跨学科研究已经是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
跨学科研究的科研课题通常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研究给学者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共享研究资源的机会。团队的大小,组员的流动性和组员的资历不尽相同,这些都可能是决定团队能否成功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美国著名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团队科研数据,针对跨学科团队研究的课题提案通过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科研课题的提出是重大科技创新的源头,而针对跨学科团队科研课题提案情况的实证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文考察了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特性和组成结构对科研课题提案通过的影响,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2)前人的研究往往利用教授的论文数目或者论文被引用次数作为衡量教授表现的标准。虽然论文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学者的学术影响,但其局限性主要在于论文与实际科研课题的不完全相关性。特别是在与工业界相关的,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科研课题中,由于保密性的要求,研究成果未必能够完全体现在论文的发表情况中。本研究用科研提案通过率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创新绩效指标,从而更能全面地体现有重要实际价值的科研课题的创新表现,以分析跨学科团队的创新绩效;(3)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新数据,对于中国大学科研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
2.1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
跨学科研究一般指的是由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研究者跨越现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信息,数据,观念,工具和科学方法。跨学科研究是为了解决单一学科知识无法完成的课题,以促进科学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来源: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
Aboelela等学者根据前人对跨学科的讨论,给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定义 [2]。跨学科研究由一个学科以上的科学家组成。它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和研究设计以完成不同研究阶段的目标。由此可见,跨学科研究是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以解决特定的科学问题。它是为了解决多学科知识才能实现的问题。
郭中华,黄召和邹晓东总结国外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主要模式[30]:
(1) 跨学科研究计划:同时属于几个部门,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
(2) 跨学科项目:规模较小并且形式很灵活,相对实用。
(3) 跨学科实验室:是相对稳定、独立的组织,是为了完成国家重要研究任务而设立的。
(4) 跨学科研究中心:实施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也兼顾教学。
由上可见,不同的形式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跨学科科研提案小组,其组织形式较灵活,比较接近于跨学科项目的模式。下面我们以科研提案通过情况为绩效指标,讨论跨学科研究团队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团队的跨学科程度
根据以上跨学科研究的定义,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衡量研究团队的跨学科程度。一种是依据研究团队成员所来自的学科领域,这是跨学科研究的最基本含义。另外一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衡量方式,是依据研究团队成员任职的学术部门。在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一个流行的趋势是建立综合性的研究中心,以提供机会给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因此,研究人员所任职的学术部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经验与活跃程度。以下我们分别对这两种跨学科研究的衡量方式建立假设。
研究团队学科领域
Rhoten提出传统的学科形式会减慢科学的发展。应当消除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22]。Klein,Caruso 和Rhoten均认为学科使得知识碎片化[16] [7]。Kates提出大学应该打破组织上的界限以促进跨学科合作[15]。在过去十年中,大学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然而,Feller提出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必须有组织形式的改变,相应的支持政策和不同的认证源[11]。Klein认为使得跨学科研究成功的关键是行政和体系的支持,开放的交流,足够的资金和相同的教育背景[16]。Clark发现学科部门的执行者将学科更加细化,使得不同学科和组织的研究者交流更少[10]。Riesman和Jencks建议在不同的学科和子学科之间有更多的流动性,减少行政干预。他们认为学科只是行政单位,而子学科才是真正的智力单元。大学应该促进不断的创新重组。单元应该建立在科研问题的基础上,而非行政上的学科形式[21]。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是在非传统学科管理模式下运行得很好的大学。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担心跨学科研究是否真正能够对科学发展有正向作用。关于不同学科间的术语是否会造成研究人员沟通上的障碍,Birnbaum研究发现这不是实施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5]。Rhoten在文章中提到,学者们支持并且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但是仍然缺乏体系上的手段来真正实施跨学科研究。大学里的学科部门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因此现有教育体系中的各学科部门并不鼓励偏离已有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形式[22]。总之,文化认知和政治因素使得学科部门长久存在。Abbott认为这种学科组织形式可能会限制跨学科研究人才的诞生和成功[1]。但无论这样的形式是否有效,组织改革的步伐依然缓慢。Powell和DiMaggio, Meyer和Rowan认为主流的同盟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倾向于利用他们的权力阻止机构的改变[20][18]。Turner以及Feller指出,对于大学的管理者来说,现行的以学科为基础的部门分化具有众多优点,比如提供质量控制系统[27][12]。相对而言,跨学科研究更难以评估。Klein也指出学者的聘用,升迁和任期的决定都是基于学科部门的形式[16]。总体来说,研究人员在部门中学习受训,这强化了学科的专门化。学术人员的评估机制也是在部门中进行。虽然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但能否有效推行仍需要行政改革作为支持。
前人的实证研究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提供了借鉴。Steele和Stier研究发现文章的引用率与文章的跨学科程度,尤其是知识结构上的不同学科的整合正相关[25]。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数量常被用以衡量科研的产量,而文章的引用率则被当做衡量文章质量的尺度。本文研究的绩效指标是科研提案通过率。一方面,这一指标与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是反映科研效率的指标,因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如引言中所述,科研提案通过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类科研课题的提出和接受情况,因此与传统的文章指标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对跨学科研究的质疑主要来自于体制上的桎梏,而非跨学科研究的本身。相反,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科研效率的正面影响,因此我们预期,科研团队成员所跨学科数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意也越多,因此,
假设1:研究团队成员涉及的学科数越多,科研提案越容易通过。
研究团队任职部门
如前所述,另一种衡量研究团队的跨学科特性的方法,是对团队成员在不同学术部门的任职情况进行统计。多部门任职,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被认为可以促进跨学科发展。Ogilvie等学者认为多部门任职可以给学者更多的机会参加其他部门的学术会议并在其他领域发表文章,学者的自信会由此提升,同时不同学科的知识也更加容易融合[19]。但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必须满足各个部门对他们在学术和行政上的要求,可能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在做决定时,也要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限制。他们必须安排好时间。另外,由于任职部门多,在每个部门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建立稳定深厚的学术人脉,来自同伴学者的支持会较少。
另一方面,Cargile和Bublitz发现影响教授研究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能否使用电脑,周围学者的研究能力,研究生的能力和委员会的任务[6]。多部门任职会影响研究人员和某一部门学者建立互相支持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者从周围学者中获得的支持。多部门任职也会使得研究人员耗费更多的时间在行政事务上,可能同时还包括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委员会的任务。这些都会模糊科学家的重心,减少他们的科研时间,从而降低他们在科研上产出。Goodwin和Sauer提出如果学者担任行政职务,他们的研究资本会降低,因为只有持续地投入研究,研究资本才能保持。研究资本的减少在短期内难以复原[13]。在本研究中,多部门任职的具体细节没有考虑在内。
总体来说,多部门任职的优点有: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不同领域的新理论和突破,和多个部门的教授交流,利用不同部门的设备等资源,更利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缺点是多部门任职会减少教授专注于科研的时间,分散研究人员的部分精力。Acorn研究发现多部门任职并不必然带来角色上的矛盾[3]。Royle和Crooks认为,要应对多部门任职,学者应当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行为。他们应当清楚不同部门的界限并适应不同的价值体系[23]。我们假定一流的学者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多部门任职的优点将会大于其缺点。们任职的部门越多,越可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与更多学者的交流也更容易产生火花,更有机会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因此,
假设2:研究团队成员任职部门越多,科研提案越容易通过。
2.3 团队人员结构
在本文中,团队人员结构主要是指团队中资深教授与年轻教授的比例。总体来说,职称可以代表学者的研究能力,因此团队人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团队的整体研究能力,对研究提案的通过会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Iossifova研究发现在团队中,正教授发表了多数的文章[14]。众所周知,文章发表量是衡量教授科研效率的重要指标。Chen提到影响教授成就的因素包括任期状况,职称,从事学术的年限,性别,所在学科以及投入科研的时间[8]。在他的研究中,他选取的影响研究人员的主要变量是性别,任期状况,职称和是否参加过博士课程。他发现在参加过博士课程的研究人员中,助理教授每年在顶级会计杂志发表的文章最多,而以发表文章的总数计量则是正教授居首而助理教授垫底(注:该数据仅仅对会计领域进行了统计)。年轻人被认为可以更好地做科研。Stephan和Levin发现40岁以下的研究者更可能有杰出的科学贡献[26]。一般来说,助理教授比正教授年轻,可能助理教授更会有突出的创意,所以更会在顶尖杂志中发表文章。这种创意在提出提案时更重要。
Goodwin和Sauer发现在研究者学术生涯的早期,研究产量有大幅上涨,在升职前后达到顶峰,有能力的教授一般能够保持20年以上的高产量[13]。由此可见,教授的科研能力是与职称有一定相关性的。Birnbaum发现正教授和副教授更多地参与到跨学科研究中[5]。也许是因为他们不追求升迁,对跨学科研究的评估的不确定不太在意。但追求升职的助理教授而言,能够多发表本学科的文章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职称不能完全代表研究人员的能力。助理教授可能因为年限低未能升职,正教授间实现升职的年数也不尽相同。总之,以文章数衡量,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表现不一样。
本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团队可行性创新能力的因素。正教授有更多的研究经验,提出的创意通常也更切实际,能够有效地降低研究的风险,他们的资历也更容易使得提案审查专家信服。助理教授可能会有更多杰出的创意,但经验的不足可能会使得他们的想法实施起来风险更高。因此,
假设3a: 研究团队中正教授越多,科研提案越容易通过。
假设3b:研究团队中助理教授越多,科研提案越不容易通过。
2.4 团队大小
团队研究在学术界越来越流行。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学者们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而团队研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团队的大小,组员的流动性和组员的能力是影响团队表现的重要因素。衡量单个学者的表现经常用其发表文章的数量,而衡量团队的表现标准应当有所不同。Birnbaum采用成员对团队效率的评估和团队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标准[4]。在本研究中,团队合作的科研提案能否通过是衡量团队合作效果的标准。提案通过意味着研究经费得到保证,对于科研人员开展后续研究至关重要。
团队是大或是小以及最佳大小是科学家热议的话题。Birnbaum发现稳定的,有更多高学历成员的团队,若是团队领导任务分配合理,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和团队目标,表现最好[4]。Wallmark和Sellerberg发现团队的效率和团队的大小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成员,团队的效率会增加百分之一[29]。Wallmark和其他科学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其他领域。他们发现团队成员从1增加到50时,团队的效率将增加3倍(没有发现最佳团队大小)。背后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工作环境随着团队成员增加而优化,可以共享更多的设备,交流产生的火花也可能更多。另一方面,大的团队可能包含更多优秀的研究者,提高了团队的“禀赋”[28]。Chow和Harrison发现周围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会正向影响研究者[9]。这与Wallmark等学者的发现吻合,团队越大,可能包含的有能力的学者越多,对团队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Luszki认为团队越大,将会耗费越多的时间在行政事务上,影响团队的效率[17]。但是在本研究中,由于提案制作过程与科研过程相比耗时较短,管理过程也较简单,行政事务的影响会较小。因此,总体来说,越多的组员会带来更多创意的想法和更多的潜在优秀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多,这些都会使得提案更容易被通过。根据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预期:
假设4:研究团队越大,科研提案越容易通过。
3 实证研究方法
3.1 样本
本研究的对象是美国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以其先进的自然科学研究而著称。它强调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研究经费支持科学和工程类研究。这里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中有众多属于国家学术机构的成员,包括美国科学院。本研究的样本涵盖了该大学1998年至2007年的所有科研提案的基本信息,包括提案申请的年份,提案的学科,提案研究组成员及其职称和所在主学科部门,每个研究者的挂钩任职部门数等。在此期间,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GDP快速稳步增长,通胀率和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新经济时代也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电脑、互联网和光纤的出现,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脑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研究的模式。负责的计算可以快捷地实现,信息可以更方便地得到,学者间的交流也更便捷。选定这个期间作为研究目标,是因为稳定的经济发展可以保证各个研究赞助有相对充足的资金,他们对提案的评判标准会相对稳定。我们选择提案小组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条件限制,现有的资料包括的是可衡量的提案小组的结构变量,不涉及提案的互动和管理研究。提案包括的学科部门有23个。表一是提案在各个部门的分布。可以看到,大部分提案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这里工程类学科也归类为自然科学)。可能因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合作。
表1. 科研提案的学科分布
3.2 变量
因变量是科研提案的通过与否。由于每个提案通常都是整个团队的集体努力的结果,提案的通过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跨学科团队的科研绩效。如引言中所述,与之前研究中常用的文章发表情况相比,科研提案通过情况一方面可以反映跨学科团队各类创新课题的成功提出情况,另一方面,提案是跨学科团队创新的源头,而文章只是创新产出的一种。因此,以科研提案的通过情况作为创新指标,可以从源头上更全面地体现跨学科团队创新的绩效。这是一个二元变量,如果提案通过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自变量包括:(1)团队所跨学科数目,是团队中所有教授所在学科领域的总和;(2)团队的跨学术部门任职情况,包括团队中所有教授所任职的学术部门的总和;(3)团队人员结构,包括团队中正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的比例;(4) 团队的大小,是指整个团队成员的总数。
控制变量主要是提案所属学科领域 - 自然科学取值为1,社会科学取值为0。贾莉莉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了比较,发现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更碎片化,而且对同一个概念和问题,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和理论[31]。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则需要客观世界来验证,对错界限更清晰。相比而言,为掌握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更规范和系统的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科学领域更加需要团队合作。
3.3 实证模型
4.1 跨学科数对于提案通过与否没有显著的影响
和假说不同,团队所跨学科数与科研提案通过与否并没有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不同于以往以文章发表情况为指标的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反映了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包括研究环境,样本,变量定义等方面的不同。更重要的一种可能性在于,对于以科研课题通过情况为指标的创新绩效指标来说,跨学科团队的科研课题的提案可能具有某种特点(例如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可能具有更高的复杂度和综合度),导致其不易于被传统学科部门分隔体制下的评审专家所理解和接受。这一可能性揭示了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前提条件,即鼓励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集合不同领域学者进行团队合作,更需要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跨学科研究评价体制,以便对跨学科研究课题的提出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并给予相应的资助。
4.2 任职部门数与提案通过呈现负相关
结果显示,跨学科团队中教授的任职部门数越多,科研提案通过的可能性越低。这和我们的假设相反。回顾前文,影响提案的关键是创新性和实现创意方法的有效性。挂钩任职提供给学者更多和其他部门学者交流的机会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途径。但如Goodwin和Sauer所指出,行政职位会显著降低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13]。虽然具体挂钩任职的职位不清楚,但是任职部门过多会更多耗费教授的研究时间在行政事务上。Chow和Harrison也发现过多的教学任务和委员会任务会降低学者的研究效率[9]。研究结果和负面影响吻合。另外,任职部门过多不利于和某一领域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会使得研究人员缺乏优秀伙伴的支持。
所以,如果研究人员仍然希望保持研究能力,应当适当选择挂钩任职的部门和职位,挂钩任职的部门不可太多,否则会分散精力,同时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日程。作为大学,应当确保挂钩任职的部门能够有效地接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建立有利于科研的人脉。比如及时通知挂钩任职的学者学术会议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开办学术研讨会供学者交流。
4.3 正教授的参与会增加提案通过的可能性,助教授的参与会降低提案通过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助教授的年龄优势没有显现。虽然在有些领域,助教授更可能在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但是提案上,助教授的优势没有显现。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助教授相比正教授,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够,参加的学术会议较少,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也更少,同时由于研究经历少,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选择也不如正教授,总之研究资源的积累不够,他们提出的提案在可行性和重要性方面的把握会较弱,解决方案风险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助教授在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誉,较低的职称在提案评审专家看来没有竞争力,评审专家倾向于选择正教授多的提案。正教授的人脉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助教授应当更多地与有资历的学者交流,在组建提案团队时,尽量与资深教授取得合作。
4.4 团队大小对提案通过与否无显著影响
和假说不同,团队大小对提案通过与否没有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提案小组的大小在本研究中普遍较小,最大的只有5个组员。各个小组间的差别不大。也有可能是提案制作过程和科研的过程有不同,提案注重的是创意,是短期的过程。而科研是长期的过程,组员越多,越可以长期集思广益,将种种负责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总之,在提案制作过程中,团队大小不是关键因素。这并不意味着团队大小不影响研究的效率,但是提案注重的更多的是创意,这与科学研究不同。
5 讨论与启示
跨学科团队研究可以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本研究以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以科研提案通过情况为创新表现的衡量标准,探讨了跨学科研究团队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新颖的数据和衡量标准,为相关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但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探索努力还只是一个开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跨学科的程度,本文只考察了团队中能反应跨学科程度的结构性因素,而忽略了跨学科团队中的互动因素。Birnbaum在研究中指出,以下问题有待明晰:不同学科的知识有否交融,组员是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组员所起的不同作用,领导力问题,其他组员的表现对特定组员的影响,等等[4]。此外,虽然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外一所典型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所有不同学科,但毕竟样本范围有所局限,研究结果未必普遍适用于所有研究机构。最后,由于缺乏可观测的信息,对提案评审专家的背景和评审标准的了解也有所不足,有待后续研究对此进一步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衡量来跨学科的程度,其中所跨学科数对科研提案成功通过没有显著作用,而挂钩任职部门数则对提案成功通过有负作用。总体上,跨学科程度对于科研提案的通过缺乏正面影响。这一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出人意外,因为但另一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可能反映的是现有科研评价体制的不足。由于评审专家往往出身于学科分隔的教育体制中,跨学科团队创新课题虽然具有重大的突破性创新的潜力,但也同时具有不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先天劣势。因此,有必要从体制上保证课题评价制度的开放性,以保证跨学科研究从源头上得以顺利开展。
同时,从跨学科研究团队的角度来说,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跨学科研究可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是来自于研究本身,而是来自于外界对于跨学科研究课题的评估。学术界向来有保守的倾向,因此,大胆创新的跨学科研究可能在一开始提出课题的阶段就遭到阻力,有必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跨学科的方式也很重要,多部门任职给了学者更多和其他部门科学家交流的机会,也有机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最新发现,并利用其他部门的设备等资源。但任职部门越多,来自各个部门的行政事务将增加,有可能还有教学任务的增加,这些都将减少研究人员在科研上投入。长期将会使得教授的研究资源逐步减值,研究能力和创新性逐步下降。在多个部门间轮转,也会使得教授难以和某一部门的精英研究人员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提案制作时难以寻求到优秀伙伴的支持。因此,跨学科研究团队需要尽可能保持专注,减少不必要的兼职活动。最后,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跨学科团队中资深教授拥有资历和人脉,从而对提案通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地提高团队中资深教授的比例,从而取得更佳的创新效果。
参考文献:
[1] Abbott A. 2001. Chaos of discipline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Aboelela SW, Larson E, Bakken S, Carrasquillo O, Formicola A, Glied SA, Haas J, Gebbie KM. 2007. 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nclusions fro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42(1p1): 329-346.
[3] Acorn S. 1991. Relationship of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to selected job dimensions among joint appointee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7(4): 221-27.
[4] Birnbaum PH. 1977.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management forms in academic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s[J]. Management Science 24(3): 272-284.
[5] Birnbaum PH. 1979. Academic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actice[J]. R&D Management 10(1): 17-22.
[6] Cargile BR, Bublitz B. 198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ublished research by accounting faculties[J]. Accounting Review: 158-178.
[7] Caruso D, Rhoten D. 2001. Lead, follow, get out of the way: sidestepping the barriers to effective practice of interdisciplinarity[R]. Hybrid Vigor White Papers.
[8] Chen Y, Nixon MR, Gupta A, Hoshower L. 2010.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accounting faculty: an exploratory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Education 3(2).
[9] Chow CW, Harrison P. 1998.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in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insights of influential accounting autho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16(3): 463-472.
[10] Clark BR. 1984. The Organizational Conception[M]. In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 Feller I. 2002. New organizations, old cultures: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J]. Research Evaluation 11(2): 109-116.
[12] Feller I. 2004. Whither interdisciplinarity (in an era of strategic planning)[C].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eattle, WA.
[13] Goodwin T. H.,Sauer, R. D. 1995. Life cycle productivity in academic research: Evidence from cumulative publication histories of academic economist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728-43.
[14] Iossifova A. 2008. Research Productivity, Teaching Relevance, and AACSB Accreditation[J].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5(4).
[15] Kates R. 2005. wit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16] Klein JT. 1990. 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M].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7] Luszki MB. 1958. Interdisciplinary team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blems[M].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New York.
[18] Meyer H-D, Rowan B. 2006.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M]. SUNY Press.
[19] Ogilvie L, Strang V, Hayes P, Raiwet C, Andruski L, Heinrich M, Cullen K, Morris H. 2004. Value and vulnerability: reflections on joint appointment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2): 110-117.
[20] Powell WW, DiMaggio PJ.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 Reisman D, Jencks C. 1968. The academic revolution[M], New York: Doubleday.
[22] Rhoten D. 2004.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rend or transition[J]. Items and Issues 5(1-2): 6-11.
[23] Royle J, Crooks D. 1984. Strategies for joint appointments[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32(6): 185-188.
[24] Sá CM. 2008. ‘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J]. Higher Education 55(5): 537-552.
[25] Steele TW, Stier JC. 2000. 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 forestry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5): 476-484.
[26] Stephan PE, Levin SG. 1992. Striking the mother lode in science. the importance of age, place, and time[M]. Oxford.
[27] Turner S. 2000. What are disciplines? And how is interdisciplinarity different[M].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46-65.
[28] Wallmark J, Holmqvist H, Eckerstein S, Langered B. 1973. The increase in efficiency with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80-86.
[29] Wallmark J, Sellerberg B. 1966. Efficiency vs.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137-142.
[30] 郭中华, 黄召, 邹晓东. 2008. 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5(1): 183-186.
[31] 贾莉莉. 2009. 尊重学科差异性, 重构学术评价制度[J]. 大学(研究与评价)(7): 24-27.
(责任编辑:张 萌)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LAN Sai1,YUAN Huija2
(1.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Shenzhen 518055;2.China Construction Bank Jiangsu Branch)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composi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ir research proposals, based on proposal data of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academic domains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 of academic affiliations by proposal team member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professo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assistant professors has adverse effec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need to avoid the tendency of blindly expanding their disciplinary scope. Instead, they should emphasize the teams experience level and domain focus when making research proposals.
Keyword: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eam innovation;University research;Research proposal
[19] Ogilvie L, Strang V, Hayes P, Raiwet C, Andruski L, Heinrich M, Cullen K, Morris H. 2004. Value and vulnerability: reflections on joint appointment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2): 110-117.
[20] Powell WW, DiMaggio PJ.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 Reisman D, Jencks C. 1968. The academic revolution[M], New York: Doubleday.
[22] Rhoten D. 2004.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rend or transition[J]. Items and Issues 5(1-2): 6-11.
[23] Royle J, Crooks D. 1984. Strategies for joint appointments[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32(6): 185-188.
[24] Sá CM. 2008. ‘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J]. Higher Education 55(5): 537-552.
[25] Steele TW, Stier JC. 2000. 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 forestry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5): 476-484.
[26] Stephan PE, Levin SG. 1992. Striking the mother lode in science. the importance of age, place, and time[M]. Oxford.
[27] Turner S. 2000. What are disciplines? And how is interdisciplinarity different[M].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46-65.
[28] Wallmark J, Holmqvist H, Eckerstein S, Langered B. 1973. The increase in efficiency with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80-86.
[29] Wallmark J, Sellerberg B. 1966. Efficiency vs.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137-142.
[30] 郭中华, 黄召, 邹晓东. 2008. 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5(1): 183-186.
[31] 贾莉莉. 2009. 尊重学科差异性, 重构学术评价制度[J]. 大学(研究与评价)(7): 24-27.
(责任编辑:张 萌)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LAN Sai1,YUAN Huija2
(1.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Shenzhen 518055;2.China Construction Bank Jiangsu Branch)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composi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ir research proposals, based on proposal data of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academic domains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 of academic affiliations by proposal team member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professo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assistant professors has adverse effec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need to avoid the tendency of blindly expanding their disciplinary scope. Instead, they should emphasize the teams experience level and domain focus when making research proposals.
Keyword: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eam innovation;University research;Research proposal
[19] Ogilvie L, Strang V, Hayes P, Raiwet C, Andruski L, Heinrich M, Cullen K, Morris H. 2004. Value and vulnerability: reflections on joint appointment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2): 110-117.
[20] Powell WW, DiMaggio PJ.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 Reisman D, Jencks C. 1968. The academic revolution[M], New York: Doubleday.
[22] Rhoten D. 2004.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rend or transition[J]. Items and Issues 5(1-2): 6-11.
[23] Royle J, Crooks D. 1984. Strategies for joint appointments[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32(6): 185-188.
[24] Sá CM. 2008. ‘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J]. Higher Education 55(5): 537-552.
[25] Steele TW, Stier JC. 2000. 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 forestry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5): 476-484.
[26] Stephan PE, Levin SG. 1992. Striking the mother lode in science. the importance of age, place, and time[M]. Oxford.
[27] Turner S. 2000. What are disciplines? And how is interdisciplinarity different[M].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46-65.
[28] Wallmark J, Holmqvist H, Eckerstein S, Langered B. 1973. The increase in efficiency with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80-86.
[29] Wallmark J, Sellerberg B. 1966. Efficiency vs.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3): 137-142.
[30] 郭中华, 黄召, 邹晓东. 2008. 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5(1): 183-186.
[31] 贾莉莉. 2009. 尊重学科差异性, 重构学术评价制度[J]. 大学(研究与评价)(7): 24-27.
(责任编辑:张 萌)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LAN Sai1,YUAN Huija2
(1.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Shenzhen 518055;2.China Construction Bank Jiangsu Branch)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composi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ir research proposals, based on proposal data of a top US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academic domains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 of academic affiliations by proposal team member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professo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proposal success rate, 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assistant professors has adverse effec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need to avoid the tendency of blindly expanding their disciplinary scope. Instead, they should emphasize the teams experience level and domain focus when making research proposals.
Keyword: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eam innovation;University research;Research propo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