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2014-06-19周萌萌彭小军
周萌萌 彭小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文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 聚类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生活性消费支出为15160.89元,比2010年的13471.45增长1689.44,增长幅度为12.54%。其次,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9年下降到42.1%,2005年继续下降到37.7%,2011年下降到36.3%。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24.12%。第三,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第四,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第五,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第六、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第七、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消费者素质不高,贫富差异,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以及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浪费性消费。其次,在愚昧性消费上花费非常大。第三,存在令人不解的“灰色”消费,花费数目也不小。第四,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
(一)样本选择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1年的数据。如表1。
(二)指标选择
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层次,即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特制定了以下8个指标。食品(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及用品(X4)、交通通信(X5)、文教娱乐(X6)、医疗保健(X7)、其他(X8)。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5类,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得到表1中的QCL列结果。
表1 2011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人
(四)系统运行结果的现实分析
1.居民消费结构受地域所处的经济区域影响较大,但有例外。从总量上来讲,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悬殊,是影响不同地域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也会进一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同地域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可能相似。这种相似性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居民消费观念相似、生活方式类似、生产方式近似、产业结构雷同等等。
2.发达省市消费重点逐步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转移。以聚类结果中第一类省市北京、浙江为例,北京2011年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分别超过总消费支出的10%,达到14.66%和16.96%;2011年,浙江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也超过了总消费支出的10%,分别为18.67%和14.58%,两地居民的这两项支出比例大约都在15%左右,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消费热点转移,消费重点已经渐由物质产品消费转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
3.住宅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但比重仍偏低。上海和广东在本文聚类分析中分别为第一、第三类,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均居于前列,2011年城镇居民支出分别以25102.14元、20251.82元位列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一和第四位,因此以这两省市的住房消费支出为例进行分析,不仅具有典型性,也可以对国内其他省市未来住房消费进行简单的预期。
4.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以聚类结果中第一、三类省市:北京、浙江、上海、广东为例,2011年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分别占到总消费支出的16.96%、14.58%、16.47%和14.59%。而全国范围内除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5.80%,未超过10%,其余省市均超过消费支出的1/10。
5.消费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聚类结果中河北、山西、内蒙古省市为例,这类省市消费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衣着、医疗保健两个指标较之其他类省市偏高。衣着的消费偏高,主要由于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在吃好穿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时尚、讲究服装的质地和款式,部分高收入人群开始注重品牌、追求奢侈。虽然第三类省市中大部分省市居民吃、穿、住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交通和通信的比重仍偏低。说明我国目前大部分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启杰,张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J].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6,(5).
[2]洪荧,杨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J].全国商情,2005,(2).
[3]柯键.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毛小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J].科技广场,2007,(2):23-25.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时序TOPSIS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省际差异分析》。
作者简介:周萌萌(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彭小军(1990-),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文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 聚类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生活性消费支出为15160.89元,比2010年的13471.45增长1689.44,增长幅度为12.54%。其次,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9年下降到42.1%,2005年继续下降到37.7%,2011年下降到36.3%。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24.12%。第三,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第四,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第五,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第六、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第七、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消费者素质不高,贫富差异,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以及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浪费性消费。其次,在愚昧性消费上花费非常大。第三,存在令人不解的“灰色”消费,花费数目也不小。第四,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
(一)样本选择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1年的数据。如表1。
(二)指标选择
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层次,即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特制定了以下8个指标。食品(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及用品(X4)、交通通信(X5)、文教娱乐(X6)、医疗保健(X7)、其他(X8)。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5类,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得到表1中的QCL列结果。
表1 2011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人
(四)系统运行结果的现实分析
1.居民消费结构受地域所处的经济区域影响较大,但有例外。从总量上来讲,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悬殊,是影响不同地域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也会进一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同地域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可能相似。这种相似性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居民消费观念相似、生活方式类似、生产方式近似、产业结构雷同等等。
2.发达省市消费重点逐步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转移。以聚类结果中第一类省市北京、浙江为例,北京2011年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分别超过总消费支出的10%,达到14.66%和16.96%;2011年,浙江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也超过了总消费支出的10%,分别为18.67%和14.58%,两地居民的这两项支出比例大约都在15%左右,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消费热点转移,消费重点已经渐由物质产品消费转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
3.住宅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但比重仍偏低。上海和广东在本文聚类分析中分别为第一、第三类,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均居于前列,2011年城镇居民支出分别以25102.14元、20251.82元位列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一和第四位,因此以这两省市的住房消费支出为例进行分析,不仅具有典型性,也可以对国内其他省市未来住房消费进行简单的预期。
4.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以聚类结果中第一、三类省市:北京、浙江、上海、广东为例,2011年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分别占到总消费支出的16.96%、14.58%、16.47%和14.59%。而全国范围内除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5.80%,未超过10%,其余省市均超过消费支出的1/10。
5.消费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聚类结果中河北、山西、内蒙古省市为例,这类省市消费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衣着、医疗保健两个指标较之其他类省市偏高。衣着的消费偏高,主要由于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在吃好穿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时尚、讲究服装的质地和款式,部分高收入人群开始注重品牌、追求奢侈。虽然第三类省市中大部分省市居民吃、穿、住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交通和通信的比重仍偏低。说明我国目前大部分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启杰,张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J].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6,(5).
[2]洪荧,杨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J].全国商情,2005,(2).
[3]柯键.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毛小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J].科技广场,2007,(2):23-25.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时序TOPSIS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省际差异分析》。
作者简介:周萌萌(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彭小军(1990-),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文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 聚类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生活性消费支出为15160.89元,比2010年的13471.45增长1689.44,增长幅度为12.54%。其次,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9年下降到42.1%,2005年继续下降到37.7%,2011年下降到36.3%。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24.12%。第三,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第四,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第五,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第六、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第七、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消费者素质不高,贫富差异,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以及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浪费性消费。其次,在愚昧性消费上花费非常大。第三,存在令人不解的“灰色”消费,花费数目也不小。第四,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
(一)样本选择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1年的数据。如表1。
(二)指标选择
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层次,即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特制定了以下8个指标。食品(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及用品(X4)、交通通信(X5)、文教娱乐(X6)、医疗保健(X7)、其他(X8)。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5类,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得到表1中的QCL列结果。
表1 2011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人
(四)系统运行结果的现实分析
1.居民消费结构受地域所处的经济区域影响较大,但有例外。从总量上来讲,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悬殊,是影响不同地域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也会进一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同地域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可能相似。这种相似性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居民消费观念相似、生活方式类似、生产方式近似、产业结构雷同等等。
2.发达省市消费重点逐步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转移。以聚类结果中第一类省市北京、浙江为例,北京2011年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分别超过总消费支出的10%,达到14.66%和16.96%;2011年,浙江的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均也超过了总消费支出的10%,分别为18.67%和14.58%,两地居民的这两项支出比例大约都在15%左右,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消费热点转移,消费重点已经渐由物质产品消费转向精神产品和服务消费。
3.住宅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但比重仍偏低。上海和广东在本文聚类分析中分别为第一、第三类,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均居于前列,2011年城镇居民支出分别以25102.14元、20251.82元位列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一和第四位,因此以这两省市的住房消费支出为例进行分析,不仅具有典型性,也可以对国内其他省市未来住房消费进行简单的预期。
4.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以聚类结果中第一、三类省市:北京、浙江、上海、广东为例,2011年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分别占到总消费支出的16.96%、14.58%、16.47%和14.59%。而全国范围内除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5.80%,未超过10%,其余省市均超过消费支出的1/10。
5.消费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聚类结果中河北、山西、内蒙古省市为例,这类省市消费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衣着、医疗保健两个指标较之其他类省市偏高。衣着的消费偏高,主要由于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在吃好穿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时尚、讲究服装的质地和款式,部分高收入人群开始注重品牌、追求奢侈。虽然第三类省市中大部分省市居民吃、穿、住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交通和通信的比重仍偏低。说明我国目前大部分省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启杰,张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J].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6,(5).
[2]洪荧,杨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J].全国商情,2005,(2).
[3]柯键.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毛小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J].科技广场,2007,(2):23-25.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时序TOPSIS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省际差异分析》。
作者简介:周萌萌(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彭小军(1990-),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