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与现实启示

2014-06-18蒯正明

求实 2014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群众路线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人民谋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总的要求;二是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质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三是发展生产力、注重社会公平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四是发展民主、加强权力监督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五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上述思想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党群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3-0004-05

[收稿日期]2013-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12FDJ001); 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研究”(pd2013371)。

[作者简介]蒯正明(1977-),男,安徽肥东人,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政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特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实现工具而孕育和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都要正确处理好与其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政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提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并不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因此,梳理、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无论是对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人民谋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总的要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政党是代表特定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的阶级性质意味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政党的首要目的和中心任务,是维护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秩序以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利益分配,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的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对此,马克思在分析两大党即托利党和辉格党时就指出,托利党是“旧式贵族的党”,它恨工业,因为“工业破坏了它的威力和专政,动摇了它的原则”[1](P630);而辉格党则是“工商业中等阶级的贵族代表”[2](P384)。而恩格斯则对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揭露,他在为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指出:“正是在美国,‘政治家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厉害地构成国民中一个特殊的和富有权势的部分。那里,两个轮流执政的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都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收入丰厚的生意,拿合众国国会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3](P12)他同时还指出:“我们在那里却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以最肮脏的手段用之于最肮脏的目的,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大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对国民进行统治和掠夺。”[3](P12)

而无产阶级政党则不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和本质要求,共产党之所以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 [4](P15)。对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285)。他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83)

就无产阶级政党所进行的革命来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指出:“这是历次法国革命的突出特点!……革命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这一点,也是这次革命和以前历次革命相同之点。” [3](P106)因为“这个政权把群众现在所处的屈从地位作为不容变更的常规,作为群众默默忍受而他们的‘天然尊长则放心加以利用的社会事实维持下去” [3](P118)。而“工人阶级正是通过阶级斗争致力于消灭一切阶级,从而消灭一切阶级统治”[3](P98)。为了规避资产阶级政党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政党掌权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不能像统治阶级及其互相倾轧的各党各派在历次胜利的时刻所做的那样,简单地掌握现存的国家机体并运用这个现成的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加以摧毁”[3](P117)。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行动。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3](P93-94)。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无产阶级始终要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也只有如此,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正因为如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要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奋斗,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

二、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质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思想是行为的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切实行动,离不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首先就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P9)。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致力于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如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正义者同盟改组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使他们摆脱了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不良影响。对于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1879年致奥·倍倍尔的信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小资产者和农民的大批涌入……这对运动也是危险的……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作出让步,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历史的领导使命。”[5](P639-640)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了这一思想。19世纪70年代,针对爱森纳赫派丧失原则地同拉萨尔派合并,使党的理论水平大大降低的问题,马克思在1875年4月—5月初,带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指出,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3](P32)。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纲领,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和路线,表明党的性质和宗旨,以争取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正如恩格斯后来反复强调的,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不可缺少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哥达纲领》用拉萨尔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党将丧失它的政治纯洁性,并且再也不可能奋不顾身地起来反对它自己在一个时期内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拉萨尔词句”[3](P31)。如果这个纲领顺利通过,“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新党,而且我们一定会非常严肃地考虑,我们将对它采取(而且也要公开采取)什么态度”[3](P62)。

总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要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此树立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而这与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对此,马克思在批判卡莱尔的时候说过,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竭力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其目的不过是要人们相信“历史上产生的阶级差别是自然的差别,人们必须向天生的贵人和贤人屈膝,尊敬这些差别”,从而“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6](P307)。

密切党群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而且离不开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因为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由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而不能把党变成“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否则,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就会丧失,战斗力就难以提高。“任何民主的党,无论在英国或在其他任何国家,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的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7](P306)而世界上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无产阶级政党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了“盟员的条件:包括生活方式和活动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承认共产主义、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等等”。同时无产阶级政党队伍的壮大,也可能导致大量的机会主义进入党内。针对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分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就必须让其“退出党,至少也应当辞去他们的职务。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就是承认他们想利用自己的公务上的地位来反对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所以,党如果还让他们占居显要的职位,那就是自己出卖自己”[3](P679-680)。

三、发展生产力、注重社会公平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尽管资本主义一度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社会财富加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的生产是无序竞争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产、争夺市场,然后在一种浪费资源的结果中趋向于一种均衡的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在越来越小的程度上取决于对产品的直接需求,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支配的资本量,取决于他的资本的价值增殖以及他的生产过程连续进行和不断扩大的必要性。”[8](P162)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使用,而是为了剩余价值的实现。在利润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经济会走入“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生产与消费相脱节。而随着技术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扩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最终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社会生产力只有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行为自己开辟道路。

此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矛盾,又必然造成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在一极上,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在另一极上,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4](P277)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4](P279)。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必然会制造一种反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运行秩序必然遭受破坏,社会也会由此动荡不安。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4](P28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可以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奴役的状况,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产党人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P8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掌政权以后要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P293)。

同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不仅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更有一个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为了改变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社会不公平现象,马克思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一种理想的分配模式:除劳动力以外,所有的其他生产要素为整个社会所占有,“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3](P303)。于是,每个人在社会总产品中的贡献只能由其劳动本身决定,这就是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是在消除了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条件下,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占有和分配,体现的是劳动者在分配中的权利平等关系。当然,按劳分配原则虽然做到了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又是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一弊病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分配“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05-306)。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的分配都不能做到生产者得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保证每一个劳动者都有享受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福利的平等权利,需要对那些遇到不幸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给予关注,并设立专门基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对此,恩格斯也指出,在私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中,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都是一个特权阶级的财产”,而“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将把这种社会的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把它们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有财产,这样就第一次真正把它们变成了社会的基金”[3](P538)。并且在无产阶级执掌政权的条件下,国家从劳动者身上所做的各项扣除,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这不仅是规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的需要,更是保证党的宗旨实现的需要。

四、发展民主、加强权力监督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

执政党掌握公共权力,可能导致部分党的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进而作出有悖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行为,也必然不利于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维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无产阶级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的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在革命的实践中,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对于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早在1869年7月30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工人领袖的一部分必然堕落,似乎成为无产阶级运动中的一种定律。”[9](P250-251)1873年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又再次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来,不再前进。” [10](P594)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的一切公职人员都必须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或者叫做“社会本身的负责勤务员”的论断[3](P122)。那么,如何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谋呢?

第一,赋予人民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巴黎公社的行政机构就充分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它通过民众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全国代表会议,再由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中央政府。并且“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3](P56)。在法律制度方面,废除了旧的司法制度。“法官和审判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3](P56)“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而变为公社的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3](P55)总之,通过选举,“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3](P97)。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公社的工作人员均由选举产生时,严肃指出:“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3](P57)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3](P58)恩格斯予以肯定地说: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3](P13)。

第二,建设廉价政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它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大肆地挥霍财富。而巴黎公社则相反,“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3](P55)。通过上述举措,公社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3](P98)

总之,与资产阶级政党权力观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执掌公共权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民,实现党的宗旨。当然,为了保障党的宗旨的实现,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具体举措作为保障,唯有如此,党群关系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3](P64)

五、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

自我批评精神,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第一,因为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以及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难以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因此,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第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前进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正是由于自我批评精神,使得无产阶级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批评自己的缺点错误以汲取前进的力量。对此,恩格斯在1891年2月23日给考茨基的信中这样说道:“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惊愕,并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个能够这样做的党该具有多么大的内在力量啊!”[5](P706)“哪里还有另外一个政党敢于这样做呢?”[5](P706)自我批评无疑会使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但这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一定会比任何恭维更有益处。为了使无产阶级政党强大起来,“为了不致蜕化成为宗派,我们应当容许讨论,但是共同的原则应当始终不渝地遵守”[11](P480)。1889年12月18日,恩格斯在致格·特里尔的信中再次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5](P687-688)

在实践中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勇于批评别人,而且欢迎别人批评自己。马克思说:“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12](P102)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十分严肃地进行自我批评。恩格斯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8](P4)

树立良好的作风与抵制资产阶级庸俗作风是密切相连的。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厌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恶习,并经常批判和坚决抵制这些庸俗作风。恩格斯指出:“我们一直在党内同小资产阶级的市侩庸俗习气作最无情的斗争,因为这种习气从30年战争以来就在蔓延,现在已经成了德国人的遗传病,成了奴颜婢膝、俯首帖耳和德国人的一切传统的恶习的亲姨妹……它是我们当中一片委靡不振和意志薄弱的主要原因。”[13](P444)“难道我们不应该反对又人为地使这个健康的而且在德国是唯一健康的阶级感染庸人的目光短浅和萎靡不振这种旧遗传病毒的一切企图吗?” [14](P446)

六、几点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密切党群关系首先要从党自身入手,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牢牢掌握思想建设主动权的同时更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在“入口关”上,必须严格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履行入党程序和入党手续。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党员培训制、公示制、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在畅通出口方面,要建立起一套及时清退不合格党员的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的长效机制。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既要坚决又要慎重,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严肃处置”的方针,贯彻“积极、从严、稳妥”的原则。

第二,在把经济“蛋糕”做大的同时,把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维护人民的利益首先要发展。目前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多社会矛盾的解决依然要靠发展,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把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基础上,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二是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和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三是探索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项目,如做好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第三,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防止公共权力运用的私利化。权力运作摆脱不了公共属性和个人行使的矛盾,由此可能导致部分领导运用公共权力违法或违纪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进而造成对群众利益的损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腐败问题。腐败不仅会损害群众的利益,也必然对党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进而影响群众对党的认同。因此,要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党的十八大更是强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力提倡和鼓励群众监督,尤其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网络时代,为保证网络监督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健全构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回应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应面向社会主动建立社会信息采集通道,并通过制度化建设,对网络反腐信息处理的工作责任、办理时限以及操作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

第四,大力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同样应该拿起这个有力武器,保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当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当紧紧抓住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扎实推进、不走过场。同时还要坚持创造条件,让群众来参与、来监督、来评判,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开展交流谈心、深入进行自我剖析的基础上,既严格剖析自己,又严格剖析别人,彻底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以此进一步促进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王家芬

猜你喜欢

恩格斯群众路线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