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

2014-06-17翟舒超靳戈

网络传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名人舆情观点

翟舒超+靳戈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普及,网络成为当下民间舆论意见最主要的表达平台。2010年微博兴起,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引起网民的集体兴奋,微博一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又打造了如微信等致力于观点交流与意见分享的新平台。同时,各种观点言论类网站和网络专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新变化给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舆情信息来源的新变化

第一,微博用户活跃度有所下降。据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微博在经历2009年和2010年两年快速增长后,于2011年和2012年达到两个高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呈衰减趋势。该趋势与微博的媒体特性直接相关。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的社交特质的确是一大亮点。但每条140字的内容限定却也造成微博自身的“先天不足”,低介入、无深度的内容让微博在“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中甘拜下风。后来,尽管各大微博平台都推出“长微博”等延伸产品用于弥补由其媒体属性带来的“浅阅读”短板,但由于信息本身的获取障碍(如产生额外流量、图片载入延迟)等影响了受众的使用体验,导致受众对话题介入程度并未由此获得实质提高。

此外,微博活跃度下降的原因还与近年来微博言论管理口径收窄直接相关。自2011年微博实名制实行以来,互联网管理机制也不断完善,相关举措不断强化发言者的责任。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情况”。大量活跃网民的微博从此以“默不作声”代替意见表达,这也使微博不再是“自由意见市场”。

第二,微信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在舆情工作中展露锋芒。2011年腾讯推出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微信开始大量分流微博用户的使用时间。与微博相比,微信对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明显的“点对点”特征,基于微信的信息传播更加智能、精准、及时,而“闭环交流”则是微信的另一大优势,这让它比微博的私密性更强。在微博舆论管理走向严格之时,网络名人纷纷“入驻”微信平台,通过设立公共账号、建立 “微信群”等方式搭建相对独立的自媒体平台,通过封闭的空间与其受众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关系,而微信也凭借“必读、先看”的优势逐渐战胜微博的“选读,后看”的劣势,成为舆论观点的重要分流渠道。

第三,观点表达类网站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多家观点类网站(如观察者网、共识网、草根网、政见网)、网站评论频道(如财新网观点频道、“腾讯·大家”专栏)及网络问答社区(如知乎)等吸引了更多舆论注意力。相对于微博和微信,学者与意见领袖通过这些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社会思想动态进行的探讨往往更有深度、专业性也更强,同时这些探讨往往还融入了专业人士对社会大环境的思考、判断和想象。信息内容本身的“高大上”使这类网站成为网络舆情的新发源地,也使更多动向性信息和倾向性问题隐藏其中。因此,就舆情工作而言,这些观点价值更大,也更具研判意义。

新变化难撼微博“舆情之源”的地位

尽管新的媒体环境让网络舆论格局产生新变化,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微博仍在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微博平台依然是网络热点事件与敏感舆情的主要策源地。

微博名人的活跃度并未减弱。从目前的网络舆论观察来看,微博仍是微博名人发表观点的最主要平台。从“大V”账号被封号后又不断“转世”到新账号这一趋势中可以看出,微博名人并未选择放弃微博而转投其他平台。其原因在于,网络名人的影响力多从微博平台发迹,而且在微博平台上已坐拥庞大忠实粉丝群体,因此微博仍是网络名人维持和扩大影响力的“根据地”。另外,微博使用的便利性、灵活度、传播广度和信息接受效度相较于微信公众平台等其他媒体更占优势。因此,微博名人的微博活跃度和影响力并未减弱。而从目前微博平台活跃度下降的表象来看,选择放弃微博、转而使用微信等媒体的用户多是对网络舆论不具备影响力的普通网民。因此,微博仍是网络舆论的重要集散地。

微博的网络动员机制不可替代。微信与微博是目前最热门的互联网产品。相对于微信,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加明显。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过程就好像是广场上的演讲,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不需要特定的关系,且每个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二传手”。因此,信息在开放式的扩散传播中被广而告之。这种连续的“传播接力”也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洪流,从而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信息更具有煽动性。但是,微信上的信息传播则如同在自家举行的沙龙上作发言,信息传播的目的侧重于交流和分享,而微信封闭的传播空间及“散点式”传播模式也削弱了信息传播强度。因此,微博与微信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相对于微信的“社交”属性,微博的“媒体”属性使它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机制,这也正是在平度反拆迁事件、夏俊峰事件等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发酵过程中,众多网络名人选择通过微博平台发表观点、制造舆论压力、意图倒逼官方决策的主要原因。此外,与微博相比,微信的私密性也让受众之间缺乏互动性,受众之间交流的缺失也减弱了信息传播的效度。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做好舆情信息工作

掌握网络名人的舆论运作方式。在网络舆论场上,发迹于微博平台的网络名人对舆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增多,他们的影响力也慢慢延伸到新的媒体平台,并出现向线下转移的趋势。比如,在四川什邡、江苏镇海、山东青岛等地的环境维权事件中,网络名人不仅在微博平台上公开引领舆论走向、鼓动网民参与,还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频繁的观点表达和事件动态梳理,以期从多角度深入影响舆论。而在民间舆论理性不足的大环境下,网络名人对舆论的参与和影响导致舆论更加极端并出现行动化趋势,线上联署签名、线下举牌声援等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多加关注网络名人的舆论运作方式,以此研判舆论态势。

要将微博、微信与观点类网站等“串起来”综合分析。随着网络媒体形式的增多,网民不再局限于单一平台进行话题讨论,这使网络舆情的分布更加分散,而不同的媒体形式上网络舆情的内容深度与观点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全面掌握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论生态,就必须全面搜罗出现在微博、微信及观点类网站等平台上的舆情信息,并将之“串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全面分析舆情发展脉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对涉及民生政策的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微博上广大普通网民的观点反馈,还要关注专家学者在观点类网站及媒体上发表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及散布在微信平台上的异见之音,以此全面了解舆论情况,使网络舆情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对于小众网站与新兴媒体形式给予更多关注。网络媒体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小众网站及专业型网站正在大量涌现。这些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站点正在形成专业而活跃的舆情信息播种机。2014年1月,国内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发生故障,大量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对这一事件反映最为迅速的是虎嗅网、“月光博客”等“技术控”网站和知名IT博主。他们的专业化分析赢得了网民的信任,而他们将事件原因归于互联网管理体制策略失误的判断也引起舆论对互联网管理措施的集体吐槽,造成负面舆论影响。由此可知,未来的网络舆情信息或更加分散,随着媒体平台之间信息分享的活跃,小众网站与新兴媒体也将成为网络舆论的新集散地,应对此多加关注。

微博的兴衰无碍于网络舆论的喧嚣,而微博也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中担当重任。微信、观点表达类网站等则是舆论载体新的延伸。面对新现实,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和自我改变。因此,在网络舆情工作新挑战来临之际,只有充分掌握各种特性与规律,才能在纷繁庞杂的网络舆情信息中得我所需,用我所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人舆情观点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观点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舆情
舆情
舆情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