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3.0:新十年的主题?

2014-06-17金兼斌

网络传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音输入语音媒介

金兼斌

对于一个习惯于通过可得数据拟合出模型来作行为预测的传播研究者而言,展望十年后的新媒体发展是一件令人敬畏的事。媒介形态变化(mediamophosis)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在特定时代最终兴盛一时的媒介技术和产品,通常只是在创新驱动和社会选择、商业运作下,从诸多竞争者和铺垫者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传奇的背后不乏侥幸和各种机缘巧合。迎合人类无穷无尽想象和欲望的创新前沿思想,最终修成正果落地生根的,是绝少数,中间的生死存亡,充满了吊诡和不确定性。预测和展望因此变得充满风险。就在本文写作的几天前,CNN网站的Money频道登载了一篇名为《关于Web的五个完全落空的预测》署名文章,其中第一个就是十年前(2004年)比尔·盖茨关于“垃圾邮件问题将在两年内得到解决”的预言。

尽管充满风险,但我们仍然需要预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更容易催生人们的想象和展望。

更加智能化的互联网

这种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网络将真正成为广大用户的一个公共中心花园(网络),用户不需要再在自家单独有一个小花园(本地)。在使用层面上,尽管网上各种文件、数据有不同的格式,但对于用户而言,在获得授权使用的前提下,都应该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上直接打开和使用,而不再需要在本地安装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任何一种格式的文件都可以点击打开,“直接”以普通用户可识别的最习惯、最直观的界面和方式与用户交互,中间涉及到软件层面的编码转换,都会通过在网上自动寻找、匹配相关软件或工具,以最方便、最优化(基于自动收集的用户知识水平和技能以及使用体验评价体系)的方式无缝、瞬间完成。通过分享、搜索等行为,本地和网络将感觉(perceptually)跨界一体。本地终端上也许还会保留一些体现个人特色、隐私的设置文件,功能大致如放置密码的保险箱一般,而“钱款”什么的都存放在银行(智能网络)“自来水”系统上,可以随时“拧开”取用。这正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云”存储/计算理念和服务所展示的场景。总的说来,就用户使用网络的交互感受而言,无论是抓取、存储、运算,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用户的互动将更加人性化、直观化,与现实生活中各种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互感受互相影响,日益趋同。

更加智能化的互联网当然需要各种前提和支持,包括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以及足够的带宽资源。而要真正促使用户放弃建设一个“小而全”的“自家花园”,而去习惯使用无处不在的“公共中心花园”,网络安全和社会信任也是前提。今后十年,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必将和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发展和立法进程息息相关。

语音控制互动的广泛使用

微信出世最吸引人的一个功能之一,是其按住说话功能。按住即可进行语音留言,这对于熟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当沟通一方是不会或不方便进行文字输入的小孩或老人而言,是有特殊意义的,某种先前习以为常的壁垒由此被打破或消失。当然语音不够直观,特别是很多时候系统不能直接对语音做出辨识和反应,因此还必须播放——在会议或其他需要静音的场合还必须借助耳机——才能了解内容,因此微信也顺理成章开发了语音输入后随即以文字显现的转换技术——无论是输入端还是接受端。其实iPhone的Siri语音输入,也是其极具前瞻性的一个创新功能。可以想象的一个场景是:当我们散步甚至泡脚、洗澡时,我们可以同时把脑子里的想法和构思写下来,而不必终止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行为——无论是散步还是泡脚。语音这种看不见的媒介内容如果能方便、准确地转换为文字,对于今后的媒介内容生产和媒体使用方式而言,甚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对家用电器通过语音进行控制使用,都会引发诸多现在看来也许有些匪夷所思的变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后十年,将是我们重新发现并大力扩展语音作为关键输入输出媒介的十年。语音的个性化、智能化识别以及和其他媒介的无缝转换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并在其广泛应用前景曙光初现下,将吸引一流研发资源的持续投入而日益成熟。

终端的泛化

谈到终端,总是相对于为其提供内容的网络而言。在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时代,终端的泛化也是大势所趋。也许10年以后的终端概念和终端库图景,与现今会有很大不同。

我想今后十年,与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进行对接和互动的终端、泛终端将大量涌现。手机和电脑仍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依赖的终端;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将大量依赖并灵活应用各种其他穿戴式终端产品,如眼镜、手表甚至戒指、项链、耳环、计步器等作为信息收发终端,当然应用的方式和范围会比较个性化、小众化,成为小圈子、社群内成员间辨识、便捷交流和身份认同的标识。

至于现在已经大红大紫的各种平板电脑,将面临何去何从的分水岭。语音输入识别技术的成熟,也许将成为平板电脑最终取代现在意义上的个人电脑的关键因素和转折点。

终端的泛化,也许才是物联网时代真正到来的前提和标志。终端的信息接收,特别是各种穿戴式终端的信息接收,不同于我们现在熟悉的手机或者电脑的信息接收。也许更多的不是通过搜索和点击,而是通过智能感应,即通过对周遭物体传感器的识别和智能推荐信息的选择性回应来进行交互。

智能网络、人机语音沟通、终端的泛化,这是我对十年后信息传播环境特点的三个核心方面,即人、媒介和社会网络所构成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基本展望。事实上,这一景象已经初露端倪。把这一景象与现在的媒介生态系统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最大的不同,是人作为社会和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节点,其主动性、个性化更加突出。如果说从Web 1.0时代到Web 2.0时代,作为媒介用户的人,是从只有数量意义上的大众(mass)式“原子节点”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化用户的话,那么,十年后的媒介生态中,个人的需求和影响将更加突出、丰满、立体。

因此,过去几十年,与技术和资本驱动的社会快速演变趋势如影随形的,是另外一种声音和力量,即回归简单和自然,尽量克制我们加诸自然和环境的意志和印记。在今后十年,这种旨在平衡科学技术——包括媒介技术——这匹野马不至于完全脱缰的努力,也将成为十年后媒介生态终究为何种面貌的重要力量。的确,我们在拼命奔跑前行的时候,应该不时地反思一下:我们当初为何出发?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音输入语音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书,最优雅的媒介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语音输入,如何才能“出口成章”?
一种基于离线语音输入技术的检测数据记录系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