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微中的坚持与努力——毛里求斯华人社会发展动态考察与分析
2014-06-17石沧金
石沧金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广州510630)
2013年11月9 -17日,受毛中友好文化协会的邀请,我们对毛里求斯华人社会做了实地调研①本次访问、调研由曹云华教授率队,本文能够完成,要特别感谢曹云华教授的建议和指点。我们还要衷心感谢给予热情帮助和关照的毛里求斯华人,他们包括李基昌、吴球昌、管仕仁、李丽生、李济祥、李国昌等。我们也感谢毛里求斯国家图书馆给予我们查阅相关资料的便利及复印有关研究著作的许可。。本文根据考察时的所观所感及搜集到的资料,对毛国侨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 毛里求斯华人人口
一般认为,毛里求斯华侨华人约有3 万人,半数以上居住在首都路易港。其中,梅州籍客家人约占90%,南(海)顺(德)人约占10%。最早来毛国的华人为福建人,其次为南顺人,最后才是客家人。但后来者居上,福建人越来越少,南顺人移民去了马达加斯加,客家人最终占了毛国华人人口的绝大多数。
据史料记载,早在17 世纪初期,荷兰殖民者就曾将反抗其殖民统治的印尼居民流放到包括毛里求斯在内的一些荷兰殖民地,这些人当中就有中国人[1]。而相传最早在毛里求斯传授榨蔗制糖技术的,就是那些从印尼来的中国人[2]。到18 世纪末期,仍不断有中国人被输入毛里求斯。1821年,侨居毛里求斯的中国人陆才新得到殖民当局的特别许可证,允许他到中国招工, “并将劳工带到此地,旅费自理”[3]。19 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劳工经常被整船送到毛里求斯。1840年至1843年,毛里求斯招募的农业工人主要是契约华工。据统计,自1840年12月29日至1843年7月5日,从新加坡、槟城和加尔各答被运送到毛里求斯的契约华工,共有2,303 人[4]。除了契约华工,也有少量自由身份的中国人迁入毛国。1833—1846年间,共有441 名此类中国移民来到毛岛[5]。
到了19 世纪50年代,毛里求斯华人人口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统计数据。1850—1972年间的毛国华人人口情况可参见表1。
表1 1850—1972年毛里求斯华人人口简表
根据表1,19 世纪50年代时,毛国华人人口只有区区数百人。进入20 世纪初,增至3,500 多人,二战前后已突破万人,20 世纪60年代左右超过2 万人。直到1901年,毛国华人中土生者只有19 人,此后持续较快增长,1921年时土生华人人口总数超过2 千人,1944年时接近6 千人,超过非土生华人人口数量,表明一个本土性的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尤其是进入20 世纪50年代后,土生华人人口越来越明显超过非土生华人人口,毛国华人社会的本土性更加凸显。直到19 世纪末,毛国华人女性人口仍然很少。进入20 世纪,女性人口逐渐增多。到了20 世纪50年代尤其60年代以后,华人社会中男女性别比例总体趋于平衡。到了1972年,毛里求斯华人男性有12,849 人,女性达到11,235 人,一个性别比例稳定健全的华人社会形成了。
进入21 世纪,根据台湾有关方面所做的调研,至2010年底,毛里求斯(台湾译为模里西斯)华人总数为3.4 万人,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2.65%[6]。不过,根据今年我们在毛里求斯的调研得知,当地华社领袖普遍认为,毛国目前的华人人口不足2 万,只有1 万多人[7]。
由于毛里求斯华人人口数量少,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太小,在实行选举制的毛国,华人选票的影响力实在有限,甚至微不足道,造成华人政治地位并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很多华人移民国外。他们大多去往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毛国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尤其多。先是子女通过留学等途径去了加国,再将家人移民过去。他们很多聚居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卡尔加里,尤其是前两个城市。根据我们的调研来看,当地华社领袖认为移入加拿大的毛国华人数量已超过2 万人,多于目前毛国本土的华人人口。
关于毛国的新华侨华人,当地华社领袖普遍认为,不包括劳务输出人员的话,不足千人,男性移入者很少,多为女性嫁入者。20 世纪80年代以来,毛国的新华侨华人人数总计不超过500 人,部分为通过假结婚的方式移入毛国(中国年轻女性与丧偶的毛国老年男性华人或单身男性华人领取结婚证,但不居住在一起。女性外出谋生,一次性付费给毛国男性约两三万美金。后男性华人常借机敲诈中国女性,因此通过假结婚方式移入者减少)。另外,2002年9月第二届世界华人研讨会在毛里求斯举办时,毛方暂时放松了对中国人的签证,很多梅州侨乡女性趁机突击嫁给毛国男性华人,数量可能达数十名。
毛国新华侨华人中,居住在路易港的有100 多位,鸠比及其他地方也有不少。
在毛调研期间,我们也碰到不少新华侨华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在新华学校的汉语教师中,一名女性教师已移居毛里求斯七八年,另一名移居10年,并已加入毛国籍。在新仁和会馆见到的一名女华文秘书,已移民毛国10年,并已入籍,嫁给毛国华人。《华侨时报》报社的张姓总编辑,来自江苏连云港,原从事劳务输出业务,来毛多年,后进入《华侨时报》工作,已经约七八年光景。在老仁和会馆时,我们见到的林先生约50 岁,祖籍梅州,生于安徽马鞍山,曾在辽宁长期工作。20世纪90年代,林先生全家移居毛国,他本人未加入毛国籍。在甘地学院毛里求斯研究中心见到一名来自台湾的华人女性,她来毛国已35年,其毛国丈夫原在台湾留学,两人相识结婚。
关于我国在毛里求斯劳务人员的情况则又有些不同。我国与毛国的劳务合作始于1989年,到2001年10月,我国在毛劳务人数约11,000 人,绝大多数为纺织工,其中又以纺织服装女工为主,分布在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约60 多家纺织服装厂工作[8]。2003年,我国在毛劳工人数一度达到1.2万。近年来,受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毛国纺织服装业一度萎缩,不少工厂倒闭,我国在毛劳工人数也随之减少。2007年,据毛方统计,我国在毛劳务人数共约9,000 多人[9]。我们在毛国访问时,当地华人也认为在毛的中国务工人员接近1 万人。
二 毛里求斯华人社团
毛里求斯华侨很早就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社团。
南顺会馆是毛里求斯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地缘性社团,1859年成立,主要由顺德、南海籍侨胞组成。该馆原名南顺会公司,其宗旨是团结乡亲,促进乡谊。1894年南顺会公司集资修建了会所,改名南顺会馆。1902年,会馆扩大会所,设关帝神坛和祖先神坛,以作供奉和祭祀之用。目前会员人数有3,000 多人。南顺会馆是毛里求斯华人社团中产业最多的一个组织,除市区几处产业外,还有协天宫(关帝庙)和天后庙。
仁和会馆是毛岛华人社会历史悠久、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社团,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成立,原名“嘉应同乡会”。同治八年(1869年),改名仁和会馆。1904年12月,首次向政府注册为正式团体[10]。仁和会馆产业颇多,因此对入会会员的资格限制严格,入会费要600 卢比,其他社团入会费一般在数目上很少(客属会馆只有60 卢比)。收取高额入会费的原因在于仁和会馆担心会员多了之后,人多事杂,有人从中牟取私利,或觊觎会馆产业。以前,因为产业问题,曾在会馆内部引起过诉讼。在仁和会馆中,虽然客家人占主导地位,但福建籍、南顺籍华人在其理事会各有代表一人。据该馆华文女秘书说,仁和会馆目前有会员170 多名。现任会长李济祥①李济祥出生在毛里求斯,1954—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至1963年,因母病重返回毛里求斯。李先生曾担任仁和会馆会长、毛里求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曾在1900年创建的陇西堂担任重要职务。说有150 多位,准备新招40 名会员。仁和会馆会员只限男性,不招收女性会员,因为女性因婚嫁问题等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至1929年,毛里求斯华侨团体共有72 个,其中重要的团体有华侨商会、仁和会馆、南顺会馆等[11]。
毛里求斯华商总会建立于1908年12月8日,是海外第二家华侨商会组织。它最初名为华商公所,后改称华商总会,会址设在路易港,下辖东区、西区等区分会。华商总会的会员目前有100 多位,为团体会员,个人作为其代表。
客属会馆成立于20 世纪30年代,现有会员六七百人,其宗旨是联络毛岛各地的客家人,不分宗教信仰,团结华人和华人团体,共同为毛国社会繁荣昌盛而努力。会馆也从事救助贫侨活动等慈善福利事业。客属会馆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照顾老人福利,包括过节时召集老人聚餐、发红包、给过世的老人施棺赠葬等。长期以来,客属会馆领导层持亲台湾的立场,近年来,对大陆的立场逐渐改善。
1977年,陈庆麟等人发起成立华联俱乐部(以下简称华联),该会宗旨是争取提高华人的政治地位,弘扬中华文化,扶危济贫和促进华人文化教育事业。华联会员以青年人多、专业人士多、妇女会员多为其特色。华联俱乐部现会址离路易港有数十公里,占地9 英亩,已建成会所(用作办公室、礼堂等)、羽毛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和篮球场,计划增建圆形操场(绿坪)、游泳池。礼堂可举办婚礼,收取租金,但给会员的价格有优惠,读书会、童子军经常来此搞活动。华联董事会成员有12 位,最年轻的理事30 多岁。目前该会会员达2,000多人。华联是目前毛国华社中重要而又活跃的社团之一。
1988年10月,毛里求斯华人社团联合会成立于路易港,它最初由18 个华人社团经过民主协商联合组成。宗旨是团结侨团,弘扬中华文化,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促进毛中两国人民友谊,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华人社团联合会持亲大陆的立场,在邓旭升担任会长时期,该会非常活跃。
毛中友好文化协会创建于1981年5月29日,是一个跨族群的组织,其中有很多其他民族的成员,包括很多政府官员。目前,平时负责协会运作的基本上是会长李基昌①李基昌(Li Kwong Wing),土生华人,积极投身社会与文化活动,尤其注重提升华人传统文化的地位。、副会长吴球昌②吴球昌出生于广东梅县,1980年来毛。作为第一代移民,吴先生要求子女在家中必须讲客家话,他的家庭与国内尤其是祖籍地梅县的联系也很密切。吴先生对在毛国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等人。毛中友好文化协会积极致力于促进毛中两国关系,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华商经贸专业联合会成立于1998年4月,曾多次举办经贸、物价税收、有关法律及保护华商利益等专题讲座及研讨会,会务活跃。1998年11月,应广东省侨办的邀请,华商经贸专业联合会组团对广东省进行了为期10 天的访问,其间与中国贸促会广东省分会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我们2013年11月份到访毛里求斯时,当地华人新近成立了华裔促进会,它是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成立的,地址设在新建的中华文化宫。
毛里求斯还有很多华人宗亲组织。在路易港唐人街,随处都可以看到华人宗亲组织。如黄氏江夏堂、林氏集义会(林家馆)、吴氏自治会(吴氏延陵馆)、黎致远堂、陈氏世昌堂、李氏陇西堂、钟氏敦睦堂、南阳堂(叶)、清河堂(张)、彭城堂(刘)、安定堂(梁)、刘关张古城会馆、沛国堂朱氏宗亲会、三槐堂(王)、宝树堂(谢)、豫章堂(罗),等等。从它们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人组织。
目前,毛里求斯共有华侨华人社团约100 个,但真正活跃而又有重要影响力者不多,大致有8家,主要包括:华人社团联合会、仁和会馆、南顺会馆、华商经贸联合会、华联俱乐部、客属会馆、新中校友会、毛中友好文化协会等。
目前,毛国华人社团也普遍面临会员日益老龄化、后继乏人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地缘性会馆、血缘性宗亲会。同时,它们也要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毛国不断衰落式微的局面。
在热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人的坚持与努力下,很多华人社团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毛国的传承。华商总会在这方面的活动颇为典型。
从2005年开始,华商总会每年主办唐人街美食文化节活动。2012年4月28日,华商总会在首都路易港唐人街隆重举办“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宁夏两地的20 多名艺术家们为毛里求斯人民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手工艺表演及中国地方风味小吃,中国文化中心的学员们也为观众表演了歌舞及武术,吸引了众多毛民众和外国游客的观看。2013年的“第九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在5月11 -12日举办。主办方邀请了内蒙古艺术团演出精彩的蒙古族音乐舞蹈等,华人舞龙舞狮队也进行了精彩表演。毛里求斯华商总会每年在路易港举办“唐人街美食文化节”,对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很多华人社团也重视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毛国的传承。2013年农历大年初一(2月10日)晚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驻毛国大使馆、毛国文化和艺术部、毛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办,中国文化中心和毛华人庆祝春节委员会承办的2013年“欢乐春节”重点项目——毛里求斯癸巳蛇年春节联欢晚会在路易港举办。中国文化部组派的天津艺术团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舞蹈队、武术太极队共计100 余名演员联袂为毛岛民众献上了一台持续2 小时的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各界人士近2,000 余人观看了演出[12]。
毛国华人还相继创办相关社团,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1981年9月8日,荷精(Rose Hill)太极健身会由太极拳教练洪鸿翔创建。1991年,唐人街文化协会注册成立,发起人熊仕中。毛里求斯龙狮联合会注册成立于2006年。2008年7月,吴倓奎发起成立汉语促进会,该会免费帮助当地华裔和喜欢汉语的人学习汉语。
三 毛里求斯华文教育
早在1911年,一些客籍华侨曾从梅县请来一位教师,开办华文私塾。1912年,毛里求斯成立了全非洲第一所全日制华文学校“新华小学”,黎达夫为第一任校长。新华学校规定为“本埠全体客属华侨组织而成”。它是由仁和会馆出资、出房舍而创办,学校的一切政务由客家人管理。该校鼎盛时有学生上千人,在非洲地区首屈一指。学校的教学内容虽与国内的相同,但在教学语言上使用客家方言。后来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转学西文学校,新华学校一度停办。1975年后,在仁和会馆等侨团的支持下,新华学校复办,改为周末补习班。目前在校学生有200 多名,为毛里求斯规模最大的周末中文学校,2012年入选国务院侨办100 所海外华人教育示范学校名单。
在毛调研期间,我们曾拜访了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华学校。它目前办有多个班级,一个班学生一般有二三十人,低年级班级学生大多为华人,高年级班级中有不少其他族裔。目前该校的华文教育为补习性质,学校主要由董事会的各位董事出钱出力来运作。根据与校长林努宏的访谈得知,新华学校不能提供具有社会认可度的或毛国官方认可的汉语毕业证书,这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当然,学生可以通过参加HSK (汉语水平考试)来获取相关证书。来毛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一般都去了政府学校,通过协商,他们也能来新华学校给成人班讲授汉语。另外,新华学校是否变为全日制学校目前尚处于争论之中,这可能受制于经费等因素。
1937年,毛里求斯华侨办的小学有六七所,用中文授课。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或者回中国升入中学,或者投考当地公立或私立中学。但当地中学用英文或法文授课,因此升入当地的中学必须事先补习英文和法文。为了便于华侨子弟就地升入中学,1941年在路易港创办了新华中学和中华中学。
20 世纪60年代初,毛里求斯共有10 所华文学校[13]。
2004年,毛政府实行一项新的教育措施,将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考试成绩纳入小学六年级考试总分。新措施给毛岛华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毛岛开设汉语课的小学有23 所,中学有10所;另外中国文化中心设有5 个汉语班,社团开办的汉语补习学校有3 所:新华学校、华夏学校(毛国中文教师联合会创办)、光明学校(前新华学校校长林碧芳创办)。
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部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1988年7月1日在路易港成立。20 多年来,中国文化中心的汉语教学渐渐走上正轨,并成为当地汉语教学的一面旗帜。目前汉语教学班有5 个,分2 个入门班,1 个初级班,1 个中级班,1 个高级班,共有学员130 人左右[14]。中心还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录像放映室和电影厅等,阅览室藏书1 万多册,中外杂志数十种,中西报纸10 多种,读者可外借。
2012年是中毛建交40 周年,由毛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毛华人社团联合会集资兴建的一座占地8000 平方米的中国文化宫正在建设之中。中国文化宫位于路易港郊区的一个华人社区中,主体建筑目前已完成。
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的品牌项目包括:中心舞蹈表演队和武术、太极表演队,并在毛已成知名品牌,每逢春节和当地重大节庆均被邀演出;中心汉语话剧队在每年的毛汉语话剧比赛中均名列前茅。另外还组织有“春节品牌”、 “华夏乐韵——毛里求斯汉语歌曲大赛”、“世界音乐日”、“快乐汉语”、“中国电影之旅——优秀影片欣赏会”等活动[15]。
毛国目前补习性质占主体的华文教育,其学习者学习动机大多是出于环境因素,或者因为华文的经济价值增高,并非发自内心的需求。此种华文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推动力到底有多强,还要谨慎观察。
华文报纸的受众一般都是有华文教育背景者,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相辅相成。根据毛里求斯华人历史学家李卓凡提供的资料,非洲最早的华人报纸是在毛里求斯发行的《毛里求斯华文报》,创刊于1895年,语言为中文,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的事件的消息”。目前,在毛里求斯华人社会中比较有影响的华文报纸大约只有三四家,主要包括《华侨时报》、《华声报》和《中华日报》等。《华侨时报》创办于1952年,历史比较悠久。 《华声报》是于1996年创办的日报,发行对象主要面向老年华人及部分年轻华人,经费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因此,同《华侨时报》一样,该报办报经费也并不宽裕。《中华日报》创办于1939年,长期以来持亲台湾立场,与台湾“侨务委员会”联系密切,经费方面也受到台湾有关方面的资助,因此,在几家华文报纸中经济状况最好。
根据我们的考察,几家华文报纸都面临读者日益老龄化、人数减少、办报经费拮据的困境。但是,它们的负责人表示仍将坚持办下去。其中《华侨时报》的现任社长林检祥①林检祥1936年出生于梅县,1 岁就到了毛里求斯,6 岁被祖父送回国接受传统教育,16 岁重返毛国。其创办的林氏集团是毛国最大的食品厂。林先生曾担任仁和会馆会长。他非常关心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他曾亲自带领21 名毛里求斯华裔青年来到梅州寻根。2005年,他接管《华侨时报》,并担任社长。曾明确提及他坚持办报的目的:“毛里求斯很多年轻一代的华人不太认识汉字,我坚定不移要把中文报纸办下去,把我们的中华文化传下去。我相信,他们会渐渐了解的。”[16]
四 毛里求斯华人传统宗教信仰
目前,在宗教信仰上,80%的毛里求斯华人皈依天主教。不过,属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仍然保留着。
在非洲,首座由华侨兴建的寺庙是位于毛里求斯路易港海唇街的关帝庙。早在1842年1月29日,在侨领陆才新的倡议下,移居毛里求斯的闽、粤及客籍华侨集资在路易港兴建了奉祀关羽的庙宇。在早期非洲华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关帝庙以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关帝庙作为总庙,一直受到非洲华侨的尊崇[17]。同海外其他地区华侨社会历史上的著名寺庙一样,毛里求斯的关帝庙也曾经既是华人社会的一个民事和司法机构,又是一个慈善公益中心,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职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起着领导和管理当地华人社会的作用。进入20 世纪以后,随着中华商会及仁和会馆等其他社团组织在华人社会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关帝庙的地位才逐渐降低。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来看,路易港海唇街关帝庙供奉主神为关帝,以及其侍从关平、周仓,此外还供奉观音、桃花夫人、太岁老爷、玄天上帝、文昌大帝、花园伯公与花园伯母、福德土地大伯公等。庙中保存有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忠义堂”匾额、清朝同治五年 (1866年)的《忠义堂重建后堂碑记》等历史文物。2012年曾举办庆祝建庙170 周年庆典。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很多华人都会来庙中上香拜神。
在老仁和会馆中,也供奉关帝,同时,馆中还附设明山宫,供奉主神为从梅县请来的神祇明山公。
1859年成立、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南顺会馆建有协天宫 (关帝庙)和天后庙,曾经香火鼎盛。
普济寺为佛寺,目前建筑为新近重建,主殿高三层,二楼为大雄宝殿。寺中供奉佛祖、观音、惭愧祖师、韦陀菩萨、伽蓝菩萨、十八罗汉,以及道教的吕祖大仙、大帛仙君,甚至供奉济公、包公老爷、狄青老爷等。
天坛位于普济寺近旁,又名上帝天坛,建筑风格近似于北京的天坛,因而当地华人俗称其天坛。天坛正门上方悬挂民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于右任在1952年(民国41年)的题字“上帝天坛”匾额,主神为玉帝,所以,原名为“玉帝天坛”。1950年时,毛国华侨在目前的天坛所在地首次举办庆祝玉帝宝诞活动,之后不久即正式建成庙宇。
法雨寺邻近天坛,为一座小寺庙。根据民国49年(1960年)的《模里斯法雨寺序》碑文,该寺于1960年农历二月开建,六月时建成,建寺发起者为温福章、丘敬先、吴果奎等22 人。寺内供奉佛祖、观音等。
根据实地考察来看,毛里求斯华人在宗教信仰上仍比较混杂。他们可能是佛教徒,或者道教信仰者,也会是祖先崇拜者,还可以是天主教徒。这是华人在毛里求斯本地化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毛国本地文化,产生的一种多元化的信仰生态。
目前,毛国华人的传统宗教信仰也处于衰落状态。信众日益老龄化、人数减少,年轻人很少到寺庙中去参拜。平日里,关帝庙、普济寺、天坛等,门庭冷落,人气寥寥。只有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华人才去寺庙烧香叩拜,但也只是上了年纪的华人还在坚持这些传统。
结语
总体上,由于华侨华人文化、血缘的高度本地化和华人人口大量外迁,目前毛里求斯传统华社趋于萎缩,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地逐渐衰落。
毛国华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努力,动机可能不尽相同,或者各种各样。老一代华人发自内心,部分华人则可能出于现实利益考虑,部分年轻一代可能源于父辈的期望或家庭的压力,等等。无论如何,它们都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毛国的传承。
某个人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或便利,同化于移居地,影响可能更多限于其本人。如果一个族群高度同化于其他种族文化,进而丧失本族群的特性,那可能是很悲哀甚至很可怕的。
2013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毛里求斯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签证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签署。10月31日,《协定》正式生效。按照规定,缔约一方持本国有效护照的公民,在缔约另一方入境、出境或者过境,停留不超过30 天的,免办签证。《协定》将大大便利中国人前往毛岛。不过,作为蕞尔岛国,毛里求斯必然不会欢迎甚至会防范大规模新华侨华人的出现。
如果没有成规模、大批的新华侨华人加入,毛国华人社会仍将持续衰微。那些针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努力,只能一定程度地延缓衰微的步伐。
【注 释】
[1]方积根编《非洲华侨史资料选辑》,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4 页。
[2]陈泽宪辑《非洲地区英、法、比、葡、西、德各殖民地招募华工纪略》,载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9 辑,中华书局,1984年,第259 页。
[3]同[2],第260 页。
[4]同[1],第299 -230 页。
[5]参见Huguette Ly-Tio-Fane Pineo,Chinese Diaspora in Western Indian Ocean,Ed.de l'océan indien,1985,p.111.
[6]参见国立中正大学编《2010 华侨经济年鉴》,台北:“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2011年,第661 页。
[7]我们在毛里求斯访问时,客属会馆会长李丽生、华商总会会长李国昌等人都持这种看法。
[8]“中毛合作——合作简介”,http://mu.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0203/20020300006381.html,2002年3月19日。
[9]“中毛合作——双边经贸合作简况”,http://mu.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0705/2007050468646 2.html,2007年5月19日。
[10]李济祥:《仁和会馆建立史话》,《毛里求斯仁和会馆建馆125 周年纪念特刊》,路易港:仁和会馆董事会1996年。
[11]梅显仁:《非洲华人社团的变迁》,《侨园》1997年第6 期。
[12]《毛里求斯总统出席蛇年春节联欢晚会》,http://www.ambchine.mu/chn/xwdt/t1013376.htm,2013年2月12日。
[13]许永璋:《毛里求斯的华工和华侨》,《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 期。
[14]张鑫:《毛里求斯汉语教学调查》,《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9月。
[15]《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介绍》,http://mauritius.cccweb.org/cn/whzxjs/zxjj/index.shtml,2013年 11月30日。
[16]林亚茗、段燕:《毛里求斯华人流行客家话》,http://news.sina.com.cn/c/2008 -11 -21/081314764518s.shtml,2008年11月21日。
[17]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