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在非洲的困境与前景展望
2014-06-17徐薇
徐 薇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浙江金华321004)
一 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数量与分类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贸、科教、文化等各领域合作交往的不断深化,中非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学界、政界、商界引发了众多关注和有意义的讨论。常常听到的议题有: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与经贸活动、中国如何影响非洲的发展、中国在非洲的移民等。然而在非洲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到底有多少?这是国际国内学者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数量评估
在五大洲中,就人数而论,华侨华人人数最少的是非洲,然而进入21 世纪,新华侨华人所占比重增长最快的也是非洲。
随着中非贸易关系的加强和人员往来的加速,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呢?《华人华侨蓝皮书(2011)》给出的调研数据是25 万[1];根据王望波、庄国土给出的数据是,2006—2007年非洲新华侨华人的总数是50 万,这一数据不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移居非洲的同胞,如果包括这三个地区和非洲的老侨在内,非洲华侨华人的数量可达55 万[2]。
李新烽最近将非洲国家按照华侨华人数量的多少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数超过10 万的,有南非、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南非约有30 万,安哥拉有26 万,尼日利亚有20 万,这三个国家是非洲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总数达到76 万;第二类是华侨华人数量在3 -5 万之间的国家,主要有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刚果(金)、加纳、坦桑尼亚和留尼旺岛,以上六国华侨华人总数达到24 万;第三类是华侨华人人数在1000 -10000 人的国家,有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马里、刚果(布)、赞比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莱索托和塞舌尔等国,初略估算总人数在5 -10 万之间;第四类是人数不超过1000 的国家,这类国家有20 多个,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区,总数估计有1.5 万人。如此四类国家人数相加,李新烽估算出2012年底非洲华侨华人总数为110 万左右[3]。笔者认同李新烽的上述算法,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南部非洲,短期内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
表1 2006—2007年各洲老华侨华人及新华侨华人数量、分布统计表
(二)华侨华人的分类
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非洲这个极具增长潜力的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非洲,以中国人的方式打拼,体味着这块陌生土地带给他们的荣耀与艰辛。中国的小商品满足了非洲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劳务人员在非洲承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非洲的华侨华人有着鲜明的身份、职业特征,主要分为三类:公派人员、自费人员及劳务人员。公派人员包括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外派到非洲各国的专家、医生、记者、留学生、志愿者、孔子学院教师和中国赴非洲国家的维和部队官兵等。这些人员相对来说收入高,在非洲国家处于上层社会,很受当地人的尊重。自费人员主要是自营业者,例如私营业主、打工者和小老板,自己承担赴非工作生活的全部费用。他们从事的行业十分广泛,以开餐馆、宾馆、商店、工厂和创办建筑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者居多,也有开办旅行社、报社、诊所的。这些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在非洲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劳务人员主要指在中国公司特别是建筑公司里,从事基础性、技术性工作的工人,他们大多通过国内的劳务公司被派往非洲各个国家的中国公司,在非洲工作期间的吃住行等费用均由公司承担。近年来,随着中国对非洲投资速度的加快和援建力度的加大,在非洲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以修路盖房建水坝为主的劳务人员也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公派人员大多素质较高,外语好,能够与当地人进行较好的沟通,人数上比较稳定,所占比例较小。自费和劳务人员数量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流动性最强,很多人在国内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懂外语,又没有特殊的技能,在非洲从事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这部分人在非洲过着相对封闭、与当地社会隔绝的生活,他们在非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然而却给当地人留下很多负面的印象。加上一些西方大国对于中国人在非洲产生了莫名的恐慌,不断地批评中国搞新殖民主义以及忽视人权。在非洲,舆论压倒性地谴责中国在剥削非洲国家与人民,在普通民众中滋生了反华情绪。以博茨瓦纳为例①2012年笔者在博茨瓦纳大学访学一年。,自2012年开始各大报纸媒体就出现很多关于中国人的负面报道,有的指责华侨华人建筑公司工程质量不过关、拖延工期,有的指责华侨华人商贩售卖伪劣产品、抢占当地人的就业机会等。笔者将就这些新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让人们对今天的中非关系有更清醒的认识,同时为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警示与借鉴。
二 华侨华人在非洲的困境与应对——以博茨瓦纳为例
据中国驻博茨瓦纳使馆的官方估计,目前在博茨瓦纳生活工作的华侨华人有2 万多人。其中福建人占了百分之六七十,其次是江西人,其余是东北人、上海人、湖北人等。福建人主要从事小商品批发与零售,分布在博茨瓦纳各个城镇乡村,大大方便了乡镇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早到博茨瓦纳发展的华侨华人大都是公派过来进行援建项目的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些人看到了博茨瓦纳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潜力,就留下来自主创业,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在这里扎下了根,并且带动国内很多的亲属朋友来博创业。有的华侨华人从南非、津巴布韦等周边国家来博发展,同样是被这里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所吸引。总体来说,华侨华人在博茨瓦纳的生存状况要好于大部分非洲国家,博茨瓦纳是公认的腐败最少的国家,犯罪率低,政治稳定,经济一直在发展,给华侨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然而随着博茨瓦纳相关政策的改变,华侨华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笔者于2012年在博茨瓦纳大学做访问学者,对博茨瓦纳华侨华人所遭遇的困境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下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解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华侨华人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1.华侨华人不尊重当地文化,甚至无视当地法律而遭遣返
与很多非洲国家不同,博茨瓦纳是一个法制十分健全完善的民主国家,而且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惯法。比如对动物的保护,在博茨瓦纳人的习惯法中,偷盗动物的行为是要受到严惩的,最多可判5 -7年有期徒刑。而中国人是一个对食物从不挑剔的民族,有很多中国工地上的工人在野外抓到乌龟、蛇、鳄鱼之类的野生动物就吃掉,被当地人发现,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当地人认为中国人没有禁忌,什么都吃,不尊重他们的文化。比偷吃野生动物更为恶劣的是走私象牙,很多华侨华人喜欢从不法商贩手上购买诸如手镯、筷子、印章之类的象牙制品带回国留作纪念,殊不知严重触犯了博国法律。博茨瓦纳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签约国,高度重视对大象等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尽管博国象牙资源丰富,但在博国购买或携带象牙及其制品仍属非法行为。针对华侨华人走私象牙的行为,博国在2013年1月开始了严厉的打击行动,不但在机场彻查中国人的行李,还在全国各地的检疫站进行盘查,重点搜查中国人所携带的物品,一旦发现象牙制品,即刻逮捕关进当地监狱,然后遣送回中国,并且终身不得进入博茨瓦纳。据笔者多方了解,已有至少十几名中国人在此次打击走私象牙的行动中被逮捕并遣返回国。
2.中国公司拖延工期
由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简称中电工)承建的莫若普鲁里B (Morupule B)电站项目迟迟未能如期交工,在博茨瓦纳造成了较为消极的影响。该项目由博茨瓦纳政府投资近10 亿美元建造,是博国最大的工业项目,受到举国关注,然而中电工一再拖延交付时间,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正常用电,以至于博茨瓦纳政府不得不再向南非花大价钱买电。博政府对此非常气愤,准备起诉中电工[4]。就连总统伊恩·卡马也气愤地说:“对于莫若普鲁里B(Morupule B)项目,我感到非常失望,我心烦意乱,我很沮丧,我也很生气。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愤怒的总统吗?我生气的是,电力是战略性的一种东西,当它出现负荷的时候,它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5]卡马甚至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博茨瓦纳有很多与中国建筑公司合作的失败经历,今后不会再向中国建筑公司开绿灯[6]。除了电站项目,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简称中水电)承建的塞雷茨·卡马爵士国际机场扩建项目也因为拖延工期与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而饱受诟病,将要面临被博政府处罚的困境[7]。
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博茨瓦纳进入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建筑公司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发展契机,凭借成本低、工期短、效率高等优势屡屡中标,基本上垄断了博国的建筑市场。然而,中国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其为了中标不断压低成本、缩短工期,出现了很多工程质量问题以及无法按时完工的情况;同时有些新进入的中国公司不懂经营,在供应商、物流、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导致工期拖延,在当地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是需要中国公司集体深入反思的问题,否则很难在博茨瓦纳生存发展下去。
3.中国商贩抢占当地就业机会
除了建筑行业,在博茨瓦纳开店卖小商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国商贩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自2011年开始,博茨瓦纳就不断地修改法律,规范外国贸易者的经营范围和方式,在诸如小商品、服装鞋帽等行业只许外国人做批发生意,而不能零售,并且要满足资金和场地的要求才能申请到营业执照。尽管这些新规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人,但中国商贩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最大,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商贩因为无法满足经营条件而被迫关门回国。据哈博罗内东方城内的中国商贩反映,他们很难再向博国政府申请到延期签证,很多中国商贩在向移民局递交签证延期申请时被拒绝,尤其是进入2013年,中国人申请签证遭拒的情况屡屡发生,很多中国人不得不考虑回国或者去其他国家发展。博茨瓦纳当地报纸谴责中国商贩抢占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我们需要中国的廉价商品,但我们不需要太多中国人来卖这些商品。”[8]
事实上,当前博茨瓦纳华侨华人面临的重重危机大多是其自身造成的。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令很多华侨华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很多中国商贩不懂英语,在当地媒体对他们进行访谈时,他们往往都摇头拒绝,表示自己不懂英文,这就在当地社会造成很多误会和隔阂,因此,当地主流媒体上有关华侨华人的报道多数是负面的。其次,华侨华人在文化观念上与当地社会存在诸多差异,造成不少隔阂和误解。比如,中国人喜欢加班加点地工作,但博茨瓦纳社会严格遵守劳工法律,加班一定要付双倍工资,而且当地人大多不喜欢加班,因为周末人们要去教堂做礼拜,信仰是个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尽管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神灵信仰,但缺少做礼拜的形式与场所,就让当地人认为中国人完全没有信仰,很可怕。为了转变当地人对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认识,更为了让华侨华人及信奉佛教人士有一个集会、积德及共同学习语言、文化、宗教知识的地方,博茨瓦纳的华侨华人社团正在首都哈博罗内兴建两座寺庙,均由旅博华侨华人捐款修建。
(二)华侨华人的应对措施
1.华侨华人企业与社团的抗争
面对诸多对华侨华人不利的政策与报道,华侨华人社会是如何反应与应对的呢?2013年3月17日,来自中国使馆、华侨华人社团与中国公司的30 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总结和分析这些负面报道,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中国驻博使馆商务参赞马连星说:“使馆关注到了最近针对华侨华人企业、社团特别是中资企业的负面报道。这些报道有的不具体分析这个项目的问题,而是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中资公司、企业的身上。还有一些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中资企业非常不利。中资企业被报道出的这些项目,有的确实是存在问题,但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好多都是最初的设计问题,监理的问题。”他建议中资公司严格按照合同来施工,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吸取经验教训。他也声称,这种报道并不会上升成为外交事件,没必要因为某一个问题作出一场大辩论,只需作出澄清即可。他敦促中资公司和华侨华人企业做好自身工作,坚持国家互利共赢的政策。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刘冰也谈到:“由华侨华人企业和中资公司承建的部分项目在博经济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出现问题后,博政府和执政党需承担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反对党也会给执政党压力,为了开脱,政府必然要找到一方承担责任和压力,这就找到了华侨华人企业和中资公司,简单的施工合同问题,却几乎上升为政府和政治问题”,他建议“当事公司面对这种媒体报道,也需要作出一定反应,而不能一味保持沉默。”[9]由此可见,华侨华人企业与社团代表们对于华侨华人在博茨瓦纳的地位和影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对博茨瓦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有着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博茨瓦纳是一个法制社会、民主国家,强调言论和新闻自由,尽管对于华侨华人的负面报道不会上升到两国的外交层面,但会有损华侨华人在当地社会的形象。华侨华人要反思自身的问题,同时做出一些澄清。博茨瓦纳唯一一份中文报纸《华侨周报》的主编李彦辉在当地主流报纸《报道者》 (Mmegi)上撰文反驳了一些针对华侨华人的不实言论和报道[10]。笔者认为,对华侨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尊重当地法律,依法办事,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媒体的作用
南庚戌的名字在博茨瓦纳华人社会可谓家喻户晓,并不是因为他生意做得有多成功,而是因为他将自己很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2009年,南庚戌成立了“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后更名为“非洲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并在当地注册创办了华文报纸《非洲华侨周报》(2013年该报在赞比亚开办了分社),2010年又成立了非洲首份华人创办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 (Global Post)。南庚戌认为:“我们踏足传媒业无非是想更好地传播祖国文化,提升祖国软实力传播。当然,另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当地80%或以上的华侨华人不懂英文,这样我们的报纸就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当地的窗口,我们报道华侨华人社区,更报道当地社会。因为华侨到了一个国家,你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国家。” “华文报纸能为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介绍祖国发展情况和非洲各国商机,一方面促进华侨华人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提供精神食粮,拉近侨胞对祖国的心理距离,提高认同感,增进华人社区的凝聚力。而由华侨华人投资的英文报纸则能更直接地传递华侨华人社区声音,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①引自南庚戌先生发给笔者的个人材料,标题为《南庚戌:海外民间外交的探索者》。
随着华侨华人及其企业在非洲的不断扩大,华侨华人的“事迹”也屡见报端,其中不乏一些对华侨华人及中国的不公或带有偏见的恶性攻击和负面报道。因为大部分当地媒体受西方影响或有西方背景,因而这种报道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博茨瓦纳,在其它非洲国家也同样深远。西方媒体大肆鼓吹的中国在非洲“资源掠夺”论,使得当地媒体与许多非洲国家媒体一样也慢慢受到感染,进而对民众甚至一些政府官员产生不良影响,刻意针对华侨华人的苗头正在显现。对于这些不利于华侨华人的言论,华侨华人不能再选择沉默,而是要主动争取话语权,用当地人看得懂的文字展开有效的澄清。在博茨瓦纳媒体上出现多篇针对华人的负面报道后,华侨华人也在同样的媒体上发文反驳,强调华侨华人对博茨瓦纳的贡献与积极影响,让民众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博茨瓦纳的华侨华人[11]。南庚戌创办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主要针对博茨瓦纳及南部非洲主流媒体市场,融入当地社会,在由西方媒体把持话语权的当地媒体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涉华的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巧妙地坚持中国的立场,并且积极主动报道华侨华人事迹,公平报道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的贡献,抨击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可以说,该报纸在改善当地社会对华侨华人及中国的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博茨瓦纳华侨华人饱受舆论指责的情况下,首先是当地华侨华人在媒体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接着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接受博国家电视台《热点聚焦》 (First Issue)节目专访,就中博经贸关系、中国企业在博发展现状等做了详细阐述,并驳斥了所谓中国在非“新殖民主义”言论[12]。由此可见,中国与博茨瓦纳的关系已从官方发展到民间,广大华侨华人成为国家海外公共外交的先头兵。只有华侨华人更多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民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才能更加有效地扩大中国的海外影响力,提升华侨华人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
三 华侨华人在非洲的前景展望
过去一年博茨瓦纳华侨华人所遭遇的信任危机与舆论责难,反映出华侨华人在非洲的影响力与受关注程度在不断扩大。博茨瓦纳议员在近期向议会提出政府为应对博茨瓦纳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力而展开调查的提案[13]。随后,作为博茨瓦纳唯一综合性大学的博茨瓦纳大学于2013年4月18日召开了首届“博茨瓦纳—非洲—中国”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政府亦参与并资助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博大教师、中博两国政府官员、企业家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格文等对中非关系感兴趣的各界人士。会议围绕提高目前中国研究的意识、明确博茨瓦纳大学在“博茨瓦纳—非洲—中国”问题研究上的重点、探索博茨瓦纳大学与非洲国家及中国大学之间合作的可行性、调查相关的组织及实体、为博茨瓦纳大学开展进一步的中国研究找到合适的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博茨瓦纳大学的学者认为,应转变自身观念,客观全面看待中国人在博茨瓦纳的作用和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变化也层出不穷。对于在非洲的华侨华人来说,拥有合法身份、遵守当地法律是在非洲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首先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维护个人尊严与国家形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当地语言,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按照当地法律办事,树立良好的华侨华人形象,从而促进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展望未来的中非关系,困境与机遇并存。随着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复苏与崛起,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会受到上述国家的影响和挑战。印度人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语言上比中国人更有优势,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巴西近年来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国发展迅速,投资加大,以至于邻国博茨瓦纳有分析人士建议,应把目光转向巴西,加强与巴西的合作,而不是中国。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年,华侨华人在非洲的数量不会有显著增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华侨华人在非洲的处境将愈加艰难。非洲华侨华人处境的变化很多时候取决于中国与非洲各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是否能审时度势、适应和满足非洲的发展需求。
【注 释】
[1]参见李明欢《国际移民大趋势与海外侨情新变化》,载丘进主编《华侨华人蓝皮书(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 页。
[2]王望波、庄国土编著《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7 页。
[3]李新烽:《试论非洲华侨华人数量》,http://iwaas.cass.cn/dtxw/fzdt/2013 -02 -05/2513.shtml
[4]Mbongeni Mguni & Brian Benza,“Govt to sue over Morupule B delays”,Mmegi,March 08,2013.
[5]Bapasi Mphusu,“Khama:Angry and Disappointed over Morupule B”,The Patriot on Sunday,March 12,2013.
[6]Nicholas Kotch,“Khama wants fewer Chinese firms to receive state contracts”,Business Day,Feb.20,2013.
[7]Keikantse Lesemela,“Govt penalizes Sinohydro over SSKIA delays”,Mmegi,March 21,2013.
[8]Dirang Lekuntwane,“How Chinese traders displace local entrepreneurs”,Mmegi,March 08,2013.
[9]李彦辉: 《博侨界举行座谈会 探讨华人危机》,2013年4月8日,http://www.chinesebw.com/plus/view.php?aid=13043。
[10] Yanhui Li,“What happened to objective reporting?”,Mmegi,April 05,2013.
[11]Sandra Zhang,“Chinese people do contribute to Botswana”,Mmegi,April 05,2013.
[12]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接受博国家电视台专访》,http://bw.china - embassy.org/chn/xwdt/t1063509.htm,2013年8月1日。
[13] Gothataone Moeng,“Govt urged to ‘investigate’Chinese”,The Monitor,March 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