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听“春天”
2014-06-17陈茹
陈茹
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希腊小提琴家。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注意到他,应该缘于他曾问鼎1985年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和1988年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的乐迷大多数是从他1992年录制的一张发烧天碟听到他的演奏。近年来卡瓦科斯为更多的爱乐者熟知,缘于他和王羽佳的一系列合作,从韦尔比耶音乐节到录制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的唱片,卡瓦科斯和王羽佳的协作还在继续着。而这次和卡瓦科斯共同来上海演出小提琴奏鸣曲的,是他多年来的老搭档佩斯,这位钢琴家和卡瓦科斯有过十多年的合作,并且于2013年在DECCA公司共同录制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此套唱片获得2014年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项的提名。恩里科·佩斯(Enrico Pace,按照意大利语读作巴切),意大利钢琴家,在1989年的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他和卡瓦科斯有着很多共同点:首先,他们俩都出生于1967年;其次,事业都起步于国际比赛获奖以后,并且早期都是炫技型演奏家;再者,两人在独奏、重奏领域都有建树,近年还都涉足指挥。
在此之前,卡瓦科斯有过两次造访中国的机会,可惜因为当时轰动世界的SARS和他自己的受伤都未能成行。2014年3月16日的上海首秀,卡瓦科斯给出了一份近似“传道”的节目单——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第一首、第五首“春天”和第九首“克鲁采”,并且全部是大调作品。贝多芬一生共写过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此次卡瓦科斯选择演出的这三首,非常完整地概括和代表了作曲家整个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音乐会中,卡瓦科斯为听众展现了一部完整的“奏鸣曲式”——呈示部是带有莫扎特影子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展开部是绽放个人光彩的《春天》,再现部是辉煌到达顶峰的《克鲁采》,加演的五首作品构成了强大的尾声。因为此场音乐会是卡瓦科斯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场演出,音乐会当晚听众席高朋满座,很多著名的弦乐教授(如1985年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之一、上海音乐学院袁培文教授)、资深音乐人和全国的爱乐者都云集上海音乐厅,为2014年的音乐季开了个好头。
卡瓦科斯带着他近年来的标识之一飘逸的长发,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拿着他那把贵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轻松地走上舞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看似简单的号角般的开头,马上抓住了全场听众的耳朵。这首典型的早期古典音乐作品,在演奏的风格上是不好把握的,虽说曲风是有莫扎特带来的影响,但是语汇完全属于贝多芬。卡瓦科斯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平衡点,在开场的声音、音质以及句法的处理上,都没有让听众感觉是在欣赏一首莫扎特的作品。在小提琴奏鸣曲中,小提琴和钢琴两件乐器同等重要,既有独立的个性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卡瓦科斯和佩斯不愧是多年的合作者,音量强弱的瞬间转换以及层次的划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有的乐句共同进退、同呼吸共命运,有的乐句你来我往、取长补短互相呼应。细节的处理值得借鉴,比如为了整合的效果,佩斯会在小提琴的长颤音加入后减弱音量,并且将钢琴长颤音的密度降低,这样不会出现两件乐器完全对拍子合作的硬伤,也增加了融合感。在实际演奏中,类似这样的地方光靠对节奏,出来的效果总会有些别扭。《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钢琴的部分非常重要,很多主题都是由钢琴率先带出来的。佩斯用古朴的声音、分明的层次奏出了第二乐章的主题,八小节后将主题交给小提琴,卡瓦科斯用传统的音色准确地表达出此处作曲家的意图,没有浪漫,也不会太矜持,还能抓住听众。这个主题整体的处理两人是类似的,细节上能听出两位演奏家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两件乐器的不同之处。佩斯在主题进行高潮处时,会将节奏稍稍拉宽来呈现句法的组合,而卡瓦科斯没有改变速度,只是在类似的地方将两个同音的揉弦和弓子加长,增加音符的饱满度来自然呈现出完整的句子。钢琴有着打击乐的特性,在钢琴上弹连奏是很难的,和善于演奏歌唱乐句的小提琴合作,让钢琴在一些sf(突强)的地方会显得突兀,在这点上佩斯已经照顾得很不错了。第三变奏的小调让音乐鲜活无比,小提琴、钢琴的轮番上阵将音量从p(弱)到ff(很强)演释出戏剧冲突。第三乐章两人充分挖掘轻的层次,小提琴声部游刃有余地在钢琴中穿梭,只有长期的合作才能达到如此的默契。
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在3月的春季听“春天”,这么巧合也正好应景。卡瓦科斯演释的是充满希望的慢生长过程,树木刚发芽、小芽才露角,平静祥和的春天之境。句子、速度、音乐的转折没有任何的维和之感,音乐的处理带着岁月的痕迹,听得出是中年演奏家历经人生阅历后的诠释。也许会让人觉得少了些许年轻的朝气,但是春天不正是含苞待放、渐渐释放出蕴藏的能量吗?音乐中没有腐朽陈旧,传递出的是豁达、感恩,他在尽心呵护每一处“春苗”。卡瓦科斯演释的“春天”,让我感觉到他一定是多年浸泡在贝多芬作品中,这种随着音乐成长深入骨髓溶入气息的感觉,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得来。
卡瓦科斯当晚的演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克鲁采》的第一乐章,他演释得非常惊艳,让我有在乐章结束就鼓掌的冲动。《克鲁采》的开始带有序奏,这段蕴含贝多芬高度人生哲理的段落考验着演奏家们的诠释深度。虽然是A大调的曲子,但是贝多芬标记的术语Adagio sostenuto(绵延的柔版)却提示着序奏蕴藏着强大的内在力量。大调的小提琴主题过后,以同样织体出现的钢琴主题却将重要的升Fa音还原了,这短暂出现的小调性质让听众的神经时刻警觉。进入Presto(急板)的段落,主部主题在小提琴声部发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声音,然后交给钢琴来陈述,之后各种织体在两件乐器上轮番上演,有呼应有掩护有对抗。圣咏般的副部主题带来了片刻的安宁祥和,之后频繁出现的强弱交替将音乐一次次推向高潮,让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获得前所未有的延伸。很佩服卡瓦科斯对感性和理性的恰当拿捏,让激动人心的句子在将情绪抛向高空时,如同带有韧劲一般可以随时拉回,不让心绪失控。
此场音乐会连续加演的曲目是精彩纷呈的尾声。加演的第一首是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改编曲,人们常听到的是钢琴改编版,这版加入小提琴后发展出很多新的声音色彩和炫技部分,颇有新意。卡瓦科斯应该很偏爱大调曲目,加演第二首是贝多芬奏鸣曲第八首第三乐章,也是大调作品,音乐很轻快,有贝多芬式的幽默。最后加演的三首克莱斯勒小品,勾起了许多爱乐者的回忆,其中《爱的欢乐》让听众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台上的卡瓦科斯拉得尽兴,台下的听众High成一片,如果不是音乐厅的灯光亮起,何时散场真的难以估计。卡瓦科斯是一位敬业的小提琴演奏家,虽然当晚他要乘飞机离开上海,却并没有因为这个而降低加演的质量。不止是演奏家让爱乐者无法忘怀,相信美丽的魔都、有底蕴的上海音乐厅以及热爱古典音乐的中国人给卡瓦科斯留下的也会是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