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6-16段雨吟胡小强
段雨吟 胡小强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条解决途径。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关注,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创业的零资本注册,再次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该文从当前的创业环境下着手,分析了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新能力 教育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05-02
关于创业教育是否能教会大学生真正地进行创业,并且将这样创办出来的微型企业成功孵化,其实这样的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是各执一端。而这样的问题也引起过学校老师和社会企业家的深思与讨论,从笔者多年来和一些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学生而言,创业在当代高校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很难被教会,甚至实现[1]。
1 创业教育难以实现的因素
为什么大学里面的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是创业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或者说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导致的?其中的原因当然有许许多多,但是在经过笔者几年的辅导学生们创业的实际经验而言,因素大致分为四点。
1.1 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每一个人对于这个社会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有个人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则会导致每个人创新思维和创业方式的不同。比如,对于创业的不可复制性而言,有些学生想着重加强公司管理的不可复制性,有些学生想加强公司文化的不可复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都是在公司技术的不可复制性上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性,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难以高度符合学生的想法。所以致使这样的创业往往会在进行到中途,就以失败而告终。
1.2 创业教育的片面性
创业教育从实质上讲,是要求引导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包罗万象的基础知识,以开发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因为创业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其不仅仅需要拥有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对营销的掌握,更多的是考虑一个人、一个大学生综合分析并处理一切问题的平衡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创业教育往往偏向于对市场的适应和挖掘,这样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利于在环境急剧变化的市场中生存。所以创业教育的片面性,也是致使创业教育失败的又一大重要因素[2]。
1.3 教育实践的困难性
真正贴近市场的创业不是狭隘的、孤立的活动,且不应束缚在教材的枯燥规范中,不应局限于小范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只有真正的体会过市场环境,并真正地经过相应的抉择和锻炼,到最后才有可能会取得成功。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现实是,电子沙盘打得轰轰烈烈,所谓的实战营销搞得忙忙碌碌,在这样模拟的一个情况里面,又怎么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功力与内涵呢?所以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上难以贴合的这样一种困难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创业最终成功的难度。
1.4 市场的开放性
其实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善政养民,却难抵市场无情”,包括创业也不外如是。党和政府制定了许许多多的政策来促进区域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以及让大学生真正走出社会进行相应的创业。但是金融领域的洪流往往难以预测,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真正进入到市场时,往往就会因为市场的多变性、无情性和难以预估性,导致了相关的创业项目在刚刚进入市场时就面临了许多的问题,不得不重新进入高校内重新孵化。
既然拥有这么多的因素致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难以实现,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且让大学生们都投到创业的过程中呢?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其实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肯定是无比重要的,另外创新人才的塑造也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竞相角逐的焦点[3]。所以创业的环境是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获得,建立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保障。
2 创业环境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创业环境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思维创新
大学生在创业环境下会去不断发现、尝试相关的创业项目,并会参加相关的创业比赛。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来论证、打磨自己的创业项目。而看一个创业项目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该项目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复制性包括很多的方面,其中有技术的独占性、资源的独占性,公司文化的不可复制性等多个方面。而为了增强自己项目的不可复制性,必然会调动起大学生思维的一种创新,让他们将自我所能和市场所需紧密地联系到一起[4]。
比如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在看到死亡后的宠物尸体难以处理,且宠物主人内心的极度悲伤时,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希望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通过他们的共同讨论以及相关的打磨,让宠物的灵身永远不朽的宠物标本制作的项目酝酿产生,该项目最终获得了全国第八届挑战杯的铜奖。这在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既运用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满足了市场的相关需求。通过这样的事例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创业下有利于自己思维的开阔与创新。
2.2 创业环境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实践创新
创业永远局限于口头和书面的创业,并不是真正的创业,而是创业设计,如果是真正进行实际的创业肯定会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产品设计出并投入具体的应用当中,不难发现,其中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动手改进,一次次的改进和动手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
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四川美术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对制作服装中伪服的二次修改、设计与定制,从实践中完善了整个的创业项目,最终完成了项目的制作和打磨,荣获特等奖。其中对伪服的二次改造中容易出现,设计与实践操作中走样的问题,而针对这样的问题,他们在实践中加强创新,设计相关的稿件图案,加强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设计与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业的环境与背景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endprint
3 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途径
在国家创业大背景、大环境下,大学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崭新的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即创业创新教育,正是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切合开创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本文作者认为结合现有的相关资料和相应的高校创业创新事例的探究中,发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开创性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3.1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不断的培训与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其认识到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成功并不是最最重要的,而通过创业的过程培养出的创新意思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走上社会必备的信念和素质。在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既可以正向地去引导他们将自身所学,自己已经申请的一些课题与专利应用于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5],也可以逆向地将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告知他们,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相应的产学研一体化,培育出极具创新意识的项目和学生。
此外,还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
3.2 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技能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有利的方面,一是创新思维的锻炼,二是创新实践技能的提升,这两点其实是创新性人才的一种核心能力。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比如知识获取、接受、转化与应用;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把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科研、管理和实践动手能力,化解外界风险,取得竟争优势等等。
为此,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式最为切实可行。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示范园等形式,实现校企联合,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3.3 推动大学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另外,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上[6],完成相应的大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有益尝试。这样的现有平台指的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等比赛的参加和课题的申报完成相应的科研创新项目,并通过赛事的举办将这样的科研项目能够切实落入现实的生产生活当中去,为现实的情况服务。其实想通过推进大学生产学研一体化来培养创新性人才,当然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持。只有依托着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才能真正做到推进大学生产学研一体化来培养创新性人才。
总而言之,在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瞬间的成功。一定要做到在思维上春风化雨,在实践中砥砺成长,在时间里不断追寻的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越.试论创业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开创性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10(上旬刊):216-217.
[2] 刘文伟,罗云星,张锡钦.浅谈生物技术本科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111-112.
[3] 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5):105-108.
[4] 李敏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2007(中旬刊):42-43.
[5]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7-79.
[6]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118-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