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4-06-16徐长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5期
关键词:碧玉表现手法古诗

徐长军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意,了解写法,感受诗情。要比较,就要有相对应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之间越有可比性,比较的价值就越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古诗教学可以在下列语言材料间进行比较。

一、修改稿与定稿比较

我们知道,古诗语言最为凝练。诗人作诗时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在未定稿前就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字眼;贾岛也曾为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而纠结不已;诗人杨慎阅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恰好“还来就菊花”的“就”字脱落了,他试着补了“对”“傍”“赏”等字。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教学时,利用诗人的修改稿与定稿比较,不仅能增添学生古诗学习的趣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字的妥帖精妙。不过,这样的例子毕竟不多,资料也难找。为了教学的需要,师生也可对用字进行适当修改。如将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欲”换成“就”,就读不出诗人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下笔的愁肠百结;把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换成“飘”,则春雨神不知鬼不觉的俏皮劲儿就无法体现。诗人的用字之妙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也许这样的比较,有时学生还很难完全领会诗人的用字之妙,甚至会产生与诗人相左的意见,但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二、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文比较

现行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单元的,这一编排体系为比较教学提供了方便。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根据“思乡”主题,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古诗词编在同一课。有教师就把《泊船瓜洲》和《秋思》比较着进行教学。先是“合”,同步出现两首诗,比较相同之处——处境相同,身在异乡;再是“分”,一个因为明月相照,春风徐徐勾起了乡愁,另一个因为秋风瑟瑟想起了亲人;最后又是“合”,再次比较相同之处——心境相似,心里都惦记着家乡,惦记着亲人,都有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两位诗人的情感在比较中互融互补,叠加渲染。我们也可把课内外同题材的古诗文组合起来。如对杜甫的《春夜喜雨》与苏轼的《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春雨细密轻柔下得时间长,夏雨粗大急骤转瞬即逝;雨后景象分别为“花重锦官城”“望湖楼下水如天”;心情分别为一“喜”一“醉”;就表现手法而言,前者用“拟人”,后者用“比喻”。再如把柳宗元的诗《江雪》与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究,是一种发现,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三、相同表现手法的古诗比较

有些古诗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却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把这类古诗进行组合,比较其表现手法,有利于学生习得表现手法,对读懂诗意也很有帮助。如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组合起来,先阅读《望庐山瀑布》,发现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瀑布的磅礴气势;再找找《夜宿山寺》《秋浦歌》中的夸张句,并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立足一篇,带出一组,主次分明,注重迁移,学生对诗人非凡的“夸张”写法印象非常深刻。又如王维的《鹿柴》与《鸟鸣涧》,都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至于“比喻”“对仗”“借景抒情”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中运用得就更多了。

四、不同版本的古诗比较

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古诗不止一个版本。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有两个版本。现行人教版教材上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却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于《七步诗》的两个版本,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着说说喜欢哪一首。通过比较,有学生这样说道:《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有点像顺口溜,我喜欢书上的,而且书上的《七步诗》开头两句看似平淡,但它是借物抒情的基础,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以萁豆相煎比喻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有与之不同的意见:《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更加浅显易懂。之后,可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资料,探究为什么《七步诗》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如果找不到相关答案,也可以自己猜一猜。这样的比较探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次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五、同一首古诗的不同解读比较

古诗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首诗人们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很自然的。“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当然,有些解读难免有误。如明人杨升庵就误读了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两字。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 清人何文焕这样反驳他:就是改成十里,也还是听不清、看不明。这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江南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而已。比较辨析两种解读,会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从而进一步明了“夸张”表现手法的特质。又如对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有人理解为:一棵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另一种解读则是:那婀娜多姿的柳树,宛如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显然前者把“碧玉”解读为“玉石”,后者则为“年轻美貌的女子”。很多读者会赞同第一种,对第二种则感到陌生。这里需要介绍一个典故: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名叫碧玉,乐府吴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就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补充典故,使教学弥漫出悠悠的文化气息。不同解读的比较,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分出解读的正误、高低,而是感受诗歌的多义性、丰富性,以提升理解力、欣赏力。

六、古诗与同题材白话文作品比较

古诗与白话文作品有着两种不同的话语风格。同题材的古诗和白话文作品其形式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两者比较,能增强文体意识,丰富意象,进一步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有人这样写道:

行走山中

行走的小路崎岖陡峭,

通向寒冷的山坡,

高高的峰巅白云缭绕,

有孤零零的房舍。

停下车来,我爱观看

晚霞映照枫林叶,

经霜的叶子一片红艳,

胜过二月的花朵。

还有人这样写道:

山中旅行

山坡上的石径弯弯曲曲,

透过层层云雾传来人声,

停下车来我欣赏枫树林,

霜叶的颜色比春花更红。

读读《山行》,读读两首现代版的“山行”,学生会发现两种诗体节奏的差异、押韵的不同。古诗与同题材白话文作品比较有时可以没有具体的指向,不妨让学生在读中自我领悟其异同。这样的隐性比较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因为语文是一门内隐性很强的学科。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读叶圣陶描绘的“荷花”;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读读朱自清笔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学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了比较的语言材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比较点。综上可见,古诗教学中的比较点可以是字词锤炼、意象意境、音韵节奏、表现手法、诗意解读、话语风格等等。至于落实到具体的古诗,则要根据古诗特点与学情而定,绝不是比得越多越好。要发挥比较的最大值,还要把握好比较的时机,并且要把比较与诵读、想象等方法整合起来。比较,让古诗教学变得更丰厚,更有韵味。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碧玉表现手法古诗
碧玉蝶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劳劳亭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此“碧玉”非彼“碧玉”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